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攀登勇毅前行︱校长陈芬儿院士在江西师范大学2025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http://www.huaue.com  2025年7月4日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家长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相聚在瑶湖之畔,隆重举行2025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共同庆祝2025届6700余名本科毕业生,2900余名硕士、博士毕业生圆满完成学业。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体毕业生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美好的祝福,向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关心陪伴你们的亲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同学们,你们怀揣着憧憬与期待,踏上了在师大学习和研究之旅。你们用汗水浇灌梦想,挑战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奋斗中实现了人生的积累、沉淀和超越。你们历经数年的雕琢和磨砺,褪去了初入师大的懵懂和青涩,如今终于破茧成蝶,在科研创新、学术研究、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尽显了具有师大卓越基因的学子风采。化学与材料学院博士研究生杨凌云同学在师大攻读化学硕士、博士学位,在纳米有机催化领域取得了若干原创性成果,其论文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Synthesis》上。远赴新疆伊犁师范大学支教一年半的数学与统计学院硕士研究生虞泳波同学,凭借在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研究所取得的亮眼成绩,顺利地被全国三大国家人工智能学院之一的北京中关村学院录取,攻读数学交叉学科博士学位。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朱海明同学作为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优秀学员”,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地理与环境学院留学生欧林同学从万里之外的卢旺达来到师大勤学苦读,成功实现本硕博“三级跳”,成为我校首位理科外籍博士研究生。政法学院本科生亓乐健同学在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演讲大赛上获大奖,以法学专业第一推免到西南政法大学攻读法学硕士学位。同学们,你们中还有不少同学在国际、国内各类大赛舞台上历练成长,大放异彩,再创辉煌。体育学院本科生刘柔镁、吴伊慧同学,在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上分别勇夺金牌,展现出青春的激昂风采,为国家、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化学与材料学院本科生张焱同学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获金奖,实现了学校在产业赛道上金奖的突破。公费师范生院本科生张家榕同学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斩获一等奖,凸显了师范生奋楫笃行的可贵品质。美术学院本科生查杰玲同学创作的漆画《锦瑟年华》入选了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让更多的人领略江西漆画之美。这些佳绩充分彰显了我校“五育并举”特色教育模式的显著成效,也标志着我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

  同学们,今年是学校建校85周年。85年来,一代一代师大人铭记着首任校长胡先骕先生“吾省不办大学则已,欲办则必须办一模范大学”的初心,追求卓越,奋勇拼搏,取得了办学史上一个又一个突破。近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的跨越。2024年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盛赞学校“传承红色基因有深度、服务基础教育有厚度、推动内涵发展有力度”,2025年学校又荣膺全国文明校园。当前,全校上下正朝着国家“双一流”建设目标,在着力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中,勠力同心、攻坚克难。你们是学校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和贡献者,承载着传承师大卓越基因的期许。同学们,创新永远是最璀璨的火种,历史每一次跃迁和变革,都镌刻着“向新攀登”的深刻足迹。希望你们在新的旅程中,厚植家国情怀、深耕创新思维、坚持厚积薄发、秉持团队协作,以创新为帆,勇气作桨,勇毅前行,成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的代言人,描绘出最美的人生画卷。

  向新攀登,要厚植家国情怀。创新不仅是驱动国家发展的强劲引擎,更是每个人流淌在血脉中的家国情怀具象化的表达。它始终与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担负着改善人民福祉和国家强盛的朴素愿望,是新时代爱国情怀最生动的实践。我校地理系1986届校友、中国科学院第一颗地球科学卫星科学应用系统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陈良富说,“只要国家需要,就是最好的方向。”他几十年如一日投入激光雷达、卫星遥感和大气污染监测领域的科技创新,为我国大气污染监测与治理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生命科学学院本科毕业生马玥同学,利用寒暑假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偏远山区开展农业科普活动,为村民传授农业创新科学种植技术及产业发展路径,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基层就业,投身于西部乡村振兴,让青春绽放在雪域高原。

