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重”之间:求索真知,勇担使命︱陈卫校长在江南大学2025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全文来啦!
http://www.huaue.com  2025年9月13日  来源:江南大学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江南秋始盛,蠡湖桂正香。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九月,我们相聚在千年运河畔、蠡湖烟波边,隆重举行江南大学2025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向来自五湖四海的4239名硕士研究生和724名博士研究生新同学,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向悉心培育你们的良师益友和辛勤养育你们的父母家人,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江南开学府,万顷湖波扬。同学们,你们选择的是一所以“轻”工之技承载国计民生之“重”的大学。67年前,当新中国轻工业建设亟待人才和科研支撑时,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的师生们带着使命东迁无锡,创建了无锡轻工业学院。从那时起,学校就肩负起振兴民族轻工业的重任;也是从那时起,学校就与百姓的衣食冷暖休戚与共,更与国家的民生命脉紧密相连!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轻工”关乎的不过是日用饮食之事,但我想告诉同学们:正是这些关乎百姓温饱、生活品质的“轻”,恰恰才是民生稳定最根本的“重”。回望学校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一部“以轻载重”的江南奋斗史!我们在条件艰苦的建校初期,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制糖工学专业、第一个发酵工学专业、第一个粮食加工与贮藏工学专业、第一个油脂工学和食品机械专业,填补了我国轻工高等教育的空白,更扛起了保障国家民生基础的科研“重”任。1960年国内首批粮食加工、油脂工程、发酵工程专业研究生和1964年首次留学生的招收,标志着学校进入了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国际人才的“国家队”。也是在这一年,学校创办了轻工日用品造型美术设计专业,成为全国最早开展设计艺术教育的“开拓者”;1978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学校持续回应着民生升级的时代诉求,主动承担国家重大民生科技项目,4项科技成果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获奖,食品工程专业也成为全国第一个食品学科博士点,工业发酵成为全国轻工院校首个国家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成为全国食品科学领域唯一一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同学们,这些“第一”和“首次”并不是凭空而来,是一代代江南人带着对民生需求的深刻理解,在实验室里日夜攻关、在生产一线反复验证得来的。

  今天的江南大学,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不仅保持着在食品、发酵、设计等传统学科的优势,更在智能制造、微电子、生命健康等新领域开拓布局。“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3个学科获评国家学科评估最高档,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食品科学与工程”连续六年排名世界第一,“纺织科学与工程”排名世界第二,“生物工程”排名世界第三;近十年来,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经费和获得国家重要科技成果的数量屡创新高,2005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奖19项,建有9个国家级、70个部省级科研平台,特别是今年暑期,学校又顺利获批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未来,学校将依托江苏省首批卓越工程师学院,进一步培养能够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层次技术领军人才。同学们,在学校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江南大学早已把“服务大国民生、赋能大国重器”融于发展的血脉。如今你们踏入江南,接过的不仅是研究生的学习资格,更是一份“以学科所长,担国之大者”的时代接力棒。

  一周前,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举世瞩目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和阅兵仪式,现场气势恢宏,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昭昭前事,惕惕后人,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你们站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上,要勇挑科技强国重任。在此,作为校长和导师,我也向你们提出三点希望和要求:

  一是积跬步以致远,不贪速成之功

  研究生阶段的核心,是完成从“被动接收知识”到“主动创造知识”的跨越,而这一跨越的根基,正在于“积跬步”的扎实积累。江南大学的学科优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背后是朱宝镛、沈学源等一代代江南前辈对基础理论的深耕、对实验数据的打磨、对技术细节的较真。所谓“速成”,是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是“走捷径”、追求“短平快”成果的浅层思维,若贪求这份“速成”,便会在研究中跳过关键验证、忽略核心问题。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少一些“急于求成”的焦虑,多一些“甘坐冷板凳”的定力。课堂上认真钻研每一个理论难点,实验室里严谨对待每一次实验数据,文献中深入拆解每一篇核心成果。唯有摒弃“速成之功”,才能在日复一日的深耕中,真正实现从“学习者”到“开拓者”的蜕变。

  二是扣真知以探本,不做虚浮之文

  “研究”的本质,是探求真问题、解决真需求,而江南大学的科研基因,正是“以真知回应民生”。从建校初期攻克粮食加工、油脂贮藏的技术难题,到如今围绕“大食物观”开展精准营养研究,每一项成果的背后,都是“扣住真知、直击根本”的务实精神。所谓“虚浮之文”,是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是凑数据、拼形式的表面文章,是为了“符合规范”而忽略“研究价值”的本末倒置。对于研究生而言,学术的“硬核力量”从不在于论文的数量,而在于是否能解决学科痛点、回应国家的需求。

  希望同学们在学术道路上,始终以“真问题”为导向,不做“无意义的重复研究”,不写“空洞的凑数文章”。多走进生产的一线、多关注产业的需求、多思考研究的价值。唯有扣住“真知”之本,摒弃“虚浮”之弊,才能让自己的研究真正成为支撑学科发展、服务国家需求的“实招硬招”。

  三是怀赤诚以凌云,不困小我之檐

  江南大学的“赤诚”使命,从来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从建校时扛起“振兴民族轻工业”的重任,到如今对接“健康中国”“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这份“以轻载重”的赤诚,正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内核。作为研究生,你们的研究不应只围着眼前的“小我”打转,而应跳出个人得失的“屋檐”,在时代坐标中寻找学术的价值方向。所谓“凌云之志”,不是好高骛远的空想,而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担当;不是脱离实际的口号,而是“将研究融入国家需求”的自觉。

  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怀有“服务大国民生”的赤诚,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需求,以“凌云”的视野回应时代的诉求。唯有锚定“国之大者”的方向,摒弃“小我”的格局,才能让自己的研究成为国家发展的“涓涓细流”,让自己的成长与民族复兴的“滚滚洪流”同频共振,真正在时代坐标中实现个人价值。

  同学们,江南秋景正好,你们的研途刚刚启航。希望你们以“积跬步”的耐心打牢根基,以“扣真知”的务实锤炼本领,以“怀赤诚”的格局锚定方向,在蠡湖之畔、运河之滨扬帆起航!

  最后,祝愿各位新同学在江南大学学有所成、研有所得!

  谢谢大家!
 关于江南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