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 向新而生︱浙江科技大学校长陈建孟在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暨“开学第一课”
http://www.huaue.com  2025年9月26日  来源:浙江科技大学

亲爱的同学们,各位老师、来宾:

  大家晚上好!

  秋光为序,筑梦启航。今天,我们满怀喜悦,隆重举行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共同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新同学,以及来自全球97个国家(地区)的留学生,加入浙科大家庭,开启人生新篇章。在此,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辛勤培育你们的家长、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全球合作伙伴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几天,当你们漫步于胜景如画的诗意校园,穿行在错落有致的书院楼宇,或已领略包豪斯建筑风格的理性之美,或已邂逅鎏金水墨的和山之风──那些线条里的严谨、景色中的雅致,正悄然晕染着浙科大的精神底色。它回荡在课堂思辨的求索中,闪烁在实践实验的火热中,更凝结为一代代浙科大人崇德、尚用、求真、创新的精神特质。今天,你们的到来,为这所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高等学府注入了崭新的青春活力,让我们共同站上了波澜壮阔的时代新起点。

  这个时代新起点,最鲜明的标志之一便是人工智能(AI)。作为科技创新皇冠上璀璨的明珠,它正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和文明形态。从大洋彼岸OpenAI的认知突破、Meta的元宇宙探索、特斯拉的智能生态,到我国DeepSeek的算法革新、字节跳动的场景重构、宇树科技的具身智能实践──我们已然置身于“未来已来”的洪流之中。“万物流转,无物常驻。”传统的知识体系、技术范式与价值坐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重构。

  长期以来,我都在生态环境学科领域从事教学和研究,最近我也在认真学习和思考AI觉醒对未来世界的影响。面对这股奔涌向前的时代科技浪潮,我们是该随波逐流、被动适应,还是该向新而生、主动驭变?今天,我想借此机会,与各位新同学共同探讨这一时代课题,这也是我给大家上的“开学第一课”。

  一于AI时代涵养家国情怀:将“小我”融入“大我”,以科技报国彰显人生价值

  AI技术虽无国界,但AI技术的开发者、应用者和治理者是有祖国的。越是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越需要我们葆有一份与时代、与祖国共命运的赤子情怀与责任担当。

  一要心怀“国之大者”,在服务国家战略中书写青春答卷。当前,“两个大局”加速演进,AI已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角力场。从全球AI人才版图的激烈角逐,到我国启元国家实验室“专业深度研究智能体”打破国外硬件生态绑定,从数年前芯片领域的“依赖进口”,到如今自主可控能力稳步提升,这些突破无不印证着突破AI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推动AI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构建自主可控的AI产业生态,从来都不是某一领域的孤军奋战,更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发力。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在上海考察时寄语青年:“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作为一所以“科技”命名的大学,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的光荣使命。希望同学们能以国家需要领航青春方向,牢记浙科大人的创新使命,在与民族共命运、时代同进步、科技同发展中追梦圆梦、实现价值。

  二要秉持“民为邦本”,在助力人民福祉中绽放青春之花。中华民族自古深谙“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治世哲学,这份流淌在文明血脉中的民本思想,就像一把标尺,丈量着技术发展的价值取向。当我们谈论AI算法的精度与算力的峰值时,希望同学们认真思考,我们该如何守住“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打造一个“有温度的智能社会”,让AI技术成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升民众幸福感的强大工具,比如,如何运用AI助力乡村振兴、缩小数字鸿沟?如何优化城市治理、提升民生品质?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永续发展?我想,这也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AI时代的生动实践。

  二于AI时代致力创新创造:以“智慧”驾驭“智能”,以跨界融合引领未来方向

  同学们可能经常会思考,在AI能够快速学习并执行特定任务的今天,人类的独特价值何在?我想,当下,人类跟AI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我们拥有基于主观世界、情感体验和生物性存在的“意识”,并具备原创性思维、批判性思考和颠覆性创新能力。大学的核心使命,正是要培育和激发同学们这些宝贵品质,让“会读书的人”成为“会创造的人”。

