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语言暴力学会共情沟通
http://www.huaue.com  2021年11月17日  来源:北京考试报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心理教师闵敏

  案例:期中考后,老师通知父母开家长会。小菲有些担心,因为她的期中考试成绩有些不理想。回到家,小菲递上家长会通知,爸爸扫了一眼,说:“又是开会,你看看邻居家的孩子,从小到大每次都是第一名,家长多有面子,再看看你,我们都觉得脸上无光。你能不能争口气!”小菲叹了口气,难过、委屈、伤心的情绪涌上来,却什么也没说。她想:我真的也在努力,但是前面知识积累得少,现在老师讲的我听不懂,跟不上学习节奏,我也很难受。哎,算了,说了父母也不懂,而且还会说我笨,还是自己承担好了。

  分析: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当父母看到孩子不符合自己的预期时,责备、挑剔、埋怨等语言就会出现。也许父母认为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说孩子两句,无非希望孩子能吸取教训,好好学习。但事实是这种“暴力”语言会让孩子感到不舒服,甚至不能接受,最终很难达到效果。

  建议:学习生涯中,考试没考好,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遇到考试不理想时,如果父母用命令、指责、挖苦的方式来面对,孩子为了保护自己就会选择逐渐关闭心灵的大门。于是父母想让孩子说,孩子却怎么也不说,双方无法有效沟通。如何让父母与孩子情意相通,建议尝试从尊重孩子、尊重事实、尊重情绪三方面做调整,达到共情式沟通。

  尊重孩子,构建平等对话氛围

  沟通是双方共同营造氛围、制造话题,它的前提是平等。一味的命令、约束、灌输只能让孩子叛逆和不理解,最后成了父母的“独角戏”。建议父母在平等的基础上,把孩子当作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心平气和地聊天。当孩子诉说想法和观点时,父母不要着急打断,让孩子把话说完,不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给他们留出说话的空间,更多地鼓励孩子,引导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尊重事实,留出未来发展空间

  很多时候父母都是刀子嘴豆腐心,情绪一上来,就先对孩子评判一通。但实际上,这些言语多数不符合客观事实,而是主观评判。比如,孩子考了90分,跟一直考100分的孩子比,是考差了;跟考试不及格的孩子比,是考好了;跟考90分的孩子比,是势均力敌,所以“考好”、“考差”是一种主观评判。尝试客观地描述事实,就事论事,比如“这次你考了90分,比23位同学分数高,比9位同学分数低。我们一起想想怎么超越他们,达到进入前5的目标。”不评判,给予孩子未来努力的空间和希望。

  尊重情绪,扩展情感流动管道

  同一事件会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情绪感受。比如,父母看到孩子成绩不好会担心、焦虑、不甘心,因为父母觉得孩子成绩不好就不能上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没有好工作、好人生。这时孩子心里也不好受,在班级中学习的是他,他也希望有美好的未来。沟通是双方情绪的流动,如果一方只顾着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忽略了对方,就会形成彼此不被理解的情况。建议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先体会孩子当时的感受,再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比如:“相信你这次考试成绩没有达到预期,你也很伤心,因为你也一直在努力。中间肯定有一些原因,你愿意说说吗?”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和包容,是和自己站在一起的,就愿意和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期望,这样才有助于大家一起面对困难,找到解决方法。
 关于心理保健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