  同学们,科技创新已成为国运所系、决胜未来的核心命脉。当前,国家比任何时候都更渴盼兼具凌云创新之志与拳拳报国之心的砥柱英才。希望你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带着对家国的情怀和对社会的责任,将个人兴趣、专业所长与国家战略需求、社会痛点相结合,矢志创新,以敢为人先的锐气、上下求索执著的精神,在属于自己的人生赛道上闯新路、创新业,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挺膺担当。

  向新攀登,要深耕创新思维。创新是打破认知牢笼的破冰锤,可冲破固有框架的桎梏,在思维的浩瀚苍穹中不断攀升。当科技与产业的浪潮奔涌不息,重构世界新的格局,创新的火种便可穿越惊涛、拥抱未来。我校软件学院2012届校友、星火智云科技集团公司创始人郭兴敏,凭借长期多元思维的训练,创新了互联网保险新零售模式,建立了高效便捷的智能化保险云平台。

  同学们,创新是大脑不断训练和持续升级的过程。希望你们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每天留出“思考留白时间”,以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开卷有益的求知欲,拓展认知边界,以思维的锋芒劈开迷雾,点燃深藏于心中的创新潜能。在遇到难题时,要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精心打磨的思维利器,以批判性思维找准难点和堵点,以系统性思维整合资源,以底线思维规避风险,善于运用人工智能“打辅助”,在一次一次的复盘中沉淀创新方法,不断战胜困难、开拓未知、创造未来。

  向新攀登,要坚持厚积薄发。创新是每个人对初心的漫长坚守和对卓越的持续追求,但必然会充满荆棘,唯有那些不惧失败、甘坐冷板凳的探索者,才能在漫长的攻坚中找到突破口。面对美国的封锁和打压,华为集团上市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思芯片,填补了国内空白,就是一个长期坚持创新的成功案例。我校文学院1997届校友、全国优秀教师、现任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校长黄春,近30年来持续探索教育创新实践,先后在北京等地参与全国多所学校的创校工作,形成了教师专业成长与自我发展的创新理念,他所撰写的《我在楼道做校长》一书在人民日报社出版。

  同学们,在创新的征途上,要抵制“抄近路、赚快钱”“速成”和“捷径”的诱惑,始终相信“水滴石穿”的力量,相信时间复利的奇迹。希望你们用韬光养晦的智慧,在创新的道路上保持专注和韧劲,不纠结于“一城一池”的得失,也不局限于“一时一事”的进退,你们一定会用努力摘到梦想成真的甜蜜果实。

  向新攀登,要秉持团队协作。创新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独角戏,而是多元智慧在高效协作中碰撞、融合、升华的交响乐。我校化学与材料学院教授、教育部特殊人才支持计划廖勋凡,面向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需求,开发了一系列新型高效光电转换材料,解决了新型太阳能电池领域的科技难题,其团队入选江西省首批示范研究生导师创新团队。

  同学们,在当前各种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复杂性前所未有、知识疆域无限拓展、技术融合日新月异的挑战下,希望你们记住“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哲学道理,珍惜团队的力量,倾听不同的声音,尊重多元的观点,汇聚各方的智慧,以提升自己的协作力、沟通力和理解力,我们相信你们的人生一定会迈上新的卓越台阶。

  同学们,你们是母校最深的牵挂。此刻看着你们毕业礼帽垂落的流苏,它弯曲的弧度恰似问号的曲线;当它被庄严拨正,便化作破折号的起点——连接着此刻与未来、已知与未知。你们即将踏上新的追梦之旅,请永远铭记:创新之根,深植于家国情怀;创新之源,展开于思维训练;创新之道,存在于厚积薄发;创新之力,汇聚于众志协作。希望你们带着师大的卓越创新基因出发,向新攀登,勇毅前行,在未来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谢谢大家!
 关于江西师范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