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光成林,一路是风景更是胸中丘壑︱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吴义强院士为2025级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http://www.huaue.com  2025年9月14日  来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亲爱的2025级同学们,老师们、家长们:

  大家早上好!

  时维九月,序属新秋。大地流金,鸿鹄至而天宇阔;长空溢彩,骐骥鸣而征程新。今天,我们相聚于此,隆重举行开学典礼,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10602名新同学——你们的到来,我们期盼已久。

  去年此时,我以“梦想”为题,为2024级新同学讲授了“开学第一课”。今年高考一结束,我就在思考,在今天这样难得的时刻给你们分享些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为了迎接大家的到来,八月初,我和仇怡校长带队,全体校领导用两天时间,顶着近40度的高温,日行50000步,检查了学校50余处场所:大到一块建设用地、一栋楼宇,小到一个运动场、一间宿舍,都一一仔细查看过问。我们要确保:每一间教室和宿舍都配有空调陪大家应对长沙的“热辣滚烫”,每一个食堂窗口都有各式美食来满足大家的“可甜可咸”和“无辣不欢”,每一个园区都有一个文化地标和运动场所,为大家提供满满的“情绪价值”。

  同学们,当你们今年拆开录取通知书时,一定都发现了那粒小小的“青冈种子”。看似纤弱,却藏着最坚韧的力量——能在石缝间紧紧攥住沃土,在风雨里倔强挺起身姿,于贫瘠处扎根、于磨砺中生长。把它赠予你们,就是期盼你们如它一般,在大学这片沃土上循路生长、向光成林。今天在座的你们,与“林”的缘分早已悄然注定——我们这里有182位新生的名字里藏着“林”字,这既是奇妙的巧合,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美好约定和双向奔赴。我知道,很多同学报到前已经在小红书、抖音、B站上以“云逛校园”的方式与中南林“相”知“湘”遇”,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作为一名在这里学习、工作了38年的老师和学长,接下来,我将带大家领略中南林一路的风景,一起在行走中聊聊成长、在故事里感受光芒、在风景里读懂大学。

  深扎根脉:汲养于沃土,感悟文脉之厚重

  当我们走进韶山南路498号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校门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8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字体来源于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陶铸同志。穿过校门,便踏上了学校的主干道——陶铸路。沿着这条路向西缓步前行,一座宽阔而厚重的陶铸广场赫然映入眼帘。

  走到这里,同学们不禁要问:“学校为什么有这么多陶铸同志的元素?”——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是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精神传承。1963年,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力主整合中南五省林业资源,强调要培养“能扛仪器进深山、握图纸战风沙”的林业人才。他为学校选址在广州白云山,并亲笔题写“中南林学院”校名。作为《松树的风格》的作者,曾对中南林学院的师生叮嘱:“要像松树那样,把根须深深扎进祖国的土地里”。

  “松树的风格”激励着一代代中南林人。就在本月,承载着30万校友情感联结的“校友回湘”活动中心开始动工。未来,同学们可在中心感受中南林的百年发展脉络:学校办学肇始于1911年广东全省农林试验场及附设农林教员讲习所,先后在长沙、广州、溆浦、株洲等地办学,最终定址长沙。在此,我们可以洞见学校五易校址、跨越百年仍一脉相承的中南林精神,触摸中南林人艰苦创业,初心不改的时代脉动。

  刚刚过去的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铿锵有力、催人奋进。相信同学们和我一样,在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心潮澎湃、无比自豪。那一瞬间,我的思绪不禁回到了六年前——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作为教育科技界的代表应邀参加国庆观礼,当我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的那一刻,望着庄严恢宏的庆典场面,听着激昂嘹亮的国歌声,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和荣耀涌上心头。那时我在想:如果天安门广场每天升起的五星红旗里能有一面在中南林的校园里冉冉升起,那该多么自豪和激动。在这里,也给大家分享一个喜悦:经过我们多方协调和不懈努力,学校即将有机会获赠一面曾在天安门广场升起过的五星红旗,并将永久珍藏于“校友回湘”活动中心。今后,每逢重要节日和时刻,这面象征信仰与精神的旗帜也将高高飘扬,成为中南林人共同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不忘来时路、走好未来每一步。

  接下来,我带领大家驻足陶铸广场,目光掠过四周——求是楼、求新楼、树木楼、树人楼环绕其间。“求是求新、树木树人”的校训,在此有了最立体的注解。我们都知道,古罗马著名哲学家西塞罗有句格言:不是因为屋子而尊敬主人,而是因为主人才尊敬屋子。我们崇敬的不是这些建筑,是因为它的里面,有一群拼搏奋斗、勇毅前行的大师,他们是最可敬、可爱的人。

