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站在更高处 行于跬步间︱毕天姝校长在华北电力大学2025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
http://www.huaue.com 2025年9月21日 来源:华北电力大学 |
|
亲爱的2025级新同学,尊敬的老师们:
今天,我们隆重举行华北电力大学2025年开学典礼,共同见证2025级新生跨越山海、相聚华电,开启求学新征程。在此,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代表汪庆华书记,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祝贺!借此机会,也向一路陪伴、悉心培育你们的家长和老师们表达最诚挚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同学们历经寒窗数载、潜心求知、奋力拼搏,终于在这个灿烂的时节圆梦华电。看着你们一张张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面孔,我由衷地感到欣喜,更为你们感到骄傲!从这一刻起,“华电人”将成为我们共同的身份印记,华北电力大学,也必将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和奋进起点。
华北电力大学诞生于新中国电力工业建设的蓬勃之初,成长于新世纪能源革命的澎湃浪潮之中。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始终肩负着为国家能源电力事业贡献智慧与培养人才的光荣使命。六十七载砥砺奋进,华北电力大学始终与国家能源电力事业同频共振、同向而行,坚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对接能源电力科技前沿,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成为了国家能源电力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高地。
今天,各位同学的到来,必将为华电注入崭新的青春活力与蓬勃动能,也将为大家开启人生中一段充满荣光与梦想的征程!你们将在这里亲历“双碳”战略引领下的能源转型浪潮,在这里赓续“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融入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图景。此时此刻,站在人生新起点的你们,一定对即将展开的大学生活充满憧憬,也在思考如何度过这段珍贵而充满希望的时光。作为校长和老师,我愿以“站在更高处、行于跬步间”为题,与同学们分享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站在更高处”,不仅意味着物理层面的登高望远,更是一种精神姿态与人生格局的升华。它要求我们以更宽广的视野审视世界,以更博大的胸怀包容万物,主动理解国家发展之所需,敏锐洞察时代前进之方向。唯有如此,才能跳出眼前的局限,在宏大时空坐标中更好定位自己的大学生活与人生选择。
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今天,我们隆重集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回顾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国家存亡与民族命运同每一个人休戚相关。唯有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个人理想才能真正有所依托;而每一个个体的努力与担当,也终将汇聚成推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磅礴力量。
当前,我国正积极落实“双碳”目标,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已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载体和战略选择。与此同时国家正在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明确提出到2027年初步构建能源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体系,到2030年能源领域人工智能专用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一系列的重大战略部署,为能源电力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加系统、更高层次的要求。
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能源电力领域迫切需要实现科研与人才的双轮驱动、协同发展。科研创新要打破学科壁垒,突出系统化、智能化、交叉融合;人才培养要强化跨界思维,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素养,尤其要提升同学们面对复杂工程挑战和前沿技术突破时的系统思维与解决能力。
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学校正在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双碳”目标和“人工智能+能源”为引领,系统构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努力打造更具前瞻性和行业适应性的成长平台,全力支持每一位同学在青春的赛道上找准方位、实现价值。
同学们!未来你们在学校的几年,恰逢国家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时期,这也是你们个人成长与时代进程同频共振、双向奔赴的重要机遇期。你们要始终怀抱“站在更高处”的视野与格局,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树立理想信念,在能源革命与科技创新的时代浪潮中锚定人生坐标。主动关注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科技发展态势,密切关注“双碳”战略实施、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和“人工智能+能源”融合发展等前沿动态,在这些关乎国家未来的宏大叙事中,找到自己能够投身其中、发挥价值的切入点,将个人发展规划深深扎根中国大地、茁壮成长于时代前沿。敢于在学习科研中聚焦真问题、勇闯“深水区”,主动打破学科壁垒,培养系统思维和跨界整合能力,不断夯实专业根基、拓展创新素养,努力成长为既精通专业知识,又掌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要将个人所学主动融入国家所需、人民所盼,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努力成为这场波澜壮阔的能源转型变革的积极参与者和有力推动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仰望星空的胸怀需要转化为脚踏实地的前行。“行于跬步间”不仅是一种行动哲学,更是一种将远大理想转化为现实成就的方法论。它强调在明确方向后,以持续而坚实的微小步伐向前迈进,通过日积月累的量变实现质的飞跃。唯有如此,才能架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真正让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希望你们于细微处深耕,在积累中厚植根基。学问之道,重在沉潜,贵在积累。真正的成长,往往来自每一个具体问题的突破、每一处细节的用心打磨,认真完成每一次实验操作,精心撰写每一份研究报告,深入钻研每一个课程难点。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恰是滋养能力的土壤;这些点滴的坚持,正是通往卓越的阶梯。在我们身边,杨奇逊院士团队数十年如一日钻研电力系统保护,从一个个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入手,最终构建起完整的电力系统保护理论技术体系;刘吉臻院士带领团队成功研制我国(多类型多等级)火电机组首台套控制系统,正是基于对网络架构、软硬件设计甚至每个关键信号和控制逻辑的持续攻关;崔翔教授和团队在柔性输变电装备及器件领域的建树,无不是从理论推导、实验验证、工程闭环做起,经过长期积累而取得的突破。当深耕成为态度,当积累成为习惯,你们终会发现自己已然站在了更高的平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努力,都已悄然转化为深厚的专业底蕴与突破创新的底气。
希望你们以知行合一为要,在实践中检验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要主动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创新实践,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锤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投身学科竞赛,在挑战中激发创新思维、强化团队协作精神;开展社会实践,在真实场景中洞察行业前沿需求,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以行动诠释知行合一的榜样。不久前,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赛场上勇夺自由搏击项目亚军的“华电铁甲钢拳队”,正是由我校机器人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的,他们在算法调试、结构优化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赛场上机器人精准的出拳和灵活的闪避。正是这种“做中学”的实践,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真切可感,让冰冷的公式焕发出创新的热度。当知识在实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当创新在应用场景中开花结果,你们终会发现在从知到行、再由行促知的循环提升中,不仅能够深化对专业的理解,更能锻造出面向复杂现实的本领。
希望你们持坚韧不拔之志,在坚持中追求卓越。“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前行之路从无坦途,生活带来的烦恼、科研遭受的挫折、学业面临的压力都可能接踵而至,给你们带来重重考验。然而,真正的卓越从不诞生于一时的坦途,而是孕育于日复一日的坚守,成形于挫折之中的一次次奋起。在我们身边,正有无数这样的榜样,以坚韧为笔,书写出不凡的人生。我校1998级校友王其林,二十余年如一日,先后负责近100座变电站的验收试验,承担了100多座变电站的技术改造与日常维护等,从一线技术员成长为南方电网首席技能专家。同样,2009级校友吴嘉楠,十二载坚守青海变电站一线,守护高原“绿电”稳定外送,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当一点一滴的坚持汇聚成江河,当一次一次的磨砺转化为力量,你们终会发现卓越从来不是结果的突然降临,而是沿途每一刻的执着前行、每一次直面挑战所沉淀的必然。
同学们,“站在更高处”赋予你们方向和动力,引领你们不忘初心、坚定目标;“行于跬步间”赋予你们方法和韧性,激励你们脚踏实地、拾级而上。愿你们以高远之志照亮前路,以坚实步履踏稳征途,在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之间,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的华彩篇章! |
关于华北电力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