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华桂宏在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 研途问道 砺心致远 |
http://www.huaue.com 2025年9月13日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 |
|
亲爱的2025级研究生新同学,老师们、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金秋九月,梧桐犹翠。从6号,在南京火车站、随园老校区、仙林湖研究生公寓与大家初次相遇,到今天,我们隆重举行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共同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5093名硕士研究生和593名博士研究生,以及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名国际学生。在你们身上,洋溢着青春的朝气,也代表着南师的未来。在此,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辛勤培育你们的父母、老师和亲友,致以最诚挚的感谢!今天是第41个教师节也是南师123周年的校庆日,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共庆学校生日并向全体教师致以节日问候和崇高敬意!
时代之缘——你们是南师123年历史中规模最大的一届研究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你们共同选择了南师。你们当中超过83%的同学是“00后”,其中有13位“05后”,年龄最小的年仅19岁,你们风华正茂,未来可期;同时也有5位“70后”,中年之际重返校园,追梦不止,令人钦佩。
南师之缘——进入南师门,一生南师人。你们当中有999位同学选择在母校续写青春故事,从四年相伴到“研”途有你,相信熟悉的校园会给你们不一样的收获;今天还有17位同学,与南师一起过生日,祝你们生日快乐!
同窗之缘——你们中,有竞赛场上的“冠军”,刚刚夺得中国女排超级联赛冠军及MVP的吴梦洁同学;有投身西部的志愿者,从贵州、广西、四川、青海等地三尺讲台归来的25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还有一批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在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殊荣的学术新星。无论来自何方,无论有何过往,今后你们将向着学术的目标和科研的追求劈波斩浪、共同奋斗。
同学们:我们的南师,是一所历史厚重的大学。从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建校起,百余年来历经沧桑却弦歌不辍,在“正德厚生 笃学敏行”的校训指引下,始终与时代同呼吸、民族共命运,写下了中国教育史上的诸多“第一”,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弘扬优良传统 作出更大贡献”的回信勉励。我们的南师,是一所朝气蓬勃的大学。学校确立了“特色鲜明 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你们的到来,为这所百廿学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承载着学校对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的深切期许。
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核心在于“研究”二字。研究的本质是创造新知识,向人类未知领域挺进。哪怕只是迈进一小步,也弥足珍贵。作为新生,如何在即将开启的研究生生涯中做好研究?我想代表老师们,借用校史上著名的词学家、文史学家、教育家唐圭璋先生的“治学五心”与大家共勉。唐老曾谆谆告诫弟子,治学需备“五心”,分别是雄心、决心、信心、恒心、虚心。
一是希望你们,怀“雄心”以立鸿鹄之志,做有格局的开拓者。“雄心”不是好高骛远,是将个人追求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在解决时代难题、回应社会需求中实现自我价值。“复兴人文地理的旗手”、我校地理系创办人李旭旦先生堪称典范。上世纪40年代,面对日寇侵华、国土沦陷的危局,为“摸清国情、助力建设”,李旭旦先生在一无先进设备,二无条件保障的情况下,深入地形复杂、条件艰苦的四川、甘肃白龙江流域进行科学考察,不仅在学术上首次厘清了我国西部地理分界,更为《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制定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从青年时期钻研家乡地理、译介人文地理经典,到中年带队考察国情、坚守教育阵地,再到晚年复兴人文地理学、倡导“中国式人文地理”服务经济建设,李旭旦先生的一生始终“以地理探索助力国家发展”。“追求本真不浮躁、深耕领域不浅尝”。科研探索不应局限于书本,更要胸怀家国、立足现实需求,用扎实研究回应时代命题,方能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实。
