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平顶山学院校长郭秋平在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http://www.huaue.com  2025年9月16日  来源:平顶山学院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在这金风送爽、硕果盈枝的美好时节,在举国上下依然沉浸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庄严而热烈的氛围中,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平顶山学院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首先,我代表全校26000余名师生员工,向刚刚入学的73名研究生新同学,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祝贺!向所有的研究生导师们致以亲切的问候!

  亲爱的同学们,欢迎你们在平顶山学院发展最好的时候来到平顶山学院。建校66年来,学校创造了每隔二十年办学层次就会跃升上一个新台阶的“二十年现象”,在河南省同类院校中率先实现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再次站上新的历史起点。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擘画了“三步走”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并成功获批河南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正值全校上下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全面开启“更大”“申博”新征程之际,你们作为学校招录的第一届研究生来到了平顶山学院。让我们铭记这神圣的时刻,你们的人生新阶段与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新篇章同步开启!

  亲爱的同学们,开学典礼,不仅是欢迎你们的一个仪式,更是你们研究生生涯的“第一课”。作为师长,今天,我想以“研究”为题,和大家谈谈“什么是研究?怎么做研究?”希望以此丰富你们汲取知识的“求学之路”,打开你们迈向创新创造的研究之门。

  首先,什么是研究?现在,让我们用研究的方法来“研究”一下“研究”这个词的内涵和意义。

  “研”者,磨也。左边为“石”,右边为“开”,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研”这个字揭示了一种做事做学问的至诚心态及对精深结果的极致追求。做研究就如同工匠打磨玉石一般,心无旁骛,持守一念,以赤诚、专注与执着,反复叩击真理坚硬的外壳,练就研磨的硬核本领。“研”字启示我们既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执着与坚守,还要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推敲与沉淀。没有这番“研”的深耕,做事做学问就会浮光掠影,难触本质;没有这种“磨”的细作,结果终是浅尝辄止,未见真章。

  “究”者,穷尽也。上边是“穴”,下边是“九”,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洞穴要找很多个出口。“九”在中国文化中为极数,代表多与无限。“究”字告诉我们做事做学问要追根究底、创新思路和方法,不能满足于一方之见,要有多元的视角、发散的思维和批判的反思,深入问题的幽穴,穷尽一切走出的可能途径,既要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视野与格局,还要有“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的多元与智慧。没有这番“究”的探索,见解便如管中窥豹,错失全貌;若无此种“穷”的多元,认知终是固于一隅,难见万象。

  “研”“究”二字合在一起,便是一套完整的方法论:以“研”的专注实现深度、精度上的突破,以“究”的探索实现思路、方法上的创新。曾经有一个中世纪神学----哲学思辨的典范问题:“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这个问题看似荒诞无稽,却恰恰揭示了“研究”的本质:它既构建了极致的“研”的场域——针尖,也激发了极致的“究”的探索——天使之数。这个问题的价值不在于任何一个具体的答案(无论是“零个”、“无数个”还是“天使是非物质的,不占据空间”),而在于通往答案的无数条路径及其所展现的思维高度。研究的真谛就在于:在限定中追求无限、于微观中映照宏观。研究的目的不仅是解决具体问题,更是借此突破认知局限,贴近真理本身。

  那么,怎么做研究呢?

  国学大师王国维用三句宋词阐释了古今做学问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描述的是起步阶段,志向立定,明确初步的方向和目标,开始求索之路的状态。

  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描述的是攻坚阶段,笃行坚守,在坚韧执着中度过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述的是顿悟后的豁然,成功地实现了质的飞跃。

  这三重境界层层递进,勾勒出一条从迷茫到顿悟的精神攀登之路,也是古今中外所有求学问、做学问的必经之路。

  受这“三重境界”说的启发,今天,我想用“五首诗”与同学们分享怎么做研究的体悟与感受。

  第一首是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诗人唐伯虎的《登山》:

