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丝路新视野,上海看世界”
http://www.huaue.com  2017年7月11日  来源:华禹教育网

  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中西方文化和谐相融,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成为日益增长的话题。据《2016上海社会发展报告》指出,上海目前的外籍常住人口已达19.7万人次,且以每年超过7000的速度增长,而徐汇区作为最先发展起来的中心城区之一,其外籍人口以近3.5万,这里也汇集了最具人文与历史气息的建筑,但据我院优秀文化建筑小队前期问卷显示,在徐汇区居住时间不到一年的人口中,超百分之八十从未看到过文化地图;同时在居住在徐汇区时间超过一年的人口中,也仅仅只有30%的居民曾听说过文化地图并且对徐汇区文化旅游线路由一定的了解。但据调查问卷数据表示,100%的参与者都支持以文化地图的方式来反映本区的文化资源并希望尽快看到一张具有城区特色的文化地图的面世。为此,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展开了一次深入的文化探究。

  7月1日,一行六人的社会实践小组最先拜访了徐家汇天文博物馆,沉醉于文艺复兴的复古与高雅,感叹于百年风雨从未停止的科学研究,在与有着三十多年工作经验的场馆负责人的交谈当中,他们表达了对我们活动的理解与支持。

  下午大家来到徐家汇老房子艺术中心,聆听了老房子里惊心动魄的国际故事,并与稻草人微旅行项目产品经理的葛仲然老师进行了深刻交流。老师深刻分析了关于文化地图推广的必要性,希望我们能够真正将服务落地,提供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之后在376武康庭小园区中与外国朋友积极讨论相关话题,并得到了大量的问卷数据与新的灵感。


  7月2日,6名组员于早上9点从学校出发,参访徐家汇景区并实地采访调查了从徐家汇到新天地一路的优秀历史建筑与文化。白墙青瓦,高阁百尺,在车轮滚滚和风雨云烟的历史进程中,一幢幢的公馆洋房暗藏着多少陈年往事;危楼堂堂,树丛荫翳,那一树树的梧桐跨越了世纪的悠然。

  徐汇公馆在1850年由天主教传教士建立,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已然成为一所现代化的高级中学,在这两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这座建筑所保留的是对宗教文化的包容和对新世纪人才培养的展望。进入上海工艺美术馆,组员们惊叹于老一辈艺术家精湛的手艺,被刺绣、戏服、绒绣、竹刻、黄杨木雕等十余个专业作品深深折服。

  下午,组员们前往新天地景区,在两种节奏的强烈对比下,感受到了文化的不同载体表现形式,在和近十位外国友人的沟通中了解到了他人眼中的“中国(上海)文化”并在课题“CulturalMap”上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7月3日是行程的最后一天,组员们参访了马勒别墅,伊丽莎白公寓,克莱门公寓,思南公馆和田子坊。落落大方的红砖白瓦迷醉了斑驳的影,枝杈轻轻地摇,驻倚危楼,把栏杆拍遍的是那才子佳人的情殇。古老与现代,浑然一体般地交相辉映。顺着那笔直的林荫小径,映入眼帘的是那巍然矗立的思南公馆。一排排连体别墅,参差错落,气势如虹。继续前行的组员们站在法租界街头的组员们遥想当年的远东第一都会,是多么一番繁盛的光景。那居于其中的“老克勒”,是怎样的文质彬彬。众多师生们不禁连连称赞。

  组员感想-顾晨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都说上海是东方明珠,“惹”无数外籍朋友流连驻足,不仅为这里的时尚与小资,其实他们更愿倾心的是中西合璧、水乳交融的文化。这次的行动,我们一起寻找了藏在我们身边的国际化因素,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到了我们所处的上海。这次活动也帮助了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好的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

  组员感想-宋嘉琪

  在出发前的出征仪式上大家谈起去哪里实践,我说出上海,大家都笑了,确实走的不远,不过笑过仔细想想,活动发于斯,也践行于斯,上海名为魔都,绝不仅是因为那些时尚与小资的国际格调,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即使再美丽梦幻,也是死城。而这十里洋场,在沧海桑田间依旧迸发历史的沉香,我们要做的,是将这些沉香存下来,文化地图无论是对于国人自身文化保护还是外交形象展现都是非常重要。谢谢学校策划这次活动,能让我们真的了解到文化的魅力;也有幸能够亲身参与进此次活动,让我们更好的将文化创新和传承付诸于实践。

  
 关于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