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在2023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在创新实践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http://www.huaue.com  2023年6月26日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亲爱的2023届研究生同学们,尊敬的老师、校友、来宾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日夏至,万物生长,所有美好如约而至。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23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一起见证大家毕业的重要时刻。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你们送上最诚挚的祝贺!向为你们辛勤付出的师长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在华科大求学的日子里,我们留下了与共和国同行、与新时代共进的记忆。

  过去的这些年,我们一起庆祝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许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我们见证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我们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篇章。在这里,我们遇见了更好的祖国。

  过去的这些年,学校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学科建设成果显著,未来技术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国家创新创业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等相继成立,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等国家级平台先后落户,国家治理研究院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决策咨询,以“四颗明珠”为代表的27个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熠熠生辉;学校校园环境之美愈加彰显,喻家山道鸟语花香,湖溪河碧波荡漾,格桑花朵朵盛开,近十个学科楼群拔地而起;学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华科风格的高水平大学,总结建校70年的宝贵经验,描绘了“顶天立地、追求卓越”的美好蓝图。在这里,我们遇见了更好的华科。

  过去的这些年,我们一起在喻家山下、碧珠廊旁度过了难忘的时光。春赏东九楼玉兰花海,夏看醉晚亭绿荷舒卷,秋观梧桐语桐叶金黄,冬览青年园傲梅屹立。你们在华科大每一个挥汗如雨的日子,闪闪发光的不只是流淌的汗珠,还有成长蜕变的光芒。在“校长面对面”等多次与学生代表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你们当中,有人铆足钻研干劲,攻克关键技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有人坚守救死扶伤誓言,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医者仁心,生命至上;有人选择投身基层,走进乡土中国深处,向下扎根,向阳生长……在你们身上,我看到了未来的学术大师、杏林圣手、兴业之才、强军之将和治国栋梁,我和老师们为你们感到骄傲!在这里,我们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同学们,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年代逐梦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之路,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更好地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你们作为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依靠创新走到今天,也将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开拓创新。奔赴新的征程,希望你们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磨砺坚韧意志,在创新实践中不断成就更好的自己!

  undefined

  在此,我想谈几点希望,与大家共勉。

  第一,在创新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建校70多年来,华科大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涌现出一批以两院院士、国家最高奖获得者、人民英雄、时代楷模、全国最美教师等为代表的先进典型,培养输送了70余万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世纪80年代,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熊有伦院士放弃国外优渥条件毅然回国,怀着“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的信念,从零开始全身心投入机器人领域科学研究,推动中国制造由自动化、数字化走向智能化,主持编著的教材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创新源头,生动诠释了新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家国情怀。这种熔铸进学校红色基因里的家国情怀,在一代代华科大人身上接续传承。你们当中的研究生红色理论学讲团成员,结合自身学科专业优势,高质量打磨“人民医学家裘法祖”“同济内迁武汉的精神底色”“从中国光谷看科技自立自强”等80余门微课程,平均每月深入学生党支部等集体宣讲120余场,以青年之声凝聚起“听党话、跟党走”的强大合力,在学与讲的创新实践中擦亮“党旗红”与“科技蓝”的青春底色。

  同学们,你们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无论去往何方,希望你们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带着感情、饱含热情、充满激情,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创新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第二,在创新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攻坚克难成就一番事业,不仅需要宽肩膀,也需要铁肩膀。在芯片领域,我校1958届毕业生黄令仪校友让歼20、北斗卫星有了国产“心脏”,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被誉为“中国龙芯之母”。20世纪60年代,专攻“两弹一星”中的瓶颈时,没有检测设备,团队成员就靠舌头去尝试验化学药品;打造中国芯时,缺乏经费,黄令仪就掏空家底参与研发。尽管面临重重阻碍,黄令仪还是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二极管、三极管、微型计算机、大型集成电路等重大成果,用过硬本领铸就“龙芯”。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中,以黄令仪校友为代表的芯片人以扎实的学术功底一路披荆斩棘,让中国人摆脱了无“芯”可用的局面。“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创新创造离不开高强本领的坚实保障。在2023年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领域挑战赛中,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7名研究生斩获两项全球冠军。近些年来,华科大研究生群体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深度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同时积极参加“互联网+”、挑战杯、中国研究生系列创新实践赛事等,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在创新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青春力量。

  同学们,希望你们抓住青春年华,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读书学习、攻坚克难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追求,下一番苦功夫,练好“内功”,用拼搏奋斗书写责任担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做事业闯将!

  第三,在创新实践中磨砺坚韧意志。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建校70多年来,华科大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勇攀科技高峰。在阴冷潮湿的喻家山洞,引力中心团队瞄准基础物理科学前沿,三十年如一日“测地观天”,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啃下“硬骨头”,测出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把“天琴”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首次完整地展示在世界面前。这种敢创新、肯吃苦的精神镌刻在华科大人的心灵深处。化学与化工学院博士生孙宁宁怀揣着对科研的执着和热爱,在工作4年后,作为一名2岁孩子的母亲,她勇敢地选择了继续深造。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尽管实验结果常常不尽人意,但她坚守创新实践初心,不怕吃苦、不怕试错,希望屡屡破灭,却屡败屡战,历时三年,最终成功构建了具有全新催化机制的人工光酶,在极具挑战的激发态反应手性调控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医药、材料等领域重要化学品的绿色生物制造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技术。回想起艰辛的科研时光,她说:“走好科研道路,取得科研突破,毅力和恒心是最重要的个人素质。”

  undefined

  记者 陶然 班倩 通讯员 王步升 摄

  同学们,自古英雄多磨难,每一场逆袭和突围都不容易。你们渡过了学习、科研上的种种难关,将来在工作和生活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希望你们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不断战胜困难中学习、求变、创新,跋山涉水不改一往无前,山高路远但见风光无限!

  同学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我们身处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的时代,可谓生逢其时、责任重大。希望你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将个人梦想融入伟大实践,以革故鼎新激扬创新精神,在创新实践中不懈奋斗前行、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境界跃升,努力成就更好的自己!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亲爱的同学们,华科大是你们成长的引领者、启航的守护者、逐梦的见证者。离别是新的开始,未来终会再见!无论何时,无论你们身居何方,母校永远是你们温暖的港湾!同学们,记得常回家看看!

  谢谢大家!

 
 关于华中科技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