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周卫院士寄语2025级新生:根植沃土 逐光而行
http://www.huaue.com  2025年9月14日  来源:河南农业大学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朋友们:

  大家早上好!

  秋风送爽,五谷丰登。在这个寓意收获与希望的美好时节,我们分别在文化路校区、龙子湖校区和许昌校区隆重集会,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共同迎接河南农业大学2025级全体新同学。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9211名本科生、2364名研究生,致以最诚挚的欢迎!也请我们一起,用热烈的掌声,向一路培养、支持你们的父母和师长,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从今天起,你们正式成为“农大人”。这个称号,不仅代表着一种身份,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段源远流长的精神谱系。河南农业大学是一本厚重而常新的书——她底蕴深厚,承载百廿风雨,从1902年的河南大学堂起步,弦歌不辍穿越两个世纪;她贡献卓著,深耕三农沃土,以“一人衣食不足皆为农科不尽职”的誓言,回应“谁来养活中国人”的叩问;她厚积薄发,开启崭新篇章,5位全职院士,7个ESI全球前1%学科,9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成长的岁月里写满“奋进一流”的执着;她锐意进取,探索办学新局,成为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建设依托高校,以开放姿态革新育人范式,着力打造新型科教融汇综合体……这是一所有理想、有担当、有格局的大学。

  同学们,你们的选择,是对这片沃土的信任;你们的到来,为这座学府注入新的生命力。而农大,也已为你们备好阳光、土壤与雨露——将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质的师资力量和开放的科研平台,助你们扎根生长、枝繁叶茂。再过一个多月,文化路校区的银杏将再次金黄。那时,吴绍骙先生的塑像会静立落叶之中,仿佛仍在与我们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吴老是我国玉米育种的主要奠基人,更是农大精神的象征,他在艰苦岁月中开创了“南繁北育”的先河,将作物育种周期缩短一半,为亿万中国人端稳饭碗奉献了毕生智慧。吴老从未远离,就像一束光,照亮后来者前行的道路。

  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征程,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都在思考:未来几年究竟怎样度过?农业院校的学生又该如何定义自身的价值?我想答案应该是:自当像吴绍骙先生那样,身体力行传承农大精神——弘农爱国、求真创新、厚德质朴、包容奋进,在勇担“我和我的农大”时代使命中书写青春华章!作为校长,也作为在农业科教领域工作多年的师长,我想借今天的机会,以“根植沃土,逐光而行”为主题,与大家分享四点感受。

  一、以“农”为基,树立“扎根大地、弘农爱国”的远大志向农,国之根本。

  农业的背后,是生计,是生态,更是生命。我们脚下的中原沃土,曾孕育华夏农耕文明,如今仍肩负着粮安天下的时代使命。回望过去,从抗战时期的烽火西迁、流亡办学,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艰苦创业、潜心育种;从改革开放后的焕发生机,挺起“中原粮仓”的脊梁,到新世纪以来的跨越发展,托举“国人厨房”的担当……农大人始终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将科学精神写进田间地头。范濂、胡廷积、郭天财等接续奋斗,开展小麦育种和栽培技术攻关,助力河南实现了粮食生产的“三大跨越”;我们的老校长蒋建平、“泡桐医者”范国强,致力科技治沙、破解绿色密码,成就了今天的“千顷碧涛”……在他们身上,都闪耀着农大人独有的光芒,那就是“弘农爱国”的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我们农大人从不喧哗,却永远在场。希望同学们从前人手中接过火炬,胸怀大我于心、坚持“无我”于行,树立“学农、爱农、为农”的远大志向,以“弘农爱国”为己任,以“舍我其谁”的担当,诠释新时代农大人的家国情怀。