二是希望你们,下“决心”以破万难之障,做有韧劲的攻坚者。科研从无坦途,人类知识边界的拓展必然要经历一番披荆斩棘。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清朝时期编修了《全唐诗》,而《全宋词》却因难度太大,无人敢涉足。1930年,30岁的唐圭璋先生立下宏愿,决心整理所有宋词作品。从浩如烟海的古籍善本中搜集、整理,再到考证、校勘、编辑,既无经费支撑,也无团队协作,唐圭璋用坚韧不拔的意志,以一人一手之功,历时7年,完成了这部文学总集,轰动了当时的学界。从事词学研究七十余载,唐圭璋共有二十多部皇皇巨著,总字数达1000万言。他曾说:“做学问如掘井,唯有认准方向、锲而不舍,方能见甘泉。”希望同学们学习这份“破万难”的决心与韧劲,在科研之路上以坚定决心直面难题,以持久韧性攻克障碍,不急于求成、不畏惧挫折,必能有所建树。
三是希望你们,强“信心”以明前行之念,做有信念的破壁者。信心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几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震撼世界的阅兵仪式。回望历史,14年浴血奋战、艰苦卓绝,中国人民正是以坚定信念和顽强斗志抗击日寇,才取得了最终的完全胜利。二战结束前夕,日本政府有组织地大规模销毁战时核心机密档案,导致战后侵华日军罪行追究和历史研究缺乏第一手核心档案文献。怀着“必须还原历史真相”的坚定信念,我校副校长、历史文博学院张连红教授多年来扎根抗战史研究,以学术为刃,用72本史料、百余篇论文打破“历史记忆易被模糊”的困境,让南京大屠杀的铁证愈发清晰。用扎实研究守护历史真相,9月3日,张连红教授受邀在天安门广场现场观礼。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术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四是希望你们,持“恒心”以积跬步之功,做有毅力的笃行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科研之路从无捷径,许多重大突破的背后,都是数年如一日的坚守与积累。我校化科院陈旭东教授便是你们的榜样。他聚焦生物固氮酶铁钼辅酶合成这一世界级难题,多年坚持深耕细作、攻坚克难。他曾对课题组研究生说:“如果世界上有哪个课题组能够完成铁钼辅酶分子的合成,那一定是我们。我们可能不会发表很多文章,但你们只需要专心科研,我们一定能够合成铁钼辅酶分子。生物固氮酶化学研究的历史上,一定会留下我们的名字。”正是秉持“十年磨一剑”的恒心,陈旭东教授团队从2014年建组起步,2018年率先实现铁钼辅酶半结构类似物的合成;今年,终于完成完整结构类似物的合成,两次成果均发表在PNAS上,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PNAS编辑部专门评论,在生物无机化学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坚守目标的人终能抵达理想彼岸。希望大家在科研路上也能心怀恒心,耐住寂寞、稳住心神,以积跬步之功,成笃行致远之事。
五是希望你们,葆“虚心”以纳百川之流,做有胸怀的同行者。学术研究从不是孤立的个人探索,而是代代学者接力传承、同辈研究者互助共进的集体事业。同济大学校长、我校校友杨金龙院士,始终以“虚心”姿态对待科研。他真心鼓励并倾听每一位学生和年轻学者的想法,在组会上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在这里,真理是唯一的权威”。在攻关“单分子”这一世界级难题时,他从不固守理论化学家的身份,而是主动向实验物理学家、同步辐射专家乃至数学算法领域的同事虚心求教。多年来,通过虚心合作,他在物理学、单分子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成果多次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术道路上,也能以“虚心”容跨界之知、纳合作之力、担时代之责,成长为有胸怀的合作者与实干者。
亲爱的同学们,当我回顾唐先生“五心”之时,我也想起一段对我本人而言终生受益的往事。1981年,我高考失利,我父亲并没有责怪我,而是勉励我说,学习做事要有三心:信心、决心与恒心。当时的我听罢此言,如振聋发聩,从此发奋学习,潜心苦读,次年考取了我校数学系。后来,我又加了一心:良心,因为做人要“致良知”、存善心,心中有光明,眼中有他人,尽己所能,帮助别人,报效社会,奉献国家。
亲爱的同学们,唐圭璋先生的“五心”箴言,与“正德厚生 笃学敏行”的校训精神一脉相承。它们共同指向一种完整的人格与卓越的追求。你们选择在南师开启研究生生涯,不仅是个人学术道路的新起点,更是与这所百廿学府共同书写未来新篇章。此刻,距地球数亿公里、编号216446的“南师大星”正闪耀于浩瀚宇宙,它象征着南师人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永恒信念。希望你们以“雄心”为帆、“决心”为桨、“信心”为锚、“恒心”为舵、“虚心”为仪,还有“良心”为底,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在科研突破中成就卓越,在提升自我后报效国家!
最后,衷心祝愿每一位同学在南师健康生活、快乐学习、学有所成!期待你们在这里,遇见更好的自己,创造属于你们的精彩!
谢谢大家! |
关于南京师范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