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西南政法大学林维校长寄语2025级新生:何以西政,何以未来 |
http://www.huaue.com 2025年9月13日 来源:西南政法大学 |
|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2025级新同学和家长朋友们:
大家早上好!感谢大家雨中的坚持。这是25级西政人的第一课,相信25级同学经历了这一场风雨,就一定能见到更为美丽的彩虹。
首先代表樊伟书记、代表西政全体老师欢迎包括4326位本科生、2543位硕士生、259位博士研究生以及210位留学生和28位民族预科生在内的25级新生。你们的每一份选择,都是对西政的信任;每一张面孔,都将为西政注入新的活力。感谢每一位同学,选择把青春的重要篇章写在西政。
25级新生中有三组特别的身影,他们是来自刚刚独立的纪检监察学院87名本硕博新生、体育学院20名本科新生,昨天和他们合影,我想他们肯定是平均海拔最高的一个班,以及第一批38位法律博士生同学。来到西政,不仅是这些同学个人成长的新起点,你们也是西政学科发展的见证者。
今年的新生中,有342位同名同姓,其中包括5个陈曦,4个赵雨欣,4个张雨欣,4个陈欣怡,4个陈娇。甚至,尽管可能文字不同,但我们有40位拼音都叫zixuan的同学。这是一种多么有趣的缘分。也正是在今天,经济学院王清扬同学、人工智能法学院解芳雅同学和法学院肖雅丽同学恰逢18岁生日,让我们用掌声祝福他们在西政成年,未来在西政取得更大的成功。同时,新生中年龄最小的是外语学院的李夏箐同学,她刚刚过完16岁的生日,年龄最大的是经济法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友坤,53岁。他们的年龄告诉我们,年轻真好,青春真美,但是对知识的渴望、对正义的追求,永远不会为年龄所限制,无论在何时都不晚。
之所以和大家分享这些数据,是要说明,我们对各位西政新人的到来充满了期待,但我们也绝不仅仅止于从抽象冷冰的数据去掌握你们的信息,从这一天开始,我们成为西政一家人,每一位同学都是一个具体的人,在互动中各自成长、相互成就。大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的获取,首先是人与人的理解、交往、互动,是微风吹动树叶,是心灵互相激荡,是思想相互碰撞。所以,我特别希望各位同学多互动,多接触,多交流,将更多的时间回归真实的人际关系交往中,更为大胆地和同学讨论,更加主动地和老师们辩论,更为热情地在这个城市中行走,更近距离地去呼吸泥土的芳香,倾听这个社会的脉动。我们越深入地了解了他人,也就越深刻地理解了自己;越深入地了解了这个社会的机理,也就越深刻地掌握了我们即将要学习的社会科学理论。
当我讲到我们是西政一家人时,就涉及到了你们或许早已在心底追问过无数次的问题:为什么是西政?
西政精神是心系天下,自强不息,严谨求实,和衷共济,这十六个字,对西政,对在座的每一个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西南政法大学的前身是由刘伯承元帅担任校长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1953年,在重庆歌乐山下、烈士墓旁正式成立西南政法学院,成为新中国最早的高等政法学府之一。首任院长周保中将军,这位曾率东北抗联浴血白山黑水的民族英雄,将战火中淬炼的赤胆忠魂注入西政的基因。从此,红岩魂与法治梦在此交织,从课堂上的唇枪舌剑到法庭上的条分缕析,从田间地头的法治调研到国际舞台的据理力争,西政人始终以行动诠释着:心系天下,是刻在血脉里的使命担当。这抹红色,既是历史的馈赠,更是未来的底色。
新时代的西政人,始终把“心系天下”放在心头,让学术薪火化作服务国家的磅礴力量。西政人从不是书斋里的旁观者,而是以“为天下立规”的担当,让法律紧紧贴合时代脉搏。当法治需要联通世界,西政人更以“心系天下”的视野,在世界架起法治桥梁。西政人用行动印证,严谨的法治服务,也是最硬的“国家名片”。心系天下,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西政人用脚步丈量出的万里征途,是每年数千毕业生“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毅然选择。“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这就是1966年毕业后一直扎根西藏的李辉校友的肺腑之言。
西政的历史,也是一部在困境中坚守、在逆境中奋进的史诗。西政的“自强不息”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刻在每一代西政人生命里的共同记忆。我特别希望同学们能够到沙坪坝校区参观,你们会看到那座朴实无华的东山大楼,这座建筑曾经既是教学楼,也是宿舍,还是食堂,它见证了无数西政人的奋斗成长。但另一方面,西政的“自强不息”也从来不是因为条件艰苦才存在,一代又一代西政人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始终把奋斗当成不变的底色。