  二、以“新”为尺,锤炼“求真探索、创新引领”的本领大学是追求真理的地方。

  “格物致知”,需要沉心钻研;“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则呼唤敢为人先。农大历来崇尚实证与创新相结合的科学精神,秉持严谨治学态度,不断攀登学术高峰,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实现一批从“0到1”的突破,以及“从1到N”的成果转化。我们成功申建了小麦玉米两熟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全国农业高校第一个国家大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研制出全球首张黑麦基因组高质量精细物理图谱,推出首个地方鸡“神农1号”液相芯片,我们的玉米新品种“MY73”推广面积全国领先……这些成果不是从天而降,它们来自于对创新的持续加力,对技术瓶颈的日夜攻坚,来自于将理论变为技术、将技术化为产品的长期坚持。

  同学们,希望你们珍惜宝贵的大学时光,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在课堂中夯实基础,在实验室严谨论证,走向田间、牧场、林区,在实践场景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保持批判思维,敢于跨域思考,在传统农科中融入信息、生物、工程等现代科技,努力成为“顶天立地”的创新型人才。

  三、以“德”为桨,涵养“厚德质朴、脚踏实地”的品格“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袁隆平院士的这句话,朴实却有力。农大人向来崇尚实干的品格、诚实的学术、低调的担当。我们有一生俭朴却捐出毕生积蓄、助力学校科研的“大先生”王泽霖教授,有六十载躬身蔬菜教学科研、生产推广的“蔬菜之父”张绍文教授,有常年奔波在海南与河南之间的南繁人汤继华教授;还有校友秦英林先生向母校捐赠10亿元支持创建一流大学的义举;更有在汛情、旱情、冻害发生时,第一时间组成“助农天团”奔赴一线,护航粮食韧性增长的专家团队……他们身上共同闪耀着一种光芒:不逐浮名、不慕虚功,却把事业做实,把人生走稳。

  希望同学们在未来几年中,不仅磨砺专业之“技”,更要修持立身之“德”,传承农大人特有的“泥土气息”,做一个真诚的人、勤勉的人、有温度的人,坚守诚信底线、恪守学术道德,厚德质朴,深耕细作,成就无愧于自己的人生。

  四、以“容”为帆,拓展“跨界学习、知行合一”的格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开放融合的时代,一批前沿关键技术多点突破、交叉汇聚,深刻重构全球竞争格局。农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智慧农业、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不断突破,农业不再局限于“一粒种、一捧土”,而是融合生命科学、数据技术、资源环境、经济管理的复合型生态系统。为顺应这一趋势,学校新设智慧农业、生物育种等新兴交叉专业,成立软件学院,开设神农创新班,构建交叉融合的培养机制。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为人、求学、处事中,都能拥有开放豁达的胸襟,对师长多一份尊重,对朋友多一份包容,对自己多一份关爱,在交流互鉴中激发想象,在团队协作中凝聚智慧,在兼容并蓄中丰盈自己,以包容奋进的姿态过好大学生活。比如,在学业中,既要“俯身”深耕专业,也要“抬头”看见时代,打破专业壁垒,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系统思维和整合能力,真正实现从“知”到“行”的跃升,成为既专精又广博的新型人才。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生于一个国家蓬勃发展的时代,一个农业科技正在重塑未来的时代。学校当前的事业发展,正处于蓄能突破、聚势蝶变的关键节点。未来这几年,我们将在服务教育强国、农业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共同打赢“双一流”创建攻坚战,一起见证学校与中国农科院深度融合发展、与牧原集团实施“名校名企融合创新”战略,携手创造农大发展史上的新辉煌!你们选择农大,就是选择了一种价值认同——不仅以知识改变命运,更以所学服务人民。我深信,在座每一位同学的智慧、活力与追求,都将为学校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注入强劲动力。这条路注定充满挑战,但有了你们,我们更加坚定,也更加期待在不远的将来,共同见证这一宏伟蓝图的实现!每一颗种子,都有改变大地的力量;每一个你我,都能照亮农业的未来!愿你们在这片沃土之上,像麦苗一样,冬蓄势、春生发、夏成熟——根扎得越深,穗扬得越高。让我们传承好农大精神,共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农大人的智慧和力量!

  少年应有鸿鹄志,当骑骏马踏平川。衷心祝愿同学们在农大学有所成、健康成长、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梦想、不负热爱、不负未来!

  谢谢!
 关于河南农业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