  一要构建“π型”知识结构,在勤学善思、求真学问中筑牢跨学科知识底座。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两位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上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这一奖项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凸显了物理学与计算机科学、数学、脑科学、心理学的深度融合,展示了跨学科研究在推动科学进步中的重要作用。AI时代的重大创新同样如此,无一不源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单纯的“专深”或“广博”已不足以应对复杂挑战。同学们要积极构建“π型”知识结构,既写好开阔视野这一“横”,也写好深耕领域的多个“竖”。近年来,学校正大力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今年还新成立人工智能学院,首次创建了机器人工程卓越创新班,更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嵌入所有专业培养方案,目的就是要打破专业壁垒,为大家提供丰富的跨学科课程和项目。希望理工科专业的同学能主动在哲学、历史、人文、艺术中寻找助力“AI+”的智慧启迪,人文社科和艺术类专业的同学也能主动学习了解AI的基本原理、培养AI基础素养、掌握“+AI”基本能力,为个人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要拓展“AI+”实践场域,在知行合一、躬身笃行中锤炼复合型创造能力。在信息爆炸、AI生成内容泛滥的时代,比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知识的甄别和运用的能力。古人倡导“知行合一”,强调“在事上磨练”。学校校训中的“尚用”“求真”,也是激励科大学子要实事求是,在实践中追求真理。浙科大的实验室、创新创业中心、社会实践基地以及合作的企业、科研院所,都是你们最好的“练兵场”。刚刚毕业的计算机学院2025届本科生童文韬同学,经历数十场赛事磨练之后,在编程竞赛平台Codeforces解题数位列全球前千分之一。生化学院学生团队通过大量实验研究,成功掌握了青蒿全质化利用技术,助力山区产业振兴,项目获得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希望同学们也能和这些学长学姐一样,主动打破信息茧房的壁垒,勇敢地去尝试、去实践、去创造,将一个个idea转化为一个个原型,将一个个方案落地为一个个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你们收获的将远不止于知识本身,更是面对不确定性的勇气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三于AI时代秉持人文精神:以“人心”温润“算法”,以价值理性引领工具理性

  同学们,技术解决的是“如何可能”的问题,而人文关怀回答的则是“为何而生”的价值追问。越是在技术高歌猛进的时代,我们越需要人文精神的灯塔来指引航向,防止在工具的汪洋中失去人性本有的“温度”。

  一要坚守科技伦理,在回归创新本源、倡导工具理性中推动科技向善。AI是一把“双刃剑”,其本身没有善恶,价值属性完全由人类赋予。我们必须将人类的道德观、价值观嵌入技术发展的全过程,思考算法的公平性、决策的透明性、人类的隐私保护以及人类的终极责任。不久前某平台宣布取消对骑手的“超时罚款”,这看似只是一次商业规则的调整,但其背后却体现出算法伦理的觉醒和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人文回归。它告诉我们,效率不应以牺牲人的尊严为代价,科技的温度往往体现在对个体的尊重之中。同学们,在你们即将开启的学术与创新的旅程时,请务必牢记:真正的创新,永远诞生于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处,缺乏伦理约束的技术,犹如脱缰之马,纵使能在效率之路上一骑绝尘,却也可能奔向毫无意义的荒原。

  二要坚守文明本真,在践行大爱精神、追寻人文关怀中彰显生命意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不仅是文学与艺术中的情感共鸣,也是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中的理性自觉,更是个人成长与时代前行不可或缺的驱动力。在人工智能时代,人文素养的培育显得更为重要,AI能够模仿艺术创作,却无法真正体会“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审美意境;它可以精准诊断疾病,却无法替代病榻前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次紧紧的握手。人类的情感、共情、创造力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是AI无法替代的文明核心。希望同学们在大学期间多阅读人文经典,与先贤对话,陶冶性情、滋养心灵;多参与艺术活动、体育运动,让自己成为一个志趣高雅、体质健康的人;多涵养悲悯之心与协作之能,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包容,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

  同学们,“未来已来”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考卷,“向新而生”是我们对时代的回应。希望你们牢记嘱托,始终永葆家国之志,以科技报国;敢为创新之源,以智慧启新;厚植人文之蕴,以温情守护,不仅成为AI时代的弄潮儿,更能成为时代的思考者、价值的守望者和未来的塑造者,携手书写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国家的精彩华章!
 关于浙江科技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