今年的新生录取后,我同样看到了很多让我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里,也藏着你们对“自强不息”最鲜活的诠释。人工智能法学院的邬珊妗同学,小时候失去父母,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靠着亲朋好友的帮扶、政府的资助,一步步走完了求学路。命运的重击没有压垮她,她从未对着生活抱怨半句,反而把那些艰辛都酿成了成长的养分。她被西政录取后写下这样一句话:“真正的孤儿不是失去父母的人,而是失去爱与希望的人。”这句话里没有脆弱的哭诉,只有历经风雨后依然紧握希望的坚韧和感恩,这正是西政人面对困境时最动人的模样。
在新同学中,还有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些西政学子,或许人生的起点不同,或许都曾遭遇风雨,但他们身上都有着同一种力量,不向命运低头,不被困难打垮,用热爱点亮理想,用坚持对抗艰辛。他们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在顺境里的轻松前行,而是在风雨中依然向阳生长;真正的西政人,从来不是天生强大,而是能把每一次困难,都变成靠近理想的阶梯。从这些故事中,我看到了西政精神的接力棒,正稳稳地传到你们更有力量的手中。
从今天开始,各位同学将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对于本科生、硕士生或者博士生,大学生活的含义和目标各有不同,但是有一点从未变化过,那就是我们在大学始终要追求的学术精神。越是在未来,我们会发现,具体知识的力量将会逐渐退却,而大学精神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的推动将会越来越强劲地呈现出来。
我想首先要大家警惕的是,不要把大一变成高四,也不要研一变成大五,每一个学历的提升,绝不仅仅意味着知识的增量,而更应该是思想的提升、视野的开拓和方法的更新。我也特别希望我和我的同事们,作为老师,深刻地理解自身对于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使命,认真地讲好每一堂课,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我们的学生从每一堂课的每一分钟里都体会到,这就是大学,这才是我想要的大学。
在大学,我们是和老师一起共同地探索学问、研究学术。所谓学问,必定包含学和问。每一个学术的进步,都依赖于对于前人知识的传承和发展,在大学这一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而实现。但事实上,我们在课堂能够传授给大家的也仅仅是这个学术体系中最为基本的一部分,我们几乎只是带领着大家跨过了学术殿堂的门槛,做了一次浅尝辄止的导游,我们只能够让大家刚刚领略到学术海洋的浩瀚和神秘,就不得不放手把大家推进深不可测的海水之中。有的人在大海中迷茫失去方向,有的在大海中找到珍宝。
在大学中拉开差距的重要一点就在于是否广泛地阅读。今年暑假我三次到图书馆,看到留校的同学们都在认真学习,但是几乎所有人都在看考试辅导资料,只有一位行政法学院的研究生在看村上春树的小说。我特别理解每位同学都面临着残酷的就业压力,暑假也正是最宝贵的备考复习时间,每个人都在埋头苦读,氛围特别好。我相信大家平常也一定博览群书。但是,大学中确实存在着学习过度功利化的问题,无数种原因造成了大学学习的功利性,这不是某一个同学的问题,这中间甚至有我作为校长的责任。尽管我对此深深地理解,但是我仍然特别想要说的是,作为老师,我不希望我们的同学过于功利地度过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大学的生活不能是由一个一个的考证所组成,你们的阅读范围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和辅导资料和考试用书。在这样一个生活已经如此电子化的时代,我特别希望你们每天,每天,都能够有至少一个小时,从游戏和短视频中抽离出来,从那些为了抓紧凑齐学分而选修的课程中甚至从自己的专业中抽离出来,找到一本书,在阅读中真正和前辈对话、产生思想碰撞,在人类的精神财富面前感受到个体知识的渺小,产生对学术的好奇和探索,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热爱的领域,让自己的心灵更深邃更丰富更充实。我特别期待每一个西政新人在开学之初就有一个自己的专属书单,并且实实在在地开始你的阅读。