  求新楼内,以潘维俦教授、田大伦教授为代表的生态学教师团队用47年的坚守,在怀化会同的崇山峻岭间建起全国第一个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站,国外专家在参观了原始记录数据后情不自禁地赞叹道:这样健全的长时间的连续数据,真是国宝!树木楼内,胡芳名教授蕴育了中国经济林教育科研一方沃土,他创建了国内第一个经济林本科专业、第一个经济林硕士点、第一个经济林博士点,培养了包括我国第一个经济林博士、全国教学名师谭晓风教授在内的一大批经济林领域精英。何方教授为经济林专业的开创和学科建设付出了毕生精力,92岁高龄还心系经济林教学、科研和生产,曾说“今生只做一个梦,那就是经济林梦。”树人楼内,一群“新中南林人”正追随先贤的脚步,站稳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琅琅书声、回声激荡,星河灿烂、生机盎然。

  我们从陶铸广场向右,沿金沙江路缓缓而行,目光会自然被路旁三座沉静的雕像吸引——蒋英、沈鹏飞、李凤荪三位林业科学巨匠。蒋英先生是我国著名植物学家、一级教授、现代植物分类学奠基人之一。其编写的《中国植物志》是集我国夹竹桃科、萝藦科植物之大成的巨著,得到国内外植物学界的重视和好评。20世纪40年代,蒋英曾接到荷兰国立植物标本馆送来聘书,许以重金聘他编撰《马来西亚植物志》。时值我国抗战之期,面对重金聘请,他首先想到的是祖国尚在危难中,为祖国编撰植物志的愿望尚待努力不能中断,于是他复信婉言谢绝,以热爱祖国的真诚之情,毕生献身于我国农林科教事业。沈鹏飞先生是中南林学院首任院长,是我国著名林业教育家、林业科学家,是我国现代高等林业教育、林业科学的先驱。他是最早开展森林经理学系统研究的林学家,编制了中国最早的森林施业案,最早将技术经济引入林学领域,撰写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本《橡胶经理学》讲义,和中国林业的先驱、原国家林业部部长梁希先生等一起筹建了中国林学会,用满腔热血和毕生精力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林业高等教育和林业科学研究的先河。李凤荪先生是我国老一辈饮誉中外的著名昆虫学家,曾任中南林学院森保教研室主任。他撰写的《中国经济昆虫学》是我国昆虫学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实用价值较大的昆虫著作。晚年他身患癌症,在病榻上还坚持阅读英文原版的《昆虫学基础》《森林昆虫学概论》《森林昆虫学进展》等书籍,在他病逝后,他留下遗嘱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院解剖,为祖国的医学事业积累资料,贡献出最后一份力量。

  品读完老一辈教育家的生平事迹,感受他们的高风亮节,循着这份敬意前行不远,一方清池悄然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廉洁和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爱莲池”,也是我们师生心中、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届时池中将遍植荷花,岸边镌刻周敦颐先生的《爱莲说》,辅以“清白做人、廉洁为官”为主题的箴言和典故,让墨香和莲韵交织成篇。池畔还将设置景观相框,供同学们驻足留影,让清廉传统文化之美定格成青春记忆。

  爱莲池两侧,经世楼和致用楼隔池相守。“经世”二字,彰显的是“经国济世、志存高远”的抱负,提醒每一位中南林人以林业人的担当守护绿水青山,以科技力量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致用”则传递着“学用结合、脚踏实地”的作风。1961年,林产化学加工学科的开拓者黄克瀛教授放弃稳定工作,毅然来到学校,带领团队夙兴夜寐、攻坚克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经世致用”的深刻内涵。

  当一所大学能够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诗意厚植为师生共同的价值根基,将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湖湘学风一以贯之,便真正解锁了深扎根脉、厚植沃土,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精神密码。

  勇发新枝:苍翠于时代,开启梦想之征程

  穿过景致清幽的金沙桂园,逸夫楼便静静矗立在眼前。这栋楼宇不仅承载着邵逸夫先生心系教育、泽被后世的深厚情怀,更镌刻着我为梦想奋力拼搏、开启学术征程的无数日夜,是我逐梦路上难以忘怀的精神地标。在这里,我有幸师从多位学界泰斗——我国木材科学的创始者刘松龄教授、我国木材工业的开拓者郑睿贤教授、竹材工业的先驱赵仁杰教授等。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回忆自己的老师,说道:“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多年已过,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依旧清晰萦绕耳畔:是他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初心,为我照亮了成长的每一级阶梯;是他们坚韧不拔、勇攀高峰的治学精神,激励我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而正是在这样一代代大师精神的接力传承中,这支团队才得以凝聚力量、砥砺前行,最终锻造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过硬品格,让这份育人初心在薪火相传中愈发坚定。

