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张大玉教授在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http://www.huaue.com  2025年9月14日  来源:北京建筑大学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家长朋友们:

  古都迎秋,华章新启。在这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美好时节,我们隆重举行北京建筑大学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首先,请允许我代表郑宇书记、代表北京建筑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向来自全国32个省市区、世界15个国家和地区的30名少数民族预科生、3204名本科生、1547名研究生和22名留学生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向为你们成长付出心血与汗水的父母、老师和亲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前两天,在迎新报到的现场,我与很多新同学进行交流,看到你们满怀期待的笑脸,我感到无比欣慰和激动。你们中绝大部分同学是“00后”,本科生基本也都是“05后”,校园因青春的你们而变得更加鲜活,充满生机。未来几年,你们将在建大学习新知、开阔眼界,也将在这里勇敢追梦、蓬勃成长,相信这不只是一次青春的书写,更是一次与学校血脉同频、与时代同向同行的接续征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了解北建大的昨天,才能读懂我们的今天,照亮未来的前行之路。

  厚植底蕴、赓续奋斗成就百年传承的坚实根脉北京建筑大学之根脉,肇始于1907年京师初等工业学堂,应“实业救国”之呼而起,随民族工业之兴而强。建校百余年来,虽历经更名与迁址,始终不改“兴学储才、实业报国”的初心使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首都十大建筑”建设重任,到改革开放时期首都重大规划任务,再到新时代,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与首都治理现代化,深度投身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等重大区域建设,助力中轴线申遗与历史文化保护,学校始终走在国家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前列。正是这份百年一贯的责任与奋斗,铸就了实干担当的办学根脉,凝练出“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校训精神,沉淀出经得起时代检验的发展根基。

  特色铸魂、敢为人先彰显与国同行的使命担当作为北京地区唯一一所建筑类高等学校,学校始终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第一要务,坚持培养面向未来城乡建设需要的以“三师”为代表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就在刚刚结束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我校197名师生圆满完成各项保障任务,刚才我们也邀请了曾在天安门广场表演的学校大学生艺术团成员盛装亮相,倾情演唱,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我们抢先出台《“人工智能”+三年行动计划》,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智慧建造、数字城市、绿色低碳等新赛道中找到新的成长空间,成为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我们拥有30余个教育部、住建部、北京市的省部级科研平台,实现了每一个学科专业均有省部级科研平台的强力支撑。我们建成了价值近3亿元、性能领先世界的大型多功能振动台阵实验室,为破解建筑抗震、隔震减振等领域“卡脖子”难题提出“建大”方案。我们在建筑遗产保护、城市更新治理、防灾减灾、节能减排等领域建设国内一流的学科群,同时在建筑、规划、土木、测绘、人工智能、机械等领域拥有国内一流的科研和师资队伍,为学生开展学习研究提供全方位专业指导。我们精心打造培育未来匠人的鲁班书院,引导学生在传承传统技艺中坚守匠心、追求卓越。我们搭建了“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等高水平、开放型交流平台,让同学们有机会走向世界,真正成长为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的新时代青年。正是这些坚守与探索,汇聚成了学校独特的人才培养路径,使学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引领行业发展、塑造时代新人中展现出鲜明定位和独特价值。

  把握机遇、勇立潮头开辟面向未来的光辉新篇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深刻重塑着城市的形态与治理方式。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作出“两个转向”的形势判断,部署了“一个优化、六个建设”的重点任务,提出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发出了建设新时代新征程现代化人民城市的进军令。这不仅是国家赋予城市发展的战略使命,更是土建类高校肩负的前所未有的历史责任。锚定新的时代方位,学校主动把握机遇、勇担使命,挺膺担当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成功举办新时代土木建筑类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会,与教育部、住建部携手同行院校共谋改革大计,谋划土建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方案,推动土建类高等教育守正创新、融合发展,充分彰显了学校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责任与担当。

  同学们,历史的厚度赋予我们前行的力量,时代的召唤激励我们勇毅前进。百年建大,是一部与家国同频、与时代共进的奋斗史,更是一代代青年才俊用青春和梦想书写的成长史。今天,你们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学校的使命担当紧密相连,把青春的能量汇入强国建设的时代浪潮。借此机会,我提三点希望,与同学们共勉。

