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刘鸣详析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建设
http://www.huaue.com  2017年5月10日  来源:南方日报

  师范生占比超四成助建南方教育高地

  1/3华南师范大学与企业共建的互联网智能养殖综合平台渔联网,只需轻点鼠标即可为水产品体检和“远程医疗”。
  
  广东创新大学支撑
  
  华南师范大学探索“互联网+思政教育”新模式,“思政第一课”刷爆学生的微信朋友圈。去年12月,校长刘鸣作为全国5位高校代表之一,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推介了“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的典型经验,引发广泛关注。
  
  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创新,是华师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缩影。高水平大学建设启动以来,华师捷报频传:学校新增3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5人;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作为首席专家单位获首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近日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老华师人”刘鸣从容自信,一串串数据如数家珍,展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丰硕成果。他坚定地说,华师要打造南方教师教育高地和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为广东建设南方教育高地贡献力量,并努力提升综合办学实力,服务广东创新驱动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陈芳庭吴少敏通讯员刘凌吴超林李宇红朱德威王赵雄

  “期中答卷”亮点多▶▷新增3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
  
  南方日报:今年是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第三年。作为唯一入选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师范大学,华师取得怎样的成绩?
  
  刘鸣:省委、省政府在我国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时期及时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意义重大。华师抓住这一机遇,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实现许多新的历史性突破,以扎实的工作交出这张“期中答卷”。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产生新“增长点”:学校新增3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现在学校具有或接近一流水平的学科有10多个,位居全国师范类大学前列;连续获批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家“111计划”引智基地,实现了国家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获批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15项,其中作为首席专家单位获首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单项经费达3500万元,经费数居全国重点师范大学首位,创历史新高。
  
  南方日报:高水平大学建设,也要有高水平人才。
  
  刘鸣:是的。我们着力引育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两年来学校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5人,增量远超“十二五”期间,尤其是2016年学校培养4名长江学者(含3名特聘教授、1名青年长江学者),入选人数位居全国师范大学第二,还培养珠江学者11名,实现历史性突破。
  
  南方日报:华师两年多来取得的成效,是否与学校在多个领域进行的大刀阔斧改革有关?
  
  刘鸣:在广东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华师也具有坚持改革的光荣传统。比如,把学术委员会真正作为学校的最高学术权力机构,切实履行评定、决策、审议和咨询等学术权力。抓住作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单位的契机先行先试,两年来围绕岗位管理、合同用人、公平竞争、绩效评价、分配激励、社会保障和考核七个方面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真正打破“大锅饭”。
  
  师范教育排头兵▶▷
  
  教师培训规模最大体系最全
  
  南方日报:作为华南地区师范教育的排头兵,华师如何服务地方教育发展?
  
  刘鸣:华南师范大学首先姓“师范”。教育水平的今天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明天,广东作为全国受教育人口规模最大的省份,在实现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和推动教育改革探索等方面,承担了重要的历史任务。在广东建设南方教育高地的背景下,华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的教育先要做大做强。
  
  例如,我们在全国9所“211”师范院校中,师范生的比例最高,达43.7%,培养规模位列第一;教师培训规模最大、体系最全;在粤港澳教师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建立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以优质教育引领带动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通过实施“教育帮扶千百十工程”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建立网络教师工作坊1600多个,10万余名教师受益,促进了广东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南方日报:在教育培养方式的创新探索上,华师“互联网+思政教育”尤为令人印象深刻。
  
  刘鸣:这也是全校师生倍受鼓舞的一件事。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积极探索“互联网+思政教育”的实践,受到中央的高度认可,作为5所高校之一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中央媒体多次深度报道学校的做法与经验。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就是因为大学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作为师范大学更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这是国家和社会对我们创新培养模式、做好育人本分的鼓励和肯定。
  
  现在青年人都喜欢使用手机接收信息。我们也在不断思考,怎么使思政教育工作贴近青年人的生活学习,探索更好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模式。接下来,我们计划推出思政课系列微课程,进一步推动思政教育改革。
  
  南方日报:大学教育也要顺应时代发展。
  
  刘鸣:是的,现在的教学主客体关系发生变化,学校应当主动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遵循育人规律。必须改变观念,注重师生研讨和交流互动,更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一直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正进行全面学分制的探索,在前年已放开了对二次转专业的限制。去年,有550多名学生申请转专业。通过深化改革,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学到想要的知识。
  
  谋划新一轮发展▶▷
  
  推进“363计划”实现“华师目标”
  
  南方日报:作为一所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华师如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刘鸣:学校紧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两年多来,华师与各级地方政府和知名企业合作共建30多个联合实验室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与华为、TCL、大北农集团等高新技术企业共同承担技术攻关项目,深度开展技术研发合作,在新型印刷显示材料、特种光纤技术、新能源汽车电池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授权发明专利和培育新品种共400余项,通过成果转让或产品孵化,产生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还通过关键技术转化成功孵化3家高新技术企业。与肇庆市深度合作,共同建立国际光电产业研究院,得到肇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投入经费6000万元,将打造成为集科技研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于一体的国内一流公共平台。
  
  南方日报:人文社会科学是华师的传统优势。
  
  刘鸣:基于这一传统优势,我们打造了一批高端智库,服务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比如我校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学者关于珠三角基层治理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系列调研报告获有关部门采纳,作为领导决策参考和政策依据。
  
  同时,我们根植广东,不断深入挖掘整理传播岭南文化历史;坚持面向东南亚等“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合作,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合作办学、建立海外实习基地、支持当地华文教育事业发展,卓有成效。
  
  南方日报:学校提出“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综合性师范大学”的远期目标。经过广东高水平大学首期建设后,学校将如何谋划新一轮发展?
  
