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到实践:教育与AI共启无限可能”︱校长邵千钧在宁波工程学院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的讲话
http://www.huaue.com  2025年9月27日  来源:宁波工程学院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金秋九月,是收获的季节,充满希望与生机!

  刚刚过去的九三阅兵,让我们深刻铭记历史、致敬英雄。铿锵的步伐背后是军人的铁血担当,捍卫和平的先进武器是中国科技实力的硬核彰显。不久前,我国福建舰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三款舰载机成功完成电磁弹射起飞与阻拦着舰,标志着我国航母技术已跻身世界前列。同样令人鼓舞的是,DeepSeek梁文峰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首次揭示“仅通过强化学习即可让大语言模型具备推理能力”,展现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前沿的探索实力,这是中国智慧对全球科技发展的重要贡献。

  回溯180多年前,在东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中,中华民族曾陷入长达百年的屈辱岁月,甚至一度失去文化自信。而今天,我们以举世瞩目的成就重新屹立于世界舞台中央。这背后,离不开三个关键支撑:

  其一,我们坚定选择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确定了前行的根本方向;

  其二,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积淀了穿越时空的智慧,始终为我们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其三,我们始终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既重视现代化培育,又注重文明的赓续传承,培养了大批科学家与工程师,筑牢了国家发展的人才根基。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引擎,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省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和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为主要支撑,以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关键路径,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站在新学期的起点,我们不禁思考: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如何让教育与前沿科技——尤其是AI技术深度融合,为每个人开启无限可能?

  最近我重读《红楼梦》,估计是阅读记录被智能化APP捕捉到,它便不断向我推送87版《红楼梦》的视频片段和幕后故事。我从中了解到王扶林导演带领的团队,其创作过程更像“办一所学校”,充满了教育逻辑,令我深受启发。

  首先,深耕基础,方能接得住未来。

  87版《红楼梦》剧组是第一次拍电视剧,不少演员也非科班出身。但他们用整整一年时间打基础:逐字研读原著、聆听红学专家授课、反复揣摩角色……最终成就了一部传世经典。这说明,决定高度的永远是基础。如今,我国科技发展已进入强化基础研究的关键阶段。2016年自然指数首次发布时,我国得分仅为美国的36%;而今年我国得分已是美国的1.45倍。我们学校在最新全球学术机构排名中位列700多位——在国内高校整体进步的浪潮中,我们也在快速成长。

  AI时代已然到来。无论是DeepSeek、豆包、通义千问,还是GPT、Gemini,这些大模型在语言、数学等基础领域已达到硕士甚至博士水平,仿佛“无所不能”,它们还拥有很多专业技能。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该怎么办?关键做好两点:一是筑牢学科基础,难度越高的专业,行业门槛也越高,扎实的基础是通向未来的“敲门砖”;二是主动拥抱新技术,AI如同当年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是帮助我们成长的工具。善用AI,方能从“新手”快速蜕变为“紧缺人才”。

  第二,找准定位,在细分领域做“不可替代”。

  87版《红楼梦》的演员并非“指定”,而是通过竞争试镜、依据角色适配度“各归其位”。这正如当下的产业变革:适度竞争推动技术突破,而真正的发展机遇,往往在于找准属于自己的细分赛道,做“专精特新”。AI正在重新定义行业,例如新能源汽车已不仅是交通工具,而是被视为智能终端或智能体。产品的高度集成,对多学科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对大学教育和同学们的学习带来了全新挑战。

  以人形机器人为例,它需要实现与人相似的功能:大脑负责推理决策、小脑控制运动、传感器感知环境,还要完成人机、机机之间的交互协作,涉及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面对如此庞杂的体系,如何突破?

  今年暑假,我赴宁波两家人形机器人公司调研,收获了满满信心:一方面,有几十位我校同学在那里工作或实习,已成为企业重要的技术力量;另一方面,去年刚毕业的两位同学已分别担任硬件组和结构组组长。公司技术总监是我校机器人学院的沈老师,他告诉我,不少学生是通过像RoboMaster机甲大师这类机器人竞赛锻炼出来的,在团队协作中形成了各自的专业优势。AI时代,我们不必盲目跟风,而应在实践中找准优势,成为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人才。

  第三,做中学,在协作中成长,锻造AI时代的实践力。

  《红楼梦》的演员是“边演边会”,从不懂表演到演活角色;我们的同学也是“边做边成”,在试错中进步、在团队中互补、在探索中成长。不知从何时起,有人戏称中国学生为“小镇做题家”,认为我们动手能力差。但请大家想一想:九三阅兵中的先进武器的研发、AI领域从“跟跑”到“并跑”的突破、高水平论文中的创新成果……哪一项不是“动手做”出来的?所谓“动手能力差”,根源或许在于实践机会的不足。未来,“全球科幻作家负责想象,中国工程师负责实现”,或许不再是一句戏言。

  同学们,AI正在重塑每一个行业,而教育,是你们应对变化的“底气”。它不仅传授知识,更教会你们在未知中寻找方向、在协作中补齐短板、在实践中增长能力。当卓越工程师学院以“用硬核科技做出新产品”培养“会创造的人”;当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师团队研发的科研产品亮相国际展会,受到国务委员现场点评肯定,展现“会创造的教师”;当越来越多老师成为企业科技副总,企业工程师聘为兼职教授,这些人才流动轨迹编织成创新之宁工、创造之宁工,成为“两创融合”的时代缩影。

  中国正朝着全球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制造业强国迈进,而支撑这一目标的,必将是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与工程师队伍。因此,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也必将成长为水平最高、特色最鲜明的领域——这一点,我愈发坚信。宁工,将努力成为工程教育与应用型大学的示范标杆,你们将是这一目标的参与者与实践者。

  新学期,学校将为大家提供更多跨学科实践的机会。也请你们记住:AI是工具,是机遇,但真正能让你们走远的,是沉下心的深耕、找准定位的清醒,以及永远敢于“动手尝试”的勇气。

  最后,愿大家在经典中感悟成长,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在教育与AI的双重助力下,真正看见并实现自己的无限可能!

  谢谢大家!
 关于宁波工程学院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