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拥抱变化 创造未来︱校长郝继辉在天津医科大学2025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
http://www.huaue.com 2025年9月27日 来源:天津医科大学 |
|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此隆重举行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欢迎3721名新同学正式成为天医人。首先,我代表学校,祝贺大家开启人生新的篇章!同时,也向默默付出、悉心培育你们的父母和师长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缅怀先烈,就是要学习他们在救亡图存中的家国情怀、在困厄崛起中的奋进力量。这种精神和力量早已深植于民族血脉,至今仍激励着我们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医疗卫生领域,我国针对创新医疗设备、创新药品等“卡脖子”难题的技术研发,已成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突破与超越。不久前,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顺利召开,天津这座城市,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向世界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独特魅力与蓬勃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大有可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们的成长与祖国的建设同频共振,拥有着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加多元的机遇。
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中,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迅猛发展,IDx公司研发的AI诊疗设备,能够在无专业医生协助的情况下,实现对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北京天坛医院“龙影”大模型,可以在0.8秒内生成关于脑血管病、肿瘤等疾病的诊断意见,准确率高达95%以上。目前,AI在细微病变捕捉、病理诊断、药物筛选等领域,已接近甚至超越人类极限。未来,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医生?我认为,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本质上是主体与工具的关系,它如同一把万能钥匙,而非握住钥匙的手,只有在人类手中才能发挥其作用。正因如此,人工智能并非医生的替代者,而是赋能医学探索、提升医疗质效的强大助力。
回顾医学史上的重大发现和理论突破,无不源自“人”对于传统观念和路径的质疑与超越。倘若塞麦尔维斯盲从于产褥热是产妇体质问题的传统认知,便不会有洗手消毒改变产科医疗史的创举;倘若弗莱明忽视了培养皿中霉菌周围的无菌圈,青霉素的发现或许还存在更多变数。此外,医学的核心始终是鲜活的“人”,无论技术如何强大、如何精进,都无法替代人类独有的“仁心”,只有医生才能对真实的生命产生情感共振,在理性判断、技术应用与人文温度之间,做出最有利于患者的抉择。
同学们,每一代青年都要直面属于自己的“时代之变”。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未来的学习与研究中,你们应当如何面对,如何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如何把握大学时光,突破自我,实现成长跨越。这是我今天想和大家交流的话题。
首先,希望你们以“德高医粹”为价值基石,在变革中永葆初心、至诚报国。
德高医粹是天医精神在变革浪潮中的不变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德高医粹便是天医人的“大德”与“大志”。“德高”,不仅是道德上的高标准,更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医粹”,不仅是专业上的硬本领,更是将学识转化为服务国家的能力担当。我校首任校长朱宪彝是中国临床内分泌学的奠基人之一,20世纪40年代,他便在世界上首次命名了“肾性骨营养不良”,被国际学界誉为“当代钙磷代谢知识之父”。20世纪70年代,面对地方性甲状腺肿与克汀病在全国多地肆虐、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紧迫现实,他全然不顾75岁高龄,踏入深山乡野开展流行病学研究,最终研究成果为食盐加碘国策的施行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老校长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个人的理想追求只有与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才能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
七十四载光阴流转,德高医粹的天医精神历久弥新。从抗击非典的义无反顾,到驰援汶川的星夜兼程,再到抗击新冠的白衣执甲,每当祖国需要、人民召唤,天医人从来毫不犹豫、挺身向前。未来,希望你们赓续天医精神,始终心系人民、至诚报国。不管条件再艰苦,只要是护佑人民健康、助力国家医学发展的分内事,便勇往直前;树立远大志向,精进学业,锤炼本领,将课堂所学转化为破解疑难病症、攻坚医学高峰的实招与力量,以“德高”之心涵养为民情怀,以“医粹”之能服务国家建设,书写新时代天医人的璀璨篇章。
其次,希望你们以“独立思考”为认知利刃,在质疑中勇破敢立、去伪存真。
独立思考、质疑思辨是天医精神在创新维度下的内涵延展。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朱宪彝老校长曾告诫学生:“要向前人,向你们老师立下的结论挑战。”学校建校筹委会委员、我国儿科医疗事业的奠基人范权教授,坚持治学既以“承继前贤”为根本,又以“慎思明辨”为准则。面对“人体肌酐排泄与体重恒定相关”的学界公论与临床数据的差异,他不囿于既有定论,坚持以实践为准绳,通过对大量病例的详细分析和数据收集,最终证实肌酐代谢量与体重实际为“相对关系”,这一成果被载入《美国儿科年鉴》。
暑假里,《浪浪山小妖怪》这部电影打动了许多人,籍籍无名的小妖们通过自己的奋斗故事,重构了西游史诗,也重新定义了“取经之路”。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自己的“浪浪山”。对医学生来说,它可能是教科书里的经典理论、权威论断,是实验中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但你们要敢于跳出“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式,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学会从多维度、多视角审视问题,在独立思考中形成自主见解,在慎思明辨中解锁医学奥秘,翻过那座山。
最后,希望你们以“交叉融合”为时代航标,在跨界中融合探索、拥抱未来。
交叉融合是天医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当代最具变革性的发现和创新,往往发生在学科的交叉融合之中。19世纪初,法国医生雷奈克依据声学原理发明了听诊器,推动医学诊断从经验感知迈向科学实证。对于医生而言,AI犹如现代版的听诊器。它构建了新的诊疗范式,拓展了智慧医疗的内涵。未来,优秀的医生必然是“医学+”能力的集大成者。你们要学会融合智能科技、人文关怀与跨学科知识,重新定义医疗的边界。今年6月刚刚毕业的肿瘤学专业博士生解永杰同学,自入学起便立志攻克癌症这一难题。在研究中,他跳出传统研究框架,主动融合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辅助多组学技术等跨学科知识,成功构建了AI驱动的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及蛋白质合成技术体系,找到4个核心靶点,筛选到能重塑微环境的小分子药物,为突破胰腺癌无药可用的困境提供了有益路径,成功入选“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回望研究历程,解永杰说:“当我们用锤子的视角看待世界时,万物都像钉子,一定要打破思维,敢于寻找新路径。”同学们,在知识的交界处没有地图,只有探索者的脚印。
学校也在持续深化教育教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打造了未来医学技术研究中心、前沿医学交叉创新中心等一批“医学+”创新平台,布局建设智能医学工程、AI辅助诊疗等前沿课程,为大家接触、掌握新兴技术提供了支持保障。此外,学校也致力于提供多学科交叉互融的深厚学术土壤,通过早期接触科研、辅修专业、微专业等多元学习路径,帮助同学们以交叉思维拓宽认知边界,将分散的知识系统整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中国医学未来的中坚力量,希望你们在未来学习与研究中,既扎根专业之“深”,又拓展融合之“广”,以跨界视野拥抱新工具、新范式,成为打破医学创新壁垒的“破壁人”。
星河横渡,长风万里。同学们,今天你们选择的,不仅是学科,更是未来;你们所担的,不仅是个人前途,更是医学发展的使命。愿你们在今后的求学时光里,既打磨好听诊器,也守护好赤子心,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最后,祝愿同学们身体健康,学业有成,谢谢!
|
关于天津医科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