  刘鸣:华师正在扎实推进“363改革计划”:
  
  “3”指“三个面向”:面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打造国内一流教师教育学科集群;面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特色理工学科集群;面向区域社会转型发展,打造优势人文社科学科集群;
  
  “6”是六个重点领域,在学科交叉融合、教师队伍活力、学生自主发展、科研协同创新、校院两级治理、资源优化配置六大重点领域推进改革;
  
  “3”是把校内改革与社会协同关联起来。重点布局建设若干国家重点平台、国际合作平台和高水平的教育创新平台,抓好这三大类创新平台建设,为学校内涵提升和服务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南方日报:这项改革很有华师特色,如何实现上述“华师目标”?
  
  刘鸣:一所学校就像一个人,有自己的特点、特色和发展方向。华师要打造南方教师教育高地,围绕广东教育重大命题,推进教育理论创新与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为广东建设南方教育高地贡献力量。华师要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继续增强人文社会科学传统优势,合理布局和有针对性地建设发展具有华师特色的文理工医学科,服务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响应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
  
  ■创新工场
  
  渔联网
  
  为水产品网上“远程医疗”
  
  路边有花鸟,池塘有鱼跃。走进华师正在修缮完备的水产研究中心,仿佛走进了这所学校的“后花园”。更神奇的是,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看到远在梅州、河源甚至福建漳州、泉州基地的鱼苗生长情况和水质情况,直接为水产品进行体检和“远程医疗”。
  
  这里是华师生命科学学院与大北农水产科技集团合作共建的华南师范大学—大北农神爽水产“互联网+”渔业研究中心,由营养饲料研究室、养殖生态研究室等9个水产养殖功能实验室组成,主要开展现代水产育种、养殖技术、管理和产业的综合研究和应用开发。
  
  在华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冯启理看来,目前建设的“渔联网”,实现了互联网与水产生产、管理、金融的融合发展。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要把监测器放到野生动物保护区、放到珠江流域、放到东部沿海,甚至放到南中国海,对动植物生长、水体质量进行观察和监测,这些大数据将可以解决许多重大科学问题。”
  
  冯启理说,该中心还将为南中国海海洋生态与环境资源、华南动植物资源和生态保护的数据采集、监控和管理提供智能化、远程化、自动化、实时性的科学大数据的强有力支撑。
  
  手机教师网
  
  让山区孩子也享受好教育
  
  跟读、拼写、答题,在清远英德市英红镇云岭小学,孩子们通过视频,与6公里外的英红镇中心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互动。透过实时传输的图像,老师可以同时给3到4个教学点的学生上课。
  
  对于偏远山区的孩子来说,优秀教育资源的缺乏成为一大难题。华师网络教育学院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和移动学习技术,实现精准帮扶。“互联网+教育”让优质教育资源的传播打破限制,教育成本大幅下降,让人人享有公平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机会,增强大学人文关怀和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
  
  “手机教师网”是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自主研发的手机直播技术,2016年6月1日在微软国际峰会上全球发布。
  
  依托手机教师网,名校可以与广东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实施城乡协同教学。乡镇中心校与体系内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开展双师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下沉。同时,手机教师网开展校本研修与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现场直播,城乡教师用手机实时评课、议课。
  
  目前,手机教师网共有6个省800多所小学参与,直播专题活动100多个,课堂教学上千门,面向乡村教师培训专题1000多个,2016年收看直播、点播超过526万人次。除了“输血”,网络教育学院还积极为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造血”。2002到2016年累计利用网络教育培养广东省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约10万余人,有效推动了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和学历提升工作,并明显提高了我省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电子纸之父
  
  国家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
  
  周国富被称为“电子纸之父”。他的发明被认为同时改变了传统出版行业和液晶显示行业的生态。他是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因为一份家国情怀,将自己的核心技术、专利带回国,与团队一起,在国内创造更多的专利发明。
  
  现在,周国富是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院长,再次创造新的记录:由他作为负责人申报的“光信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获批2016年度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成为华师首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电子纸显示关键材料与器件”,获拨经费3500万元。这是华师首次作为首席单位牵头并承担的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
  
  突破和创新在周国富这里不是新鲜事。在他看来,创新的过程很重要,创新的成果要大家分享,创新的成功需要科研、生产和市场并重,而在这个过程中,管理思路也要不断地创新。
  
  在参与国家、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学科群采用国际化运行机制,以光电显示、光电调控、光电转换、光电传感等战略性共性核心技术为引领,建立了光电领域“前沿研究—技术研发—应用推广”一站式国际创新链。学科群团队已在Nature子刊等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系列论文,取得系列专利技术成果。
  
  招生看点
  
  华南师范大学2017年本科计划招生6100人,比去年略有增加,近90%的计划安排在广东省招生。普通本科专业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师范类专业在广东省提前第一批招生,非师范类专业在广东省第一批招生,其他省份的录取批次按相关省份的规定安排,具体可参照生源省招办公布的专业目录。
  
  2017年起,实行按专业招生,改变往年按大类、实验班及创新班招生模式,探索更灵活的学分制,学生可按规定选择专业修读,新生入学后第二学期,可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零门槛”申请转专业,经考核同意后在第三学期转入新专业学习,自主选择毕业时间。
  
  学校建立完整的“奖、助、勤、贷、补”奖助学金体系,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推行优秀考生奖,最高奖励3万元。
  
  学校与国(境)外80所院校有交换生学习计划,包括课程学习以及多样化的实习实践,为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提供丰富的第二校园学习经历。
 关于华南师范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