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新闻阅读榜



西南师范大学
2003年9月1日 西南师范大学


    西南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师范大学,位于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学校占地面积4500亩,建筑面积7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各类藏书140余万册,拥有60余万册中外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及声像资料等。学校是闻名遐迩的花园式学府、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单位,教育部表彰的文明校园。 

    学校的前身为1906年的川东师范学堂,其后发展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50年10月经中央政府批准,将1944年成立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和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合并建立西南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学校是国家在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多的文、理、工、管、艺、体相结合的重点师范大学,是面向全国培养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是重庆片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教育部“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  学  位培养学校,教育部确定的数字化教学试点以及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学校。现有53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历史学、管理学等9大门类,形成了融全日制教育、成人教育、网络教育为一体的多层次办学格局。现有教职工2700多人,其中教师120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副教授600余人;在学学生50000余人。 

    目前,学校有59个学科和专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3个省级重点学科和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建有普通心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类型与对策研究”、“西南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试验研究”招收项目博士后。学校有“国家扫盲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育部“西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和教育部“西南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等,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等六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有文字出版社、音像出版社;设有文科学报、理科学报等编辑部,《物理研究》、《数学通讯》等10余种刊物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学校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摆在重要位置,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实行学分制、选课制、导师制、主辅修制等。学校建有人文素质教育试验点、文学创新试验点、科技创新教育实验点、艺术素质教育实验点、身心素质教育实验点等,常年开设各种人文讲座、学术报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办学近百年来,已为国家输送各级各类人才10万余名;“九五”期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9%以上。 

    学校重视科学研究,突出科研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九五”以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973”高技术项目、《行动计划》项目等70余项,省部级项目50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230余项。学校重视面向经济建设、服务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在新材料、机械传动、水产、农业新品种、农产品加工等方面承担了国家、省市重点推广项目、星火计划项目、产学研工程项目20余项,取得了100多项实用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并有一批成果获得国际、国内发明展览会、技术成果展览会金奖和特别金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20世纪50年代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迄今已与美国、俄罗斯等22个国家或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 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重视民族教育,为西部地区培养优秀少数民族人才是学校办学的一大特色。全日制学生中在校少数民族学生常年近1000人,包括藏、彝、苗、回、白、蒙、土家、维吾尔等30多个民族,被誉为“没有挂牌的民族学院”,是教育部确定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培养基地。 

    近年来,学校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1999年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办授予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95年、1999年两次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自1987以来,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连续15次授予我校“全国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2000年以来,我校先后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重庆市授予“全国青年学习邓小平理论先进单位”、“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全国五四红旗团委”、“重庆市先进党组织”、“重庆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等多种荣誉称号。 

    跨入新世纪,学校把发展作为富民兴校的第一任务,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按照“依法治校、勤俭建校、质量兴校、学术强校”的办学思想,弘扬“团结、树人、唯实、求精”的建校精神,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努力实现学校2020发展战略规划目标,为把学校建成有特色、高水平的综合性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