  第一、希望你们做有用之人,在强国建设中勇担青春使命。“当代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既是对青年的深情召唤,也是对未来的庄严宣告。青年始终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是民族复兴的先锋队。唯有将家国情怀与时代使命相结合,才能让青春在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全国2万多公里的长城以及沿线上万个村落,共同构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线性文化遗产。我校长城保护团队先后完成全国近50%长城的实地调研,持续充分发挥学科专业所长,把保护长城作为新时代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多年来围绕国家及北京市长城保护与利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等开展研究和实践。与北京市文物局成立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围绕面向政策标准制定、规划及技术路径开发等方面开展系统攻关;依托测绘、三维激光扫描及航拍等技术完成第一批北京长城数字化建档,让千年古迹焕发时代新生;完成10余万字的八达岭长城价值阐释与展示展陈报告,为公众呈现了更加鲜活立体的长城故事。这一系列探索,既是北建大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也是建大学子把家国情怀化为专业行动的鲜活课堂。青春因爱国而厚重,因奋斗而精彩,因担当而伟大。同学们,希望你们把远大理想与家国使命紧密相连,把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勇于承担最艰险的任务,敢于投身强国建设的火热实践中,让青春在服务社会、建设城市、守护民生中绽放绚丽光彩。

  第二,希望你们成有为之事,在开拓创新中书写时代新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真正的创新,不是转瞬即逝的灵感闪现,而是把探索转化为方法,把方法凝练为标准,最终推动现实进步与长远变革。测绘地理信息是国家空间治理的“底图”和“底座”,在支撑治国理政、赋能各行各业中具有基础性、先行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校蒋捷教授长期致力于摄影测量、遥感技术与空间信息科学的前沿研究。她主持设计并建成我国首个实现分布式节点协同的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日均访问量达10亿次,为政府、企业、公众提供权威、标准、统一的在线地理信息服务;牵头完成基于国产高分卫星的全球测图关键技术攻关,生成覆盖“一带一路”区域高精度基础地理数据,为区域环境监测、全球可持续发展与跨区域协同提供坚实支撑。作为国内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的领军人物,她当选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秘书长,并成功连任国际科学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让北建大的创新成果在世界舞台上彰显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创新归根到底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经由深思熟虑后的坚定行动。同学们,希望你们敢于追问、勇于突破,把思考转化为方法,把方法淬炼为能力,用真本领解决真问题。惟其如此,才能不断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在属于你们的时代写下独有的注脚。

  第三,希望你们筑坚毅之魂,在实践磨砺中淬炼先锋本色。“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历史证明,真正的成就从来不是轻而易举,而是在复杂环境中砥砺心志、在反复探索中淬炼才干。城市是人民生活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重要时期,城市更新已成为城市工作的重要抓手。然而,城市更新一线充满矛盾与挑战:历史与现代如何兼顾?保护与发展如何平衡?正是在这样错综复杂的现实挑战中,我校20多支责任规划师团队持续扎根北京的街道和乡村,以专业和特长直面难题,学校的天桥街道责任规划师团队就是其中代表。面对城市现场的多维度难题,团队联合设计院、咨询公司等组建“责任多师”团队,没有把问题和方案停留在图纸上,而是选择“全天、在地、四季”的在场方式,累计驻场500多个日日夜夜,把专业知识带到街巷,深度参与街区更新、社区营造、文化传承,打造出兼具传统合院营建技艺展示与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生态枢纽的“天桥We空间”,让文化保护与社区更新找到了新的平衡点。最终,项目获得“2025 ULI亚太区卓越奖入围奖”,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2025世界遗产志愿者项目。实践是一切真知和真才的源泉。希望同学们敢于在一线扎根、在一线探索、在一线坚守,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历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不断练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过硬本领。

  同学们,放飞梦想,意味着迈向一个更为远大的征程。希望你们珍惜大学时光,勤学善思,学有所成,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把“爱国奉献 坚毅笃行 诚信朴实 敢为人先”的北建大精神传承和传递下去,真正成为国家社会的栋梁之才,成就属于你们的卓越人生!衷心祝愿你们在这美丽的校园度过一段你们人生中最美好、最难忘、最快乐的时光!

  谢谢大家!

 关于北京建筑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