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
|
2003年9月29日
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
|
|
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吉林特产学院。吉林特产学院创建于1958年,文革时期改为吉林省“五·七" 干校,后期改为吉林省干部学校。1984年农业部与吉林省政府在吉林特产学院原址上联合创建了吉林农垦特产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学校隶属于吉林省教育厅,是全国唯一的一所培养特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公办全日制高等专科学校。目前,学校正积极筹备恢复吉林特产学院。
学校地处吉林市左家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长春北线公路距吉林40公里处,交通十分便利。校园青山环绕,花木相映,环境优雅,规划别致,是理想的学习场所。
建校18年来,学校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支持,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为学校题写了校名,省部委的领导也多次亲临我校视察和指导工作,并对学校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全校教职工辛勤努力和艰苦创业,学校有了较大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学校现占地4245亩,有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为13038.3万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62万元。学校现有各类基础和专业实验室44个,多媒体语言实验室(48座)2个,普通语音室1个,多媒体教室6个,电教室2个,计算机室7个,中心实验室1个,多功能报告厅1个,体育馆1个,拥有500台计算机和校内外语教学电台、校园网等现代化教育设备及技术。校内建有鹿场、驼鸟场、种狍基地、毛皮动物场、珍禽饲养场、动物实习医院、药植圃、北药基地、果树园、花卉基地、现代化温室、食用菌厂、食品实验加工厂等14个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特产旅游观光生态园,1个吉林特产高科技工业园区和1个东北地区最大的野生动植物标本馆;既满足了校内教学需要,又对外开放,增加了人们对特产业的认识,现已成为吉林市中小学教育实习基地。学校与中国科学院特产研究所比邻,可以充分利用特产研究所的科研生产条件进行实习;另外,在吉林、黑龙江、辽宁、山东、河北等省建立了4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为5000多平方米,藏书23.98万册,并与特产研究所图书室建立了资源共享协议,有图书近5万册,还与吉林市图书馆建立了电子阅览、网络共享,基本实现了信息查询自动化。学生宿舍实行公寓化管理,寝室内设直拨电话,并多次荣获全省高校宿舍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实行校系两级管理,现有植物科学、动物科学、食品科学、生物工程、工商管理、信息工程、外语和旅游等八个系和基础科学、社会科学两个教研部,设有涵盖理、工、农、医、经、管、文七大学科的27个专业,其中经济动物、动物制药工程、种养生物工程、药用植物、中药学、园林、经济植物、花卉与蔬菜、食品工程、农畜特产品加工、绿色食品工程与检测、生物技术、药材营销等特色农业方面的专业达17个,其中经济动物专业为国家级精品专业,药用植物专业为省级试点专业,是融种、养、加、管、销为一体的综合性特色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目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33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10人,正副教授占教师总数47.2%,讲师85人;其中博士生9人,硕士研究生(包括在读研究生)120人,占教师总数52.3%;双师型教师137人,占教师总数60%。45周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170人,占教师总数73%。多数教师都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多媒体组织教学。现在以研究生和青年拔尖人才为主体的教学科研队伍基本形成。此外,另聘请校外兼职教授28人。
18年来,本着为农业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民致富服务的办学宗旨,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为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培养了技术应用性人才万余名,对促进地方经济和特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大潮中,中国的传统农业面临着严俊的挑战,而特色农业产业(简称特产业)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潜力巨大,自国家推行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以来,学校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在逐步提高办学质量的前提下,不断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力度,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逐年提高,近三年来应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0%以上(其中2001年达95.3%,有的专业一次性就业率达100%),毕业生供需比达到1:1.5以上。目前学校已与江苏永钢集团公司、山东大正集团公司、辽宁华曦集团公司、吉林德大公司、吉林正大公司、黑龙江清河饲料公司、通化东宝集团公司、长春皓月集团公司等50余家企业签订了用人协议,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有效保障。
近年来,我校作为东北农业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分院,与之联合开展了远程教育。 此外还分别与印度NIIT软件公司(培训计算机软件工程师)、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税务学院联合举办了各种自考班、函授站、计算机等级辅导站等,承担了在校学生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拓宽了学生的专业领域,为在校学生继续深造创造了方便条件,同时使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本科教学计划、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及学生实验实习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为适应本科办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几年来学校教研、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已有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由周建华校长主持的《经济动物产学研合作研究与实践》被确立了国家级课题,由马丽娟副校长主持的《长白山野狍驯养及配套技术的研究》被确立为省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有多项成果通过省部级组织的专家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完成教材和著作160多部,国家级论文260多篇,省级论文1000余篇。学校编辑出版的《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是公开出版的综合性科技期刊。
在科教兴农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上,先后与吉林省九台、白山、蛟河等七个县市建立了合作关系,并积极开展联合办学和项目推广工作,探索了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新路子,形成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互利互惠、互为依托、共同发展、携手前进的密切关系。累计培训各级各类农村干部和特产技术人员3万余名,推广实用技术150多项,扶持78个种养大户,成为地方政府科技兴农最佳依托单位。我校在大安市大岗镇开展的科技养兔项目,被国家科委评为科技扶贫服务奖。2000年,我校加大了对长白县生态效益型农业的支持和帮助,通过调研和论证,建成了校内经济、药用植物种源圃(内有600余种各类经济、药用作物),并启动了长白县食用菌种源基地项目,为科技扶贫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我校已被吉林省教育厅批准确立为“吉林省农业特产技术培训中心”。
为了加快学校发展步伐,更好地迎接21世纪的挑战,多年来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本着为我国“三北”(东北、西北、华北)特色经济和效益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宗旨,形成了“崇德尚学,育人达材”的校风和“艰苦创业,锐意进取,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办学精神。目前学校正在不断深化改革,逐步扩大办学规模,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学生管理,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积极筹备申办本科(恢复原吉林特产学院),以提高办学层次,争取为二十一世纪我国农特产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
|
|
相关文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