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拥抱中奔赴 | 校长刘勇胜在长江大学202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
http://www.huaue.com 2025年9月30日 来源:长江大学 |
|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长江之滨共同见证一场关于青春与梦想、人生与时代的美好奔赴。首先,谨向2025级全体新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欢迎!向辛勤培育你们的家人和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
你们是长大的新主人,更是学校决胜一流的新动力。在这里,你们将在世界最大的沉积模拟实验室探索地球的“前世今生”,在我国首个微米级裂缝物理模型“裂缝一号”洞察裂缝性油气藏的“藏身之地”,在“10·24”纪念馆激发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在兰台书院品味浪漫独特的荆楚文化。总之,长大的一切美好都等待着你们去遇见、去拥抱,一切愿景都将和你们一起去奔赴、去实现。
在拥抱中奔赴,是一种开放与进取的态度,一次时间与空间的转场,一段追赶与超越的征程。从呱呱坠地开始,我们就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拥抱眼前的世界。开始求学后,我们便有了更加明确的奔赴目标,并随时准备拥抱下一秒即将到来的现实。这个现实,可能在情理之中,也可能在意料之外。正如大家相聚长大,有的如愿以偿,有的至今仍有遗憾。但我想,只要我们在反思中不忘来时路,学会与过去握手言和;在拼搏中充分把握好现在,学会与当下携手前行;在奋进中对未来温柔以待,学会与时代同频共振,理想和现实必定会实现双向奔赴。
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我们拥抱着和平、幸福和美好。但我们同样肩负着时代重任,那就是奔赴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创造一个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大同世界。
长江大学办学89年来,赓续九秩育人薪火,集聚四校融合之力,书写一流报国篇章,主动拥抱时代之责和发展机遇,主动奔赴党和国家需要的地方,向社会交出了一份无愧历史、建功当下、未来可期的育人答卷。希望你们在长大用心感悟“求实、进取、创业、报国”的大学精神,彰显“百卉萌动”的多彩青春和“利刃新发”的求索奋进。
如何在长大更好拥抱世界、奔赴未来?今天,我想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同大家作一番交流。
一是拥抱历史,在不忘初心中汲取奋进力量。历史蕴含初心,历史检验初心,历史擦亮初心。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经过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艰辛探索,特别是十四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抗战,我们以巨大牺牲赢得了伟大胜利,并形成了伟大抗战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9月3日,一场跨越时空的盛典,既是对历史的庄严致敬,也是对时代的昭示警醒,更是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的光明前景。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伟大抗战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其中体现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彰显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拳拳初心,需要我们永远铭记、永续发扬。
长江大学的校史就发端于抗战史之中。1936年12月,在全民族抗战爆发的前夕,学校最早的前身——湖北第四区简易师范学校开始创办,并在成立后不久成为中国共产党长江局直接领导下的白区“抗大式”学校,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用教育的武器掘起民众的力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学子,涌现出众多的抗日烈士和英雄人物,演绎了一次次不屈不挠的英雄事迹,谱写了一曲曲抗日救国的英雄壮歌。在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相继开办的石油、医学和农学教育,始终把助力端牢能源和粮食饭碗、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不懈追求,始终把“报国”作为事业发展的精神底色。从救国、到建国、再到强国,长大精神见证历史、映照时代,其中充满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体现的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品格,集中反映了学校矢志不渝的报国初心。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希望你们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赓续长大红色基因,用实际行动擦亮长大人爱国的底色,坚守长大人报国的初心,再接再厉、奋发图强,做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
二是拥抱现实,在破浪前行中彰显时代锋芒。现实是理想的基础,勇于面对现实才能赢得美好未来。生逢“两个大局”交织演进的时代,我们深感当下的世界在确定中暗藏着未知,在巨变中坚守着不变,在碰撞中寻求着合作。同样,时代具有不确定性,人生也具有不完美性。每个个体在生活、学习、情感经历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挑战,当你常常懊悔过去,久而久之会引发抑郁;当你常常担忧未来,久而久之会产生焦虑。我们要学会明白,凡事有度,过犹不及,无论好坏,终将过去;要学会接受和释怀,不轻易否定自我,更积极拥抱生活,生活在当下,把握住当下,以内心之定应外界之变。这需要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热情拥抱时代风浪和人生坎坷,善于蓄积当下的力量,做到思虑而不焦虑,追求而不追逐,主动而不主观,让今日的自律和自信成就明天更好的自己。
