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大学之大 矢志医学之路——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季勇在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http://www.huaue.com  2023年9月26日  来源:哈尔滨医科大学

亲爱的同学们,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学校今天隆重举行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共同见证1675名本科生和2903名研究生成为新哈医人。2023级新生的到来,为百年杏林增添了青春的活力,为美丽校园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在此,我代表学校向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一路关心、陪伴大家成长的父母、师长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来校报到的时候,张学书记和我满怀期待地想见到每一位同学,在迎新现场、寝室、食堂、快递驿站,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意气风发、昂扬自信的青春气息,我们内心充满喜悦之情。据我了解,你们当中,年龄最小的15岁,还有6位同学今天将第一次在哈医大度过自己的生日,这特别的缘分,让我们欣喜;你们来自594所高中,距离最远的是新疆克拉玛依地区,这份跨越4221公里的双向奔赴,让我们感动;你们当中,既有用双脚丈量龙江大地、兴边富民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也有脱下军装、退役复学的同学,这份担当和奉献,让我们自豪。我们为哈医大能够招收到你们这样优秀的同学而骄傲和自豪。把你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哈医大的责任,同学们也一定会在哈医大成长成才。这是一所充满荣光、写满奋进,值得你全心投入、全情拥抱的大学。

  拥抱大学之大,希望你们读懂哈医大悠久的历史。作为校龄刚满8个月的新任校长,我是和你们“代沟”最小的学长。到哈医大工作的8个月里,我多次参观校史馆,看望老教授们,每一次都有收获,每一次都深受教育。哈医大是由我国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于1926年创办的滨江医学专门学校和1931年在江西瑞金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两股血脉融汇而成,在时代的大潮中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学校诞生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国家和民族奋进之中,发展于国家和民族振兴之时。读懂哈医大97年的奋斗史,是同学们建立价值认同、文化认同、专业认同、身份认同的第一堂必修课。

  拥抱大学之大,希望你们用好哈医大丰富的资源。学校在97年的发展建设中,传承了红色基因、科学基因、开放基因,通过一代代哈医人接续奋斗,现已成为部委省共建大学、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牵头单位。校园里黄墙绿瓦、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这里有以杨宝峰院士、张学院士为代表的大先生们,有以刚才发言的李永生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青年学者,有37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有充满书香和咖啡香的图书馆,有设施齐全的体育场和体育馆,有新建校区正在建设的14.08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大楼,还有3年后我们将共同迎接的百年校庆......这些都可以成为同学们爱上哈医大的理由。

  拥抱大学之大,希望你们传承哈医大深厚的文化。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光荣传统,“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崇生尚医、传承探行”的大学精神,“坚持为学生学者办学立校,坚定以学术学风兴学强校”的办学理念,“医者有仁心、师者有操守、学者有风骨”的校园文化,“专科有特色、专家有特长、科室有文化、教授有文采、主任有情怀、医护有情操”的医院文化,这些都是哈医大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理解好、传承好、践行好。建校97年来,哈医大走出了以巴德年、朱晓东、王琳芳、韩雅玲等院士为代表的一批大家,我坚信在你们当中也能涌现出更多优秀人才,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哈医大的未来将由你们来书写。

  从今天开始,同学们将在哈医大开启人生新的征程,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你们是三十岁左右;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你们是四十五岁左右。你们将全程参与、见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夙愿的中国梦,将会在你们手中实现,这是令人无限向往、无限憧憬的美好未来。如何充实而有意义地度过大学生活,我想和大家交流三点想法。

  矢志医学之路,坚定理想信念。选择了医学,就要坚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信念,把国家需要作为第一需要,把“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作为永恒的追求,自觉将哈医人的家国情怀融进血液、化作行动。1934年10月学校跟随红军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翻越雪山、走出草地、开展救治、参与战斗,历尽千辛万苦于1936年顺利到达陕北。今年1月18日,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同我校附属第一医院视频连线,带来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那也是我来哈医大履职的第一天,哈医大人在疫情防控中彰显出的家国情怀让我深受感动。在一次次“最美逆行”中,我看到的是以身许国的信念、精湛高超的医术、体贴如亲的照护、忘我无私的奉献,哈医大的医护人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特别是年轻的哈医人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理想信念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希望同学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医学报国之志、爱国爱民之情,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服务奉献,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矢志医学之路,练就过硬本领。万丈高楼平地起,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医学关乎人的生命健康,医学之路漫长而艰辛,课程多、学制长,学好医学不容易。要打牢扎实的理论基础,弄清楚各类医学问题“是什么”;要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弄明白各类医学问题的产生是“为什么”;要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积极探索面对医学问题应该“怎么办”。113年前,东北鼠疫暴发,伍连德博士临危受命,亲手实施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疫区现场人体解剖,确定疫情为“肺鼠疫”;第一次集中火化疫毙者尸体;设计出了中国的第一枚口罩;193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提名。我校于维汉院士,长期从事克山病研究,带领科研团队走遍了16个省、170个病区,走访了60多万群众,先后主持进行了500多例死亡患者解剖,完成了5000多次动物实验,并对1.6万人进行了22年的综合调查研究,用半个世纪的执着坚守,提出了克山病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为我国克山病救治和控制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国家高度重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创新,医学科技已经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中最活跃的领域,也是维护人类健康的重器和利器。希望同学们传承好这种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立足医学科技自立自强,学好每一门课程、做好每一项实验、写好每一篇论文、研究好每一种疾病、服务好每一名患者,开展有组织科研,勇于创新,坚守科研诚信,要有把冷板凳坐热的劲头,努力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和健康中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矢志医学之路,坚持团结协作。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学科交叉融合呈现加速发展趋势,持续推动了医学的进步与发展,这就决定了医学需要多部门团结协作。1992年,我校夏求明教授带领心外科、胸外科、心内科、麻醉科、手术室等多学科协作,先后组织一百多名医务人员成功地为一例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实施了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患者术后存活18年。1994年进行了第二例心脏移植手术,患者现已健康存活29年半,保持着亚洲生存质量最佳、存活时间最长的纪录。心脏移植手术不单是一门技术的创新,由心脏移植研究带动了免疫耐受、心肌保护、体外循环、肺动脉高压、麻醉学、心血管影像学、重症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协同发展与进步。医学是科学,更是人学,除了学科的协同,我们还需要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医学是技术与人文的有机统一,医学人文就是要做到心中有爱,不仅能够直面疾病,而且能够真正走进患者内心,产生共情,设身处地,理解患者。

  当前医学发展理念已经从疾病诊疗提升拓展为预防、诊疗和康养,正在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希望同学们要常怀悲悯之心、敬畏之心,学会集智攻关、团结协作,将个人努力融入到集体中来,共同成就更大的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九月初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年轻一代成为奋力拼搏、振兴中华的一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充满希望。青年学子要树牢科技报国志,刻苦学习钻研,勇攀科学高峰,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绽放青春光彩。”同学们,站在新的人生起点上,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希望你们拥抱大学之大,矢志医学之路,心怀“国之大者”,建功立业新征程,为学校“双一流”和百年医学强校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再次欢迎你们,新哈医人!

  谢谢!
 关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