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科小众就业看好
http://www.huaue.com  2021年12月3日  来源:北京考试报

  北京考试报记者邱乾谋

  秦始皇陵兵马俑、敦煌莫高窟、故宫……说起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不少人第一时间可能会联想到这些旅游景点。

  在现实生活中,文物鉴定、文物修复、博物馆展陈等工作都有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生的身影。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简称文博专业,它主要涵盖了文物学和博物馆学,并与考古学关系密切,是一门内容较复杂、内涵较丰富的人文学科。有些院校将文博和考古学两个学科设为一个系。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是什么?就业前景如何?

  约50所院校设文博专业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隶属于历史学门类下,与世界史、考古学、文物保护技术、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文化遗产等都属于历史学类。该专业与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名称相近。

  我国本科类院校中,开设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院校比较少,约50所。各院校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各有千秋。

  目前在京招收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专业的有3所高校,包括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和北京城市学院。不同院校对选考科目要求有所不同。中央民族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要求考生必须选考历史科目,北京联合大学和北京城市学院要求考生历史、地理选考1门即可。

  中央民族大学文博专业源于1952年成立的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文物室,1985年建立博物馆学本科专业,2008年成立考古文博系。198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学位点2010年获批,该专业2019年入选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设在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21年文博专业在京计划招生3人,在本科普通批招生。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主任黄可佳介绍,学校文博专业2013年经批准设立,也是教育部颁布新专业目录后批准的第二批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其前身是1987年开始在历史学专业下设的文物博物馆专业方向。2021年学校文博专业在京计划招生20人,实际录取22人,录取分数在学校位居前列。

  北京城市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含文物修复、文物数字信息方向,2021年计划在京招生70人。

  由于文博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景德镇陶瓷大学、郑州师范大学等高校也新增文博专业。

  提醒考生注意的是,文博专业对考生身体条件有一定要求,色盲考生报考该专业时,学校可不予录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色觉异常Ⅱ度(俗称色盲),文博专业可不予录取。

  人才培养各具特色

  有人称考古学为“人类历史遗存的搬运工”“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一般考古学专业的学生都要参加田野调查和发掘工作,如南京大学考古专业有一整个学期的野外文物发掘实习。从课程设置看,文博专业可以说更注重室内。如北京大学同时开设的这两个专业,学生除了都要学中国考古学、田野考古学概论、文物法规与行政管理外,文博专业学生还要学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博物馆初步设计、博物馆藏品管理、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等课程。

  在北联大应用文理学院校区,历史系的实验室里热闹非凡,学生坐在陶器制作台前认真用泥板成型法制作陶器,老师在其身后指导。这是该校历史文博系文物博物馆班学生在实训室上文物修复实训课。老师细致地为学生讲解了揉泥的动作要领及泥板机的使用技巧。一位学生说,上实训课很有意思,通过自己动手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黄可佳介绍,北联大是国内最早开展文物与博物馆教育的高校之一,30多年来一直坚定地将为首都文博事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专业建设的首要目标。2013年学校历史学(文化遗产、文物博物馆)专业被评为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在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学院建设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和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了故宫博物院等15家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其中首都博物馆被评为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学校文博专业培养直接面向首都文博事业的一线,注重文物鉴定与辨伪、博物馆陈列设计、博物馆藏品管理、文物修复技术、文物摄影绘图、文物保护技术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学校文博专业注重科教结合,教研协同,与各地考古、文博机构合作,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协同开展田野考古、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展陈等实践环节教学。实践“新文科”理念,构建学科交叉育人模式,实现文理交叉和与民族学、人类学融合的培养体系。学院打造特色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三级课程体系。在保证文物学的青铜器、玉器、陶瓷、书画、古建等五大类和博物馆学的藏品管理、展览策划、观众服务三方面核心课程基础上,开设《民族考古学》《民族民俗文物》等特色课程,通过课程体系创新,将文物与博物馆学与民族学、人类学相融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和创新思维能力,突出了本专业特色。此外,增设《民族学导论》《当代人类学理论》《中国民族志》《民俗学导论》等民族学、人类学课程。学院还充分利用现有的考古文博系、民族学系、社会学系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整合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博物馆、信息工程学院等单位专业人员和教学科研设施,依托民族博物馆空间和文物资源,对学生进行博物馆展陈设计和观众服务等实践能力培养,在理学院实验室进行文物保护材料和技术的分析实验,形成校内资源共享、交叉融合的跨学科教学资源体系。

  北京城市学院文博专业课程设置不但强调传统文博理论、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学习,还紧跟科技时代需求,培养文物数字化、文物信息化人才。课程将传统工艺美术与文物修复相结合;计算机技术与文物信息相结合;博物馆展陈与教育、服务相结合。旨在培养文物修复、文物数字信息两项专业技能的应用型文博专业人才,为首都文化服务,适应现阶段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人才需求。课程设置根据教育部基本要求,同时强调自身特色。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对应的课程有文物法规、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基础、3D软件处理、文物保护导论、修复基础概论、陶瓷修复、金属器修复、漆木器修复、纸质文物修复等。学生在三年级时分为文物修复和文物数字信息两个方向。

  就业前景看好

  文物事业发展处于“黄金机遇期”,需要高素质人才,也给文博专业毕业生提供广阔就业平台。

  《全国文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中指出,我国文博人才队伍总体状况与建设文化遗产强国的要求尚不相适应。人才总量短缺,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素质偏低,特别是高层次领军人才、科技型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职业技术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当前我国文物事业正处于高需求、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到2020年,文物行业从业人员规模将从现有的12.5万人增至13.0万人,文博人才资源总量从现在的10.3万人增至10.7万人。

  “十三五”以来我国平均每2天新增1家博物馆,截至2020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5788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达1224家,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

  北京地区目前有各种类型的博物馆近200家,已超过纽约、马德里、柏林,仅次于伦敦,成为全球拥有博物馆数量第二多的城市。而在全国,目前平均每50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预计到2022年我国博物馆的总数量将达到8000座,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

  现阶段我国文化遗产事业或文博事业的发展存在人才短缺这个瓶颈,给文博等相关专业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机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文博专业毕业生除了继续深造外就业前景也较好,专业对口率高,主要去向有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旅游部门、新闻出版、教育单位、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

  中央民大文博专业创办以来共培养学生715人,总体质量良好,毕业去向主要为继续深造和直接就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其中国内外一流高校深造率近59%。就业去向主要为全国各地文博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

  北联大文博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去向为博物馆、文博管理机构、文物考古研究机构、文物商店、文化公司、拍卖行、图书馆、古籍书店、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物鉴定、文物修复、博物馆展陈等工作。
 关于专业信息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