  一上一上又一上,

  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低,

  四海五湖皆一望。

  这首诗告诉我们“做研究要有积累”。做研究,先要有“一上一上又一上”的积累。你们今天坐在这里,是过去十几年读书积累的结果;往后做研究,更要靠“一上一上又一上”的“日日埋首”——读文献时逐字啃透,做实验时反复验证,唯有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积累,才能最终“一上上到高山上”,收获“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的视野与胸襟。那么,如何积累呢?积累的关键在于涵养“四识”:一要有知识。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通俗地讲,知识就是知道的认识,包括经验和智慧。知行合一,首先要知。所以研究生阶段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对知识的学习。二要有学识。学识是学术层面的知识和达到的水平。通俗地讲,学识就是学到的知识。学识决定眼界,眼界影响思想,思想决定格局。要把握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逻辑性,努力使自己成为学识渊博的人。三要有见识。见识是接触事物过程中增长的阅历。通俗地讲,见识就是看见的学识。见识能开阔我们的视野,拓展我们的胸襟,使我们格局更大、肩膀更宽,帮我们走正确的路,并行稳致远。四要有胆识。胆识是胆量和见识。通俗地讲,胆识就是敢实践的见识。同学们要大胆探索,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思维的局限,把看法变成想法,把想法变成办法,用办法变成实践实际,做能闯会创的时代新人。同学们要努力做到“四识”兼备,为最终实现“四海五湖皆一望”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首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告诉我们“做研究要掌握方式方法”。做研究,首先要会“质疑”,有批判精神,能发现问题。李白见“床前明月光”,从这一现象出发,生疑,“疑是地上霜”,这个“疑”就是研究的起点,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在习以为常中发现问题,别轻信“向来如此”,多问“为什么这样”;别满足“表面答案”,多探求“背后逻辑”。其次,做研究,要能找到研究方法。“举头”和“低头”都是方法,“举头望明月”是追求问题的本源,就如同查文献、找数据、做实验,看看“这道光”到底是什么,从哪里来,为什么是这样,“望明月”让我们看清了事物的客观本质;“低头思故乡”是锚定自身,想想“我有什么基础”“我还缺少什么”“我能从哪儿切入”,“思故乡”赋予研究独特的主观价值和个人视角。这一“疑”、一“举头”、一“低头”,最终实现了从“疑问”到“探究”再到“省察”的飞跃。同学们再想一想,在大家习以为常地沉浸在《静夜思》的“乡愁”思绪时,我们却另辟蹊径,总结出这一“疑”、一“举头”、一“低头”的研究之道,而这恰恰就是做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

  第三首是北宋大文豪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告诉我们“做研究要跳出问题看问题”。做研究往往始于一个具体的切入点,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发现,带来不同的认知。视角的选择很重要,在山中看和在山顶看,看到的风景大相径庭。要警惕“身在此山中”的局限,避免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陷入以偏概全、用局部替代全局的误区。有了全局观,才能使我们在特定的研究视角下,既能够“钻进去”深入探究,还能够“跳出来”看看研究方向有没有偏离?是否处在前沿?达到了什么样的高度?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既抓得住“细节的针”,又拎得清“整体的线”。

  第四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和诗人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告诉我们“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寂寞出真知,寂寞出洞见。做研究就要耐得住“寒江独钓”的寂寞。学术探索往往是一条孤独而清冷的路,没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般的沉寂心境,没有“孤舟蓑笠翁”般甘于寂寞、独立思考、坚韧执着、艰辛探索的精神,很难做出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如果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指望“速战速决”,恐怕连“针尖上的天使”都难以看清,更何谈看清针尖上究竟立着几个天使?!

  第五首是清代诗人张维屏的《新雷》:

  造物无言却有情,

  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

  只待新雷第一声。

  这首诗告诉我们“做研究要顺应规律、与时代相契合”。寒冬将尽,万紫千红的万物早已准备就绪,只等那一声春雷唤醒。做研究同样需要顺应规律、与时代同频共振。“形势比人强”,那声“新雷”就是时代的声音,时代的号角。所有研究问题都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即使是研究古今中外,也是为了回应当下的关切。因此,做研究要紧扣学科前沿、贴近现实需求、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正是顺应了寒暖交替、自然更迭、生命萌发的内在趋势。而在“新雷”光顾之前,我们要“安排著”属于我们自己的“千红万紫”,这包括扎实的知识储备、清晰的逻辑思维、严谨的研究方法、流畅的表达能力等等,这样,才能在新雷响起时顺势而出,绽放出属于我们的色彩斑斓。

  亲爱的同学们,言有尽,意无穷,今天的点滴分享,仅作为助力你们开启研究之门抛出的一孔之思、管窥之见。未来可期,期待你们收获研究的累累硕果!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生逢其时,成长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最好时代;你们恰逢其势,求学于平顶山学院开启“三步走”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新征程的最好时候。希望你们在最好的时代、最好的时候,成就最好的自己,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研究”实践,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我们国家早日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关于平顶山学院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