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校长朱新远在上海理工大学202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暨军训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全文来了!
http://www.huaue.com  2025年9月19日  来源:上海理工大学

尊敬的武警上海总队各位教官,老师们,家长朋友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隆重举行2025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首先,我代表学校向跨越山海、怀揣梦想踏入校园的新同学们致以最热烈的欢迎!欢迎你们成为“上理人”,在这所百年学府开启人生新征程。同时,向承担军训任务的教官表示衷心感谢,你们辛苦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烽火岁月,先辈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长城,和平年代,吾辈更应以卓越之志照亮复兴前程。“敢为人先,追求卓越”这八个字是我们这所被誉为“制造业黄埔军校”穿越时空的精神底色,也是我们与时代同行的铿锵誓言。

  同学们,从我们现在所处的军工路校区向东望去,有一座岛屿名为“复兴岛”,而我们中英国际学院所在校区,名为复兴路校区。这两个名字均以“复兴”命名,我想这不只是历史的巧合,更是一种时代的召唤。我们国家正在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学校也正在推进建设引领行业产业技术进步的一流创新型理工科大学,旁边的复兴岛也在打造“未来之城”,成为上海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这片土地,是科技的热土、创新的热土,也必将与学校的发展同频共振。你们的加入,为这所百年学府注入了最鲜活的青春力量,可以预见的是,在上海理工大学进入事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你们在学校所提供的发展平台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必定能收获属于你们的青春华章。

  站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起点上,如何让求学之路行稳致远,如何成长为担任民族复兴大业的卓越人才?我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三点期待。

  第一,以“敢探未知”的钻劲,筑牢卓越之基

  大学的学习不同于中学,不再只是“听课、做题、考试”,更重要的是带着“敢开先河”的勇气去钻研、去实践。回溯沪江大学时期,我们的先辈就敢为天下先,开男女同校之先河,创办中国第一个社会学系。他们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成熟的模式,却凭着对“学问要服务民生”的执着,硬生生走出了一条新路。后来投身国家建设的上理人,更是把这份“钻劲”用到了极致。建国初期,我校输送的人才参与研发第一台自主内燃机、第一辆红旗牌汽车的动力系统,这些“共和国第一”的背后,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对技术细节的反复打磨、对知识边界的持续突破。

  如今的校园中,这样的故事仍在延续。能动学院张宝良同学,大二时就加入课题组,虽屡经挫折却始终坚持,但经过课题组师长的悉心指导,他的坚守与努力得到了反馈,他作为负责人的团队凭借《光伏光热 协同增效——面向数据中心节能降碳的新型太阳能PV/T冷电协同增效循环系统》项目荣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大赛特等奖。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校园还有很多。

  学校为你们搭建了丰富的成长支持体系:“五课程一体系”、科研项目课程、产业技术学院等,还有智慧教室、“一网畅学”平台、虚拟仿真中心等……这一切都是帮助你们拓展知识、探索未知、重构认知的工具。学校还有一支造诣深厚的教师队伍,将引领你们步入学术的殿堂。希望你们既要沉下心来读好“有字之书”,打牢专业基础;也要读好“无字之书”,在实验室里敢试错、在社会实践中敢探索,让扎实的知识积累,成为“敢为人先”的底气。

  第二,以“敢破边界”的闯劲,拓展卓越之界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小到每个人的生活学习,大到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重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单一的知识结构早已难以应对未来的复杂挑战,唯有打破边界、跨界融合,才能激活创新的动能。

  上个月,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我校李清都教授带领的卓益得团队,用“行者二号”的亮眼表现生动诠释了跨界创新的力量。它不仅作为护旗手稳健前行,更在1500米决赛中勇夺小组第一,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智造”的速度与激情。这份成绩单不只是一项技术的单点突破。正如李清都教授所言,其背后是一套“技术突破+产业链协同+开放验证”的生态模式,正是跨界协作,让机器人从实验室真正走向实战场景。

  跨界,是时代对创新者的基本要求。学校也始终致力于为跨界创新培育沃土:跨学科选修、项目式学习、微专业及创新创业大赛等多元平台均已向你们敞开。愿你们永葆好奇与开放的心态,主动走出“舒适区”,在跨学科、跨领域中汲取多元养分,以跨界融合的广度,为卓越之路注入创新活力。

  第三,以“敢担使命”的干劲,把握卓越之机

  “敢为人先”不是盲目冒进,“追求卓越”更不是孤芳自赏。上理人的卓越,始终是与民族工业复兴同频共振。从抗战时期老校长刘湛恩以“读书救国”为初心,拒绝日伪拉拢、英勇殉国时的铿锵誓言,用生命诠释了“敢担使命”。

  80级自动化仪表专业校友、双星集团董事长柴永森正是“以速度把握机遇”的典范。1984年从我校毕业后,从青岛电冰箱总厂科员起步,在跨领域实践中不断积累与蜕变。1995年,他临危受命出任被海尔兼并的红星电器总经理,面对144%的负债率,仅用3个月便扭亏为盈,“激活休克鱼”案例更成为首个入选哈佛商学院 MBA 教材的中国企业案例,用行动证明了敢抓机遇。

  如今,你们正处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国家需要大批卓越工程人才支撑转型,上海建设科创中心需要新鲜力量,时代为你们提供了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在沪江大学时期,我们的化学系就涌现出11位院士,成为中国化学事业的奠基人与开拓者,用知识与智慧服务国计民生。其背后,正是源于对知识的敬畏、对学问的执着以及对实践的躬行。建校百余年来,有30余位两院院士先后在校学习和工作,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三十余万优秀专业人才,超过65%的毕业生选择留沪投身产业建设与城市创新。2025年中国高校校友独角兽企业孵化能力排名中,上海理工大学位列全国第14位,校友共创5家独角兽企业,总估值达2425亿元……这些成绩,正是一代代上理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见证。希望你们传承这份干劲:做研究时瞄准国家急需,选方向时关注产业痛点,毕业时敢去基层一线、重点领域“挑大梁”,让“敢为人先”的行动,最终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卓越价值。

  同学们,大学四年,是人生中最具可能性的时光。愿你们带着“敢为人先”的勇气,不畏惧未知、不墨守成规;带着“追求卓越”的坚持,不敷衍细节、不放弃成长,秉承“信义勤爱 思学志远”的校训,传承“爱国图强、开放包融、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上理精神,相信当你们把这份精神融入每一次课堂、每一个项目、每一段实践,终会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跑出最精彩的青春成绩!

  最后,祝大家学有所成,敢闯敢赢,未来可期!

 关于上海理工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