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在202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
http://www.huaue.com 2025年9月12日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
|
坚持科学与人文相融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在202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华
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尤政
亲爱的2025级同学们,敬爱的老师们、来宾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2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共同迎接新同学的到来!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2025级新同学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悉心培育你们的家长、中学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承担我校军训任务的陆军工程大学军械士官学校的教官们致以诚挚的感谢!
同学们跨越山海,满怀憧憬,在华科大开启了人生新篇章;美丽的森林大学也因你们的到来,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我看到,在迎新现场,提前到校的新生志愿者,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军训场上,你们挥洒汗水,不仅磨炼了意志、收获了友谊, 也一起感受着学校的底蕴和精神。我们的学校在新中国的朝阳中诞生,在共和国的旗帜下成长,在改革开放中腾飞,在新时代迈向世界一流,被誉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学校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传承“党旗领航”的红色基因,持续擦亮“学在华科大”“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张名片。“一种底色,三张名片”的办学特色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滋养同学们探索知识、成长成才的丰厚沃土,期待你们在华科大成就更好的自己。
同学们,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学研究不断向极宏观、极微观、极端条件和极综合交叉领域拓展,持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以前所未有的突破改善着人类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要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科学是立世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两者共生共荣、 不可分割。我们不仅要有突破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更要有深厚的人文情怀,确保科技创新始终服务于人类共同福祉。老校长杨叔子院士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在他的倡导下,上世纪90年代,学校在国内理工高校中率先举起文化素质教育的大旗,明确提出大学教育必须把科学和人文融合起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科学教育将引领同学们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知道“怎么做”,掌握“改变人类生活的工具”,人文教育将告诉大家“应不应该做”,实现人自身的发展。希望你们坚持科学和人文相融,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共同滋养下,更好地为人、为学、为事,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在此,我与大家分享三点期待。
坚持科学与人文相融,要崇德修身,砥砺品格。“德者,本也。”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为人第一位的都是崇德修身,要有基本的公民意识和道德品质,恪守诚信、善良、尊重、责任等基本准则。
华科大的文化素质教育就是强调人格的完善和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更加突出强调道德素养,尤其重视大德,以大德率小德。这样的价值导向和氛围影响着华科大每一位师生。“全国道德模范”崔崑院士是模具钢研发的专家,他打破国外垄断,让我国拥有了自主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崔崑院士一件衬衫穿了三十多年,却拿出几乎毕生的积蓄捐款1000多万元资助学生。他说:“如果国家不培养我,我就什么都没有。我不是捐,是还,还党和国家的培育之恩。国家培育了我,我理应用行动去帮助更多人。”崔崑院士用一辈子的奋斗和奉献,为同学们树立了崇德向善的榜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希望同学们不断修身立德,明辨是非曲直,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味的人生。
坚持科学与人文相融,要求真务实,苦练本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为学就必须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凭借过硬的专业本领推动科研攻关、实现技术突破,才能让人文理想通过实实在在的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华科大素来团结奋进,学校从严治校、教师严谨治学、学生潜心求学。同学们熟知的万有引力常数G,是人类最早认识和测量的物理学基本常数,它的测量难度极大,任何微小的干扰,甚至仪器本身的轻微振动,都会对测量结果造成影响。为测量更精准的G值,我校罗俊院士在年轻的时候,除去吃饭和睡觉,几乎所有时间都在阴暗潮湿的山洞实验室度过。他给学生定下了“数据记录要详实,不准含糊遗漏;实验输入条件要验证,不准存在假设”等“十要十不准”原则,带领团队师生攻坚克难,历时三十余年测得国际“最精确”的万有引力常数G值,写入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这是中学物理课本上第一次出现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科学成果。罗俊院士曾说,“科学研究贵在坚持做好一件事”,这句话也是他学习科研生涯苦练本领的真实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希望同学们沉下心、俯下身,不怕吃苦、勇于挑战,立志成为科研领域的专家、具有人文情怀的“大家”。
坚持科学与人文相融,要心系人民,胸怀家国。“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即真正的为事必须扎根于民、造福于世。古往今来,任何科技创新的实践都离不开时代赋予的舞台,任何创新者的成长都离不开国家的托举和民族精神的滋养。科技创新的价值,要在回应国家召唤与人民期盼的担当中才能真正彰显。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始终以服务国家发展为己任,是学校70多年峥嵘岁月的主脉。国家和人民所需即学校所向。面对我国医疗健康领域的难题,我校医学院师生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奋力攻关医疗领域“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核心技术。大家知道,我国有1200多万心衰患者等待心脏移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董念国教授及其团队用五年时间,牵头研制出仅有“矿泉水瓶盖大小”的全球最小磁悬浮“人工心”,用以辅助或替代心脏功能,为患者等待移植心脏争取宝贵时间。现在他们完成的心脏移植例数位居全国首位,儿童心脏移植数量更是领跑全球。董念国教授团队瞄准人民需求,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像这样的事迹在华科大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共同谱写了学校顶天立地的奋斗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进步要为人类造福,科技成果要为群众共享。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希望你们以先辈为楷模,立鸿鹄之志,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担当为底色,心系人民福祉,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成就一番事业。
同学们,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历经沧桑巨变的中华民族,正稳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希望你们牢记嘱托,传承“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精神,成长为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涵养,既能胸怀家国、洞察时代,又能扎根实践、奋发有为的治国栋梁、学术大师、兴业之才和强军之将。
愿你们在华科大茁壮成长,不负伟大时代、不负青春韶华、不负人民重托,勇担使命、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征程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
关于华中科技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