  我们继续往前走,沿着大江口路,即将步入一片承载科技梦想与时代使命的热土——躬行楼。这里有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岳麓山实验室和现代分析测试中心等众多科创平台。它们不仅是学校服务国家战略、推动林业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更是同学们今后探索科学真理、践行专业价值的实践高地。在这里,技术与自然交汇、科研与应用融合,彰显了中南林人“以科学滋养山水,以创新赋能绿色”的追求与担当。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有句名言:记住要仰望星空,不要只看脚下。同学们,你们生在最好的时代,也担负着沉甸甸的责任。愿你们敢发问、勇突破,努力做一粒粒创新的“种子”,既要扎根中国大地,也要仰望科技星空;既要传承林业精神,更要用行动为未来变革增添动力。

  我们继续往前走,穿过林科大桥,林创广场上人头攒动,7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为多个创业团队凝聚智慧、孵化梦想。继续前行,大片的绿意映入眼帘,这是暑假新落成的生态植物园,这是一座集珍稀树木、特色花卉、科普教育和游憩体验于一体的生态教育实践基地。

  同学们,谁能想到几个月前创新创业基地建筑还是杂乱无章、阴暗潮湿;植物园还是杂草丛生、“荒山野岭”呢?这是学校用心用情,让师生更幸福的一个缩影。未来,我们还将修缮南园校区、新增北园校区,东、西、南、北“四大校区融合发展”的宏伟格局正“破茧成蝶”;东园学生公寓、运动场、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建设和改造即将启动;林业科技馆、木竹博物馆、林业自然资源博物馆、植物工厂、竹园、智能制造中心、生态材料创新中心等即将竣工开放,将成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科技创新基地、科普研究基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文化新地标。

  我们一路前行,走过植物园,沿陶铸路继续向西,道路右侧的匠心楼草木清香、自然灵动。这里有中国传统家具陈列馆,我国家具学科的奠基者胡景初教授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和学科,让学校有了中国家具业“黄埔军校”的美誉。前方求是路路口,博文楼与博明楼隔路相望。我国森林旅游研究开拓者吴楚材教授的雕像就陈列在此,正如他学识渊博厚重、精神巍然屹立的一生;他与吴章文教授这对“教授伉俪”,也是学子口中宽严相济、爱生如子的“吴爸、吴妈”。“博文用于实践、明理服务人民”。“博文”源自《论语》“博学于文”,期许大家广学知识、开阔视野;“明理”则指向通达事理、探求真理。“博文”与“明理”二者合一,是希望同学们既钻研学识,又锤炼心智,将知识化为智慧,学问凝成品格。同学们,正如英国小说家勃特勒所说:青春,就像受赞美的春天。你们手中的这粒种子正勇发新枝、开枝散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逐渐成为栋梁之材。

  蔚然成林:勃发于青春,担当复兴之重任

  从陶铸路的青松旁走过,爱莲池的荷香还萦绕鼻尖;从林创广场的创意摊位前驻足,又望见“青园”“桃园”宿舍窗内透出的暖光。今天,10602粒青冈种子已落进中南林这片沃土,接下来的日子,校园里的每一处风景,都会讲述你们“生根、发芽、抽枝、展叶、成材”的故事。

  诗人汪国真曾说,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亲爱的同学们,行进至此,校园的city walk即将接近尾声,人生还有更多风景等着我们去探索、去思考、去创造……

  当你们走过千山万水,会发现:所谓能力,不在于从不跌倒,而在于跌倒后总能站起。希望大家先扎稳“根”,像青冈种子攥紧石缝里的土,把精神养分装进心里。所谓底气,不在于总有贵人相助,而在于打铁能够自身硬。希望大家敢伸出“枝”,像青冈种子顶开石块那样敢闯敢试,在实践里淬炼真本领。所谓超越,不在于一时的速度,而在于在正确的方向上勇往直前。希望大家终连成“林”,把自己的“小树”汇入国家民族的“林海”,在“可为”时代做“有为”青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同学们,袁隆平院士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做一粒好种子”是他生前常说的一句话。青冈种子是林业中最好的种子之一,希望你们带着饱含学校深情的青冈种子,成长为一粒粒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好种子”。时代这个“出卷人”不断把难啃的“硬骨头”抛到你们面前,你们不妨从中南林的风景中感悟岁月的智慧、品读处世的哲学,在这座以“林”为名的校园里,循路向上生长、向光蔚然成林。愿你们完成学业征途后,转身回眸时,眼有星辰大海、胸有丘壑万千、心有繁花似锦。
 关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