但是,大学绝不仅仅止于阅读或者学习,在我们对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产生恐惧之时,我们更应该关注我们如何锻炼提出问题的能力,如何提升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我相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技术的进步仍然始终无法脱离我们对于人性的精细考察,技术的运用最终仍然需要我们终极的价值判断。价值判断能力的提升需要深刻地发问、独立地思考。在大学,我们需要鲜明的问题意识,需要勇敢地提问、热烈地辩论、刻苦地钻研。发现一个新的问题,提出一个真正具有意义的好问题甚至伟大的问题,反映着我们对于世界的复杂性理解的深入程度,也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开始。西政人的特性就在于,我们始终对于中国的法律实践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始终站在中国的问题前沿,并始终以一种务实的态度去解决问题。这样一种问题意识贯穿于西政的发展史,铸就了西政人的品质,塑造了西政校园的良好学风,形成了卓越的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校友。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西政的传统就是思辨和辩论,真理越辩越明,在提问和辩论中,不回避争议、不固守己见,只为在思想交锋中找到最贴合实践的答案。通过不断地提问和辩论,我们对于人性的幽暗和社会的复杂性会有更为清晰地把握,对于规范的稳定和现实需求之间的冲突和张力会有新的思考,对于公平、正义会有新的认识。
时代的快速进步、技术的更新迭代,又更加迫切地要求我们具有学术创新的能力和学科交叉的理念。在今年,我们各个学院正在更加急迫地实行学科转型和学院发展的计划,我们也设置了包括涉外法治在内的七个拔尖人才创新实验班,希望能够探索出西政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我们特别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够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找到自己的真正学术兴趣所在,充分结合、发挥自身学科结构优势,打破固有学科界限对于问题意识的限制,创新性地发现如何拓宽自己所学专业的边界,从而实现知识的迭代增长和跨层扩张。
大学的生活当然不止于学习,我们特别希望同学们拥有一个更为丰富多彩的西政生活,所以我也特别提倡大家在多互动、多阅读之外,还要多运动。身心的健康将会使我们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之中,在运动中我们感受到团队精神,学习如何与人碰撞,体验竞争的快乐,但也接受挫折,学习如何在低谷中向上奋进,在巅峰中始终保持领先。我也特别希望西政人始终保持着这样一种奋斗争先的精神。今年是西政建校75周年,西政有自身的历史传承,每一代西政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历史担当和独特贡献,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裹足不前,沉湎于过去的辉煌而躺平于现实。昨天我听说体育学院的第一届学生准备将早跑作为人才培养的特色模式,我也特别鼓励,为了避免产生误解,我得强调是鼓励而不是强制其他学院的同学,自愿地、积极地参与到他们的这一活动中,我们会特别欣喜地在西政清晨的校园里看到这一道风景线。如果我有时间,我也会和大家一样参与其中,享受运动的快乐。
西政人永远在奔跑,这是西政人应该有的形象。西政的成就是靠一代代西政人自己奔跑出来的;西政的荣光,也是靠一个个不服输、要争先的灵魂拼出来的。
衷心祝愿25级西政人在西政度过一段不一定完美无瑕,但一定终生难忘的时光。我相信,若干年后,当你们站在人生的新起点回望,回想起这场暴雨中的开学典礼,一定会猛然发现西政的时光早已悄无声息地在你们身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你们将热泪盈眶。
未来的画卷正在你们面前徐徐展开,愿你们始终铭记:西政给予你们的,不仅是扎实的学识,更是心系天下的格局、自强不息的韧劲、严谨求实的准则、和衷共济的情怀。
在座的各位25级西政人,你们正站在法治中国的新起点。此刻,我想请每位同学触摸刚刚戴上的校徽。你是否感受到那枚徽章的重量?它象征着七十五年的法学人才培养高度,承载着七十五年的法治信仰,也寄托着未来的中国法治的希望。从今天起,你们就是西政新的历史的建设者、亲历者与见证者,更是法治中国的观察者和建设者。这枚徽章的温度,终将融入你们滚烫而热烈的青春之中。
这周一我收到了1964年毕业的校友江礼华教授的邮件,我愿意把其中几句话转送给25级西政人。他说,西南政法大学的辉煌历史,是由一代代西政人用智慧和汗水铸就的,如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交到了你们的手中,希望你们重温西政精神,希望西政不仅成为法学知识传授的高地,更是法治精神传承的沃土,让每一位西政学子都能以母校为荣,并在未来的道路上以卓越的表现为母校增光,西南政法大学必将迎来一个更加光明灿烂的明天。
欢迎25级西政人,祝福25级西政人,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预祝各位同学,在西政成为祖国最需要的人,成为老师心目中最优秀的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谢谢大家。
|
关于西南政法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