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时代的“四有”东大人!︱东南大学校长孙友宏院士在2025年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http://www.huaue.com  2025年9月20日  来源:东南大学

亲爱的同学们,各位老师,各位嘉宾,家长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九月金陵,天朗气清;九龙湖畔,英才云集。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隆重举行2025年开学典礼,共同迎接13859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新同学正式加入东南大学这个大家庭。首先,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代表邬小撑书记,向全体新生表示深深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向一路支持陪伴你们成长的父母、师长、亲友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向专程前来出席典礼的中学书记、校长们表示特别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今年6月,我曾对广大学子发出邀约,期待在梧桐洒金的季节,与大家相约南京、相聚东大。今天,看到你们如约而至,带着蓬勃的朝气与青春的锐气,我由衷感到欣慰和高兴。你们的到来,为这座承载了百廿荣光的学府注入了新的活力,是今秋东大最亮眼的风景。从今天起,“东大人”将是我们共同的名字!

  你们是新时代的“新青年”,是东大的“新种子”。你们中有13位“人小志气高”的少年生,平均年龄仅15岁;有“用双拳书写人生”的励志少年方益凡同学;有光荣参加了九三盛大阅兵,迈着铿锵步伐走过天安门的姜刘燕同学,还有许许多多优秀的新同学。你们执笔为剑、披星戴月,以汗水浇灌梦想,以坚韧跨越征途,最终圆梦东大。这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是你们与这所大学精神气质的高度契合,是使命与梦想的双向奔赴。在此,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

  东南大学是一所有根、有魂、有梦的大学。我们的“根”,深植于123年的办学传统之中。从三江师范学堂的启蒙之光,到国立东南大学的“以科学名世”,从国立中央大学的“第一学府”,到今日工科特色、多学科协同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东大人始终与国家同频、与时代共振。我们的“魂”,是“止于至善”的精神追求,是“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优良校风,这里培育了41万名英才,走出了230多位院士,他们以科技报国、以实干兴邦。我们的“梦”,是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大的殷殷嘱托,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是培养能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未来领军人才。而这个梦,正期待着你们一起来书写。

  同学们,你们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最好的东大在最好的时代迎来了最好的你们,期待着你们品读东大、绽放芳华,砥砺成才、学以报国。今天既是开学典礼,也是本硕博新生共同的“第一课”,作为校长,我想以“砥砺成才、学以报国,如何做好新时代的‘四有’东大人”为题,与大家交流。

  01 胸有凌云志 以使命引领学业

  志向是人生的理想和目标,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石和动力,决定着未来人生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要做出一番成就,就要有自己的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

  青春从来系家国。东大人始终葆有深厚的家国情怀,这里曾是江苏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心和革命摇篮,一批批为理想信念而英勇斗争的年轻学子,曾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贻宾校友1947年在战火纷飞中入学,他曾在校园里写下“新生十大信条”,其中第一条就是“一个新生,一定是爱国家、爱民族的,同时也是爱父母、爱师长、爱一切可爱的人的。”1949年4月,他与同学们一起参加民主爱国的请愿游行,遭到残酷镇压,因伤势过重而不幸离世,年仅22岁,此时距离南京解放仅剩4天,他也成为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陈列的最后一位牺牲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前不久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实力、中国自信,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国梦的伟大实现。你们的人生黄金岁月恰与复兴“巨轮”的航程完美吻合,这是怎样的幸运、怎样的幸福!你们是新时代千千万万学子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是“止于至善”的薪火传承者,是“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的使命践行者,要敢于做先锋、担大任,不做过客、看客。青年当早立志、立凌云志,以青春“小我”书写强国“大我”,将东大所学对准国家所需,在波澜壮阔的民族复兴伟业中,让每一份努力功不唐捐。

  02 心有浩然气 以厚德涵养格局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人的德行、品性是木之根、水之源,修身立德,方能行稳致远、成就大业。无论时代如何变幻,科技如何进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始终镌刻在社会的价值基座之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建校之初李瑞清先生提出的“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到南高师时代的“养成对于国家负责任的国民之完善人格”,再到今天的五育并举、健全人格为先,可以说涵养高尚德行、至善品格,是东大孜孜以求的育人之道。西迁岁月里,烽火连天、陋室箪食,东大师生却始终坚守教育救国之理想,达然乐观、勇毅坚韧、聚力同行,抗战期间于此求学的学生中,有62位后来当选了“两院”院士。希望你们在东大岁月里,用心体悟这份深植于血脉的东大精神、东大品格,在东南园的滋养浸润中陶冶品性、擦亮底色。