这里,我想起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清华大学博士生庞众望的成长故事。父母双双患病,自己也曾因先天性心脏病命悬一线,但他从来没有向命运低头。他一边求学一边照顾家人,并考取清华大学自强计划,毕业后成为清华直博生。一路走来,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笑对人生、乐观自信。在接受央视《面对面》的采访时,他讲的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第一句是从未上过学的母亲经常对他说,“你面对什么,就要去解决什么”;第二句是大学老师告诉他,“在大学,最重要的是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第三句是他自己的大学学习感悟,“我并不是完美的人,但这不影响我成为优秀的人”。这些话语朴实而有力量!在我们中间,也有和他一样出身寒门、自强不息的学子,涌现出一批“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他们中,有带着母亲上大学的孝女郭红雁,有身残志坚保研成功的严哲锐,有潜心科研助力乡村振兴的孙泳……今天,在你们当中,还有在逆境中考入长大、立志学成回报家乡和社会的经管学院新生龙馨玥、电信学院新生邱星玥,等等。更让人振奋的是,柯思琪、石春梅等长大学子精彩亮相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现场,光荣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极大鼓舞了广大师生员工。我相信,只要你们不惧困难、勇于挑战,必定会像他们一样不负众望、崭露锋芒。
自强不息,踏浪前行。希望你们勇于接受时代考验,自信面对人生困难和挫折,以优良学风切实提升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日臻完善、止于至善,做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长大人。
三是拥抱未来,在星辰大海中书写崭新篇章。未来是等待探索的星辰大海,是终将奔赴的理想家园。未来究竟是什么样子?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未来既包括每个人的个性化设想,也有大势所趋的共同选择。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华为首席执行官任正非先生认为,人工智能也许是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拥抱未来,需要我们学会与AI共舞,让AI更好服务于人类社会和现实生活。
如何在AI时代更好拥抱未来?我有三点建议。第一,紧跟时代步伐向智而行。前不久,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这是我国顺应和把握人工智能技术演进规律、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意见》提出的六大行动和八项支撑,为我们立足学科专业向智而行给出了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希望大家持续关注,找准方向,作出贡献。第二,践行育在长大向新而行。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面向AI的高等教育新模式,先后成立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卓越工程师学院,不断探索学科交叉融合新模式、开设人工智能等新专业。希望大家从新开始、向新而行,用好各种创新平台,立志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第三,坚守伦理底线向善而行。拥抱AI时代,还要善于在变革中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现实中的AI体验告诉我们,AI识别技术识别的是外表而不是内心,AI智能驾驶能做的是辅助而不是替代,各种生成式AI技术产出的是信息的堆砌而不是思想的流淌。希望大家不因AI的便捷而疏于思维的训练,学会借助AI工具挖掘有效信息,掌握思维方法,攀登科学高峰,探索未知之境。
行稳致远,未来可期。希望你们紧跟时代步伐、践行育人理念、坚守价值取向,勇于挑战、追求卓越,在长期修炼中成为智能向善、创新超越的AI驾驭者。
同学们!
历史照亮现实,梦想引领未来。在全民族抗战开始不久,毛泽东同志就铿锵有力地说:“我们将决不允许悲观主义或失败主义的情绪在中国滋长。我们将承认持久战的事实,为了最后的胜利而坚持不懈地、无所畏惧地创造条件。”回到当下,我们要善于用历史映照现实、指导实践、远观未来,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从九秩校史中传承精神和荣光,坚定理想信念,坚持长期主义,合理做好大学乃至更长期规划,科学管理时间和精力,并从当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付诸行动,让梦想一点一点照进现实。
同学们!
习近平总书记曾用三句诗形容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铿锵话语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当前,我们正阔步走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希望大家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始终胸怀如铁信仰,脚踏人间正道,面向云帆沧海,热情拥抱世界,自信奔赴未来,奋力谱写属于你们这一代长大人的绚丽华章!
谢谢大家。
|
关于长江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