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在这个充满希望的美好时节,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欢迎来自全国30个省市的5397名本科生、994名硕士研究生和102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看着你们朝气蓬勃的脸庞,感受着你们追逐梦想的热情,我深切体会到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在此,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大家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祝贺!向默默守护、鼎力支持同学们成长的父母、师长与亲友,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同学们,你们选择的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是一所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充满红色情怀的高等学府。建校以来,学校始终秉承“明德精业”的校训精神,扎根红土地,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发展需要,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一大批校友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中坚。这里,是你们探求真理、锤炼本领的知识殿堂,更是你们涵养品德、塑造价值的精神家园。站在新的起点,你们势将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新鲜血液,成为新时代奔涌向前的后浪。科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是人类科学体系中的三大科学门类,共同组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大科学生态系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强国伟大事业,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形成了科学家精神。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科技创新的重镇,正是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载体。今天,我想以“弘扬科学家精神,做新时代追梦人”为主题,与各位同学一同深入学习领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一、要厚植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科学家精神,首先体现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1937年7月7日深夜,卢沟桥一声枪响,开启了全民族抗战的血泪史,也打碎了中国科学家的象牙塔。国难当头,怀揣着知识与抱负,何去何从?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一批科学家辗转前往根据地、大后方,在那里钻研炸弹图纸、改良造纸技术、选育新种,让饥饿的土地长出希望。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刻,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隐姓埋名二十八年,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我国核武器事业。我们的校训将明德置于首位,正在于此。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里的明德,不仅指个人的道德修养,更包含着对家国天下的大情怀、大格局、大担当。它要求我们修养崇高的品德,明晰人生的方向,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迎来了关键时期,希望同学们从踏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要心怀国之大者,赓续红色血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挥洒青春汗水,贡献智慧力量。
二、要树立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科学家精神,体现为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打破传统理论的桎梏,提出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思路,顶着质疑、踏着泥泞,在一次次试验失败中反复摸索,历经上千次挫折后,终于让杂交水稻从理论构想变成了沉甸甸的稻穗。我校卢宝阳教授积极参与多个重大科研项目,主持了多项国家级课题。入选科技部“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并连续三年(2020-2022)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校训中的精业,意为精通业务、精益求精,正是对创新精神的最好诠释。实践告诉我们,如果始终处于跟随状态,即使将差距无限拉近至0.01,也会被遮蔽在领先者的阴影中。由人工智能引领的科研范式变革,不仅拓展了人类认知的疆域,更标志着科学研究从经验试错向智能引领的跨越,为破解重大科学难题、催生颠覆性创新开辟了全新路径。希望同学们主动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克服躺平心态,下得了苦功夫,系统掌握学科基础理论和前沿动态,构建起扎实的知识体系;要充分利用好实验室、实训中心以及各类竞赛、社会实践机会,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造的能力;“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要敢于对“习以为常”提出质疑,对起源进行追问,对逻辑进行审视,对边界进行探查,在思辨与验证中形成独立判断,创新不止,磨炼“且持梦笔书奇景”的本领。
三、要坚持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科学家精神,体现为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1916年,时任中国科学社社长任鸿隽发表在《科学》杂志的《科学精神论》中提到“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任鸿隽的判断,在百余年后的今天依然振聋发聩。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翻译家郭大力先生多次对《资本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史》中译本进行修订,确保在准确的基础上,尽量做到语言流畅、通俗易懂,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也使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走出了关键的一步。在创新中,越是精品越需要火候淬炼,越是佳作越需要沉潜创作。速成与慢修的矛盾,如何破解?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正是破解这些问题的关键。它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始终坚守诚实、守信、严谨的底色。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培养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韧劲深耕领域,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未知世界。具体来说,在实验研究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真实记录实验数据,不篡改、不捏造;在学术写作中,规范引用他人成果,杜绝剽窃;学会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不人云亦云,培养判断真伪、辨别是非的能力。