  品德的淬炼要融于言行、化于日常,更需久久为功。你们要涵养正气,拥有“钟山之崇高,玄武之恬静,大江之雄毅”这样一种“国士”的风度和气节,以博大胸怀对待差异多元,以乐观之姿面对成败得失,常怀敬畏,恪守法纪;要培养毅力,善于苦中作乐、敢于迎难而上,历经磋磨仍葆有冲击目标的信心和执着;要心念感恩,将祖国的培养、父母的哺育、师长的教诲、朋友的支持铭记于心,乐于与志同道合者携手并进,成长为格局高远、人格挺拔、可堪大任的新时代东大人。

  03 腹有万卷书 以勤奋铸就卓越

  大学之要在于“学”。本科阶段的学习与高中不同,更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也与之前有着极大区别,要求有更高的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如何开展新阶段的学习?我认为要在东大这片求知沃土中把握好“通与专”、“本与融”的关系。我们的老校长郭秉文曾提出“四个平衡”的教育理念,其中首个就是“通才与专才的平衡”,你们既要积累宽厚的通识知识基础,又要善于在领域内细研深钻,做到“通不至于空疏,专不至于狭隘”。还要认识到,知识的积累往往在交叉中延展、在融合中升华,从而实现螺旋式的攀升。今年东大首设八大书院,也是为了打破学科壁垒,打造跨学科、厚基础、强交叉的培养载体。希望你们以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心态,既能攀登本领域的学科高峰,亦善于在高峰之上探他峰,以获得新思、开辟新路。

  我校钟训正院士是中国建筑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他提出的“顺其自然,不落窠臼”的建筑思想成为当代建筑界极具影响力的理念。他在多年精研中融合了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美术、测绘以及土木工程等多学科深厚的知识体系,交叉于无形、汇聚于笔下,最终留下了“北京火车站”“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等30余项载入史册的建筑名作,其中“南京长江大桥建桥新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曾对同学们说:“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悟性和勤奋。悟性是对事物有透彻的理解,勤奋则是进步的根本,要全身心地投入。”

  今天,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颠覆传统的教学范式,知识的获取已不拘于课本,更不拘于课堂,人类积淀了上千年的知识与智慧扑面而来,太多的新思想、新技术等待大家去发现、去捕获。要把握好AI时代的“变与不变”,既要及时掌握学校丰富的全新“AI+”学习资源,用好AI“新助手”,更要永葆求知若渴的那份本心,积累点滴、练好“内功”,以勤奋学习为远航积蓄能量。

  04 手有金刚钻 以笃行担当大任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这正是担当大任的必由之路。今日大学之要义,不止于“学”,更贵在“创”、重在“行”,要将思辨与创新、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永无止境地去探索、去实践。

  我校尤肖虎院士四十年如一日攻克通信技术“卡脖子”难题,他带领团队从2G时代的起步、3G时代的追赶、4G时代的并跑、5G时代的领跑,到今天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6G技术的超前研究,性能较5G提高了10倍以上,达到目前国际最高水平,这正是东大人勇担“国之大者”重任,剑指世界科技之巅的真实写照。你们的学姐,王浩泽校友是我国首位90后女性航天飞行工程师,从科技工作者到英雄航天员,她拿出了求学时“敢下苦功夫、笨功夫”的较真劲头,完成了超百个科目的数千次艰苦训练,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最终圆满为国家完成了神舟十九号的飞行任务。

  同学们,未来不在别处,就在脚下;力量不在天赐,贵在坚持。要练就“金刚钻”,就需勤动脑、勤动手,培养批判思维、开展创新实践、锤炼担当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你们要敢于走出“小世界”,走向广阔、真实的现实世界,发现真问题、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在实学实干、挺膺担当中练就硬翅膀、真本领,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吾之所在,即为东大,吾之所行,尽绽韶华。你们的活力、你们的智慧、你们的创造,将共同定义东南大学新百廿的气象与风貌。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愿大家珍惜在东大的每一寸光阴,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四有”东大人,书写属于人类、属于祖国、属于东大、属于自己的璀璨新篇章!

  最后,衷心祝愿同学们在东大学有所成,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谢谢大家!
 关于东南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