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凝聚青春磅礴力量——校长冯永新在沈阳理工大学2025级学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
http://www.huaue.com 2025年9月15日 来源:沈阳理工大学 |
|
亲爱的同学们、校友们、家长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秋光正好时,盛礼颂华章。在这满载收获的美好时节,我们相聚在美丽的琴园,隆重举行2025级学生开学典礼,共同迎接来自祖国各地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新同学。在此,受先圣书记委托,我谨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向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辛勤培育你们的父母和师长,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前不久,我们以“开学第一课”的方式学历史、忆先辈、听师语,一起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领略了阅兵仪式气势恢宏的震撼场面。当“打击范围覆盖全球,全时戒备、有效威慑、以武止戈、砥定乾坤”的阅兵解说词回荡在天安门广场,全国人民无比振奋,作为传承着兵工血脉的沈理工人无比自豪。沈阳理工大学诞生于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受命于兵工人才稀缺之际,成长于国防现代化建设之中,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不断输送兵工人才、提供技术支持,烙上了鲜明的“红色”印记。自1948年建校至今77载,学校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历经坎坷而初心不改,忠心育人,青锋报国。学校已累计培养各类毕业生17万余人,涌现出以海军东海舰队原副政委蒋洪运将军、国际著名地雷专家林溪石将军等为代表的众多国防和军工英才,一大批校友在国防军工行业担任重要领导职务,被誉为“红色兵工工程师”的摇篮。学校研发的炮引-24、海榴-6和榴10-C等型号产品装备陆军和海军部队,相关成果曾先后获首届全国科技大会奖、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回望光荣校史,我辈奋发图强。当前,学校深入实施特色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文化治校、质量固校“五大发展方略”,打造了军民融合和对俄合作“两大战略支撑点”,培育了数字赋能、全民国防教育“两个特色增长极”,以生态建设有资源、改革创新有动力、集智会商有方法、数字赋能有效率、项目推进有效果的“五有新方法”引领学校蓬勃发展,跑出“理工速度”奋力追赶超越,锐意改革创新赋能复兴荣光。
同学们,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年后,你们带着师长的期望、亲人的嘱托,满怀对科学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走进有着深厚爱国情怀、悠久兵工传统的沈阳理工大学,开启勤学笃行、科技报国的人生新篇章,借此机会,我有四点希望,想与大家共勉。
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挺膺担当。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这份炽热深沉的情感,也是我们兵工人践行“把一切献给党”铮铮誓言的力量源泉。历史上,我校曾先后支持东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6所高校的组建或发展;国防教育学院曾经为部队培养近千名后备军官,分布在海军、陆军、空军、火箭军等各个军兵种,从事作战指挥和军事研究工作;学校平均每年有近百名学生参军入伍,戍边守疆、保家卫国。希望同学们秉持这种爱国情怀,自觉将个人价值与党和国家、人民的期望结合起来,让自己的“小目标”融入祖国的“大蓝图”,让青春在爱国奉献中绚丽绽放!
以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自立自强。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无数中华儿女视死如归、舍生取义。新时代,为了早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无数科技工作者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日以继夜攻克“卡脖子”技术。近年来,学校科技创新日益活跃,有组织科研成果丰硕,科技经费连续多年实现跨越式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获奖屡获突破。同学们,现在的琴园充满浓厚的学术氛围、具有完备的实验条件、拥有卓越的创新团队和优秀的指导教师,希望大家在这里能够生活自立、学业自强,珍惜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宝贵的青春时光,有志气、有骨气,刻苦学习、潜心研究,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实践技能,不断增强在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攻坚克难、创造伟绩的底气。
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勇攀高峰。
人民创造历史,时代造就英雄。英雄的中国人民曾用极其简陋的武器打败了装备精良的侵略者,如今,中国人民科技强军、止戈为武的愿望更加强烈。一代代兵工人为铸就和平利剑,前仆后继、奋勇攀登科技高峰。曾在我校任教的,著名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技术专家——谢光选院士,是我国长征三号火箭首任总设计师,长期致力于新型火箭的开拓和发展,有效解决了采用液氢液氧作为推进剂的关键技术难题,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氢氧发动机技术的国家。如今的中国,一次次突破关键技术,屡屡站上世界科技之巅。9月3日,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的武器装备84%为首次亮相,100%为中国制造,体系化、信息化、智能化武器装备已经成为本次阅兵的关键词。同学们,你上或者不上,高峰就在那里;战或者不战,列强依然环伺。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跨越山峦、勇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高峰,是青年学子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
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追寻梦想。
从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的局势逆转,到《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抗战强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艰苦抗战中,中华民族从未改变必胜的信念。沈阳理工大学在创建、发展的办学实践中,经受了战火硝烟的洗礼,经历了历史大潮的沉浮,始终未变的是沈理工人献身国防,为党育人、为国铸剑的强国梦想。同学们,大学生涯中或许你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挫折,但无论何时,请你记住,“兵工七子”“红色血脉”的背后一定写尽了沧桑,弘志励学、德才并蓄的未来,一定会镌刻着辉煌。战胜一切的原动力一定是百折不挠,梦想成真的推进器必定是坚忍不拔。崭新的征程就在脚下,宏伟的目标就在前方,此刻,请你们迈出坚定的步伐,向着心中的梦想,出发!
孩子们,欢迎你们加入沈理工大家庭,沈阳理工大学从此就是你的新家;
同学们,欢迎你们来沈理工求学,沈阳理工大学从此就是你的母校;
战友们,欢迎你们到沈理工“入伍”,沈阳理工大学从此就是你们永远的番号。
期待同学们追逐伟大抗战精神之光,以前行之姿赓续奋斗之志,凝聚起青春成长的磅礴力量。
最后,祝愿同学们在沈阳理工大学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求学时光,收获知识、收获友谊、收获成长!
|
关于沈阳理工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