四、要坚守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科学家精神,体现为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寄生虫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唐仲璋,数十年奔波于疫区田间地头,开展寄生虫病调查,研究防治方案,为消灭血吸虫病付出了大量心血。“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甘做隐姓埋名人”,三十年“水下长征”无怨无悔,为国之重器奉献毕生心血……这样的人生选择与坚守,映照着“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的豁然,展现出“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胸襟。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中感悟奉献精神,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中体验奉献乐趣;在团队合作中,不计较个人得失,乐于助人,甘当配角;在职业规划中,不仅要考虑个人的兴趣和发展,也要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关注社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
五、要发扬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科学家精神,体现为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新中国成立初期,气象学家竺可桢在《中国科学的新方向》一文中说:“为谋达到给人民谋福利起见,我们新中国发展科学的道路将朝哪方向走呢?…我们必须群策群力用集体的力量来解决眼前最迫切而最重大的问题…”如今的科学研究,越来越讲究“综合”“系统”“集成”,不同学科之间不再是各管各的,而是相互渗透、彼此融合。想突破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既需要计算机的算法支撑,也得懂数学的逻辑模型,甚至还要结合认知心理学的规律;探索新能源的高效利用,既离不开化学的材料研发,也需要物理学的能量转化原理,还得搭配工程学的实际应用设计。创新还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多方开源,活水才能不断。中国创造不是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开放创新的结果。希望同学们打破学科壁垒和门户之见,以开放的心态与他人合作,在交流互鉴中激发创新火花;在课程项目和实验研究中,主动与不同背景的同学组队,学会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初入大学校园,你们摆脱了熟悉的环境和习惯了的‘硬约束’,由于新的社交圈还没有建立,会产生环境的陌生感和人际的疏离感。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人际关系也自然更和谐。
六、要秉承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科学家精神,体现为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人有两个肩膀,我要让双肩都发挥作用。一肩挑起‘送货上门’的担子,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送到工农群众中去;一肩当做‘人梯’,让年轻一代搭着我的肩膀攀登科学的更高一层山峰,然后让青年们放下绳子,拉我上去再做人梯。”这番话生动诠释了育人精神的核心,既要在自身领域追求精进,更要把扶持后辈、助力成长当成沉甸甸的责任。这种既重自我提升、更重助人成长的育人追求,融入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的日常实践,也深深镌刻在我们的办学基因里。我校肇始于1952年,自建校之始,始终坚持和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培养了大批的优秀教师。其中,很多人扎根乡村教育,做照亮孩子的“苔花”。“甘为人梯、奖掖后学”正是这份初心与校训的生动体现,早已成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鲜明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每个人都是乘凉者,但更要做种树者。”说的是种树,却又不止于种树。树人犹如树木,所谓“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各位同学,无论将来是否走上讲台,这份“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精神都值得我们用心传承。希望同学们在大学期间,既要虚心向老师、学长请教,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也要乐于分享自己的知识和心得,帮助其他同学共同进步。将来,既要在自己的赛道上奋力前行,也愿意为后辈搭起成长的阶梯,用自己的点滴努力为下一代的成长铺路。
今天我们在这里探讨科学家精神,不仅要了解其内涵和价值,更要将之内化为我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我们的实际行动。烂漫山花离不开深厚土壤,春风化雨才能浇灌硕果累累。前不久,宇树创始人王兴兴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说,“我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幸运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我校校友、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熊澄宇先生曾寄语我校学子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唯有努力奋斗,才能够站在更大的舞台与智者对话,与强者交手;唯有拼搏奋斗、不负韶华,才能使自己问心无愧。同学们,你们生逢其时,激情奋斗吧!顽强拼搏吧!为青春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回忆,为国家和人民跑出更好的成绩!再过几天就是国庆和中秋佳节,提前祝福各位同学、各位家长和老师们节日快乐!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