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郝继辉在天津医科大学2025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http://www.huaue.com  2025年7月1日  来源:天津医科大学

  厚德精医砺行致远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书写青春篇章

  ——在2025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天津医科大学校长郝继辉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蝉鸣盛夏,骊歌悠扬。今天我们相聚于此,共同见证2025届本科生完成学业,奔赴山海,作为校长,我满怀喜悦与自豪。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全体毕业生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向成长道路上悉心培育你们的师长、倾力支持你们的亲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青葱岁月,绚丽如诗。这方校园里,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你们奋斗的足迹。体育场上,有你们挥洒汗水的青春活力;急诊室里,有你们分秒必争的坚实守望;实验室中,有你们探究医理的专注执着;静怡湖畔,有你们激辩争鸣的思想碰撞……更令人动容的,是你们在时代考验中彰显了青年担当:当乡村振兴号角吹响,你们接续奔赴边疆一线,为基层医疗“最后一公里”提供专业支持;当生命亟待救援,你们伸出臂膀捐献造血干细胞,以八毫升血样点亮十万分之一的生命奇迹。你们的人生底色已经永远与天医精神融为了一体。

  展望未来,你们有幸站在新时代潮头。你们面前的机遇令人振奋,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徐徐铺展,DeepSeek重构知识边界,脑机接口突破人体极限,人工智能算法开启精准医疗新篇章,远程技术搭建跨越山海的“云端桥梁”。你们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中国的医疗改革进入深水区,医生正面临着时代背景下机遇与挑战;中国的尖端医疗设备仍面临“卡脖子”问题;人民群众的慢性病负担与老龄化成本问题日益凸显;医疗行业需要加快实现从“疾病治疗”向“健康守护”的本质回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今天,是你们走向社会的起点,怎样去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以怎样的核心竞争力在社会上发展,作为校长,更作为医学道路上的同行者,我有几句话想和大家分享。

  第一,要有“至诚报国”的信仰。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原国家政务院批准建立的高等医学院校,红色一直是天医的底色。七秩天医薪火相传,忠诚爱国、矢志报国是每一代天医人的精神信仰。家国情怀,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源自于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件件真实的事。上世纪50年代,当朱宪彝老校长得知河北出现很多“大脖子病”患者,他敏锐意识到这种疾病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存在,当即组织力量常驻病区展开调查,在得知“患者遍野”的初步情况时,他深感“此非一域之疾,而是民族之痛”,继而开启了踏遍千山、万里奔赴的调研之路。在贵州黔东南苗族村庄,75岁的朱宪彝一路攀上陡坡,只为进一步核实克汀病患儿数据。通过团队的长期调查研究,提出了在碘缺乏病流行区“全民补碘”的概念,最终促成“食盐加碘”国策的实施,使数亿人口免受碘缺乏病的困扰。

  不辞细壤,方成山岳。同学们,希望你们在未来,要处理好“小我”与“大我”、“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将个人成就融入人民福祉和国家需求之中,以天下为己任。如果你们进入临床一线,成为一名医生,要记住朱宪彝老校长的教诲,“不能仅仅满足成为一名医生,要做医学科学家,要有发明创造医治所有的病人”。如果你们立志科研攻关,成为一名科研人员,当以屠呦呦为榜样,面对疟疾肆虐的艰难形势,她毅然接下国家抗疟重任,在190次实验失败后,最终提取出青蒿素,打破西方垄断。她说“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应该努力去做好,国家的需要就是我努力的方向。”请记住,医者的听诊器要永远紧贴祖国山岳的脉搏。

  第二,要有“融汇百川”的胸襟。

  今天的世界,新质生产力正处于孕育和形成的战略机遇期,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在向以往的“不可能”发起挑战。唯有创新,方能破解罕见病之困、老龄化之痛、资源不均之难。但我们要明白,如今的创新不再是孤胆英雄的传奇,而是要以包容之心广纳百川,以合作之智共攀险峰。当人们从萤火虫的微光中捕捉灵感,进而发明了生物发光成像技术,是生物学家解读了发光机理,技术工匠铸造了导航探头;材料科学的发展为骨科医生提供了支持,使得人工关节性能不断提升;纳米技术的应用则为靶向药物设计开辟了新的思路。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同学们,今天你在学校里更多学习的,是从医学角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但是,如何将医工、医理、医文融合起来,解决更复杂的医学难题,可能是未来你们要走的路。你们未来的目标是聚焦如何解决医学问题本身,而不局限于仅仅使用医学的方法,这样,你们就会发现与其他学科的联合、与其他专业同道的合作,会给你更广阔的视野和方向,也会给你更有效的路径和手段。你们既要做勇闯无人禁区的“拓荒者”,更要做打破学科壁垒的“多面手”。百川汇流处,创新自奔腾。请记住,医学的终极答案,永远写在群星闪耀时。

  第三,要有“躬身入局”的担当。

  医学的进步从来不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从希波克拉底探寻疾病根源,到现代医学的器官移植探索,每一次医学的突破都离不开“躬身入局”的临床实践。“躬身入局”的第二层含义则是践行“医者仁心”,唯有真正走进患者的健康困境,才能以仁爱之心托举起生命的尊严,医学的温度正源于“躬身倾听病痛”的谦卑。我校总医院急诊科主任柴艳芬,被称为“中国口碑医生”“白求恩式好医生”。急诊科本是急危患者最多、是非易发之地,柴主任却成为患者的家属、朋友。她曾在九旬老人命悬一线时,果断决策、挽救生命;也会为减轻患者负担,在用药上精打细算。回顾从医历程,她曾表示:“我本性胆小,连只鸡都不敢杀。可在病人身上动刀械,是救命,自然不会心颤手抖了。”

  不畏浮云,方识乾坤。同学们,未来你们会掌握更加先进、更加迅捷的医学科技,比如操控纳米机器人清除癌细胞,用基因编辑改写遗传密码。但我希望你们不要被时间消磨了对病人的悲悯,不要为了论文数量忘记病房里真实的呻吟,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医的初心。那些伟大手术的起点,从来不是无影灯下的锋芒,而是在烈日下被汗水浸透的衣衫,是地震时跪在废墟里护住患者发颤的脊梁,是蹲在患儿面前捂热听诊器的双手。请记住,这些躬身之举,才是医者区别于机器最高级的“人性算法”。

  第四,要有“日拱一卒”的坚韧。

  如今,是一个技术快速迭代,知识迅猛发展的时代,如何在AI赋能的社会中保持竞争力,关键在于“极致思维”,定义我们人生高度的,往往不是大道理,而是小习惯。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医学的厚度也正是源于“坚持将一件事做到极致”的笨功夫。病理学家刘彤华院士,六十年经手病理报告30万份,最终成为“中国病理诊断金标准”;吴咸中院士百岁高龄仍然坚持在医疗一线,他说,医学事业任重而道远,仍需付出更多努力。

  不避风雪,方见青松。同学们,“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学问之道,贵在日新;医者之境,臻于至善。未来,你们或深耕临床、或潜心科研,都请以“日拱一卒”的坚持,在专业领域深挖积淀下去。请记住,每一个令人骄傲的成就,都藏在再试一次的坚持里。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同学们,置身时代发展的洪流,你们即将奔赴更为广阔的天地。希望你们坚定“仰望星空”的医学梦想,胸怀“报效祖国”的赤诚追求,在新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勇往直前、奋楫争先,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征程上成就精彩人生!

  祝福同学们鹏程万里、大展宏图!
 关于天津医科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