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史学百年国际学术论坛开幕,中外学者共议“人类之网”
http://www.huaue.com  2025年9月14日  来源:复旦大学

  9月12日上午,复旦大学历史学科创建1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正式开幕。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文史研究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联合主办,以“人类之网: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为主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教授仇鹿鸣主持开幕式。

  金力代表学校向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向百年来为复旦史学发展呕心沥血、耕耘不辍的历代学人致以崇高敬意。金力指出,本次论坛既是历史学科百年学术成就的辉煌展示,更是迈向未来的新起点,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促进学科的交叉和学术的合作,让复旦成为全球知识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让学术的薪火在一代代学人手中传递、燃烧。

  1925年秋,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在民族危难、文明忧患中应运而生。自创立之初,便肩负起探求真理、传承文明、鉴往知来的使命。从早期周谷城、谭其骧等先生的开创性贡献,到如今一批批学者在全球视野下的深入探索,复旦史学始终与中国的发展共命运,与世界潮流相激荡。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人类之网: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以知识、理论、方法创新为指引,重新审视“中国”与“世界”在历史长河中的互动,意在打破中国史与世界史之藩篱,聚焦跨地域的联结,直面新技术对史学研究的挑战。当天上午,第一场主题报告“历史的空间”拉开帷幕,哈佛大学包弼德(Peter K. Bol)教授、中山大学陈春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周尚意教授分别作主题演讲。

  包弼德教授以《中国历史中的地理模式》为题作主题分享。他首先对与复旦大学共建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给予了高度肯定,随后,分别对“自然地理与行政地理的对比”“郡县制度与封建制度的对比”“中国(中央之国)与夷狄(部落民族)的对比”“中国内部:南北对比”“精英阶层的自我观念:国家精英与地方精英的对比”这五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释,并在最后通过地理志体例的变化揭示了古代地理书写从行政地理(Administrative Geographies)到文化地理(Cultural Geographies)这一深刻的范式转变。

  陈春声教授以施坚雅与客家研究的关系入手,着重论述施坚雅区域体系理论的核心观点。他以劳伦斯·克利斯曼的“文化崎岖”理论指出,商品流动不一定遵循施坚雅层级市场体系,且市场存在以族群联结的可能性。他认为,客家人在地理分布上并不符合施坚雅宏观区域的划分标准,并表示从史实中并不能得出客家人聚留山地与迁移的规律。在对区域体系理论与梁肇庭客家叙事的假说进行反思后,陈老师强调,“区域”的界定应与人的活动与认知相联系,而区域的界邻地区自成一个区域。此外,现代学术和网络技术对人群区域认同也存在重要影响。

  周尚意教授以《在地理场景中理解历史》为题作主题报告。她首先指出本项研究意在论证地理场景对理解历史的重要价值,并对“地理场景”的意涵进行具体介绍,强调它是事件嵌入的多要素集合,是主体意义的有机载体。随后,她以侯仁之、卡尔·索尔、段义孚三位学者的研究案例,展现他们如何从自然地理条件、文化景观和地方感的角度,完善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对接方法,即探讨如何在地理场景中理解历史,并分别对揭阳、北京、珠海的三个具体案例做分析,总结并展望了用景观现象学方法开展地理场景分析的可能性。

  当天下午,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四川大学霍巍教授围绕“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作主题报告,复旦大学姚大力教授、东京大学佐川英治(Eiji Sagawa)教授则聚焦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进行分享。

  荣新江教授通过文献、考古与图像资料,系统阐述了从汉代至明清近两千年间,丝绸之路在物质与文化层面对古代中国的深远影响。他指出,张骞通西域打破了中国早期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中外交流从商品贸易扩展至政治、宗教与文化等多领域。荣教授重点分析了佛教传入对中国精神世界的影响、粟特人对古代中国物质与宗教方面的贡献、安史之乱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阻碍,以及南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的持续影响。他以河西走廊和海上贸易为例,说明无论朝代更迭或政治变动,陆海丝绸之路始终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韧性,中外交流自开通以来虽偶有中断却从未彻底断绝。荣新江强调,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国贡献重大,诸多影响仍有待深入发掘和研究。

  霍巍教授从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出发,勾勒出汉唐时期高原丝绸之路的历史面貌。通过丝绸、茶叶、金银器与铜镜等考古实物,分析了其材质、工艺与纹饰所反映的交通路线与文化内涵,并由此进一步归纳出高原丝路的三条主干路网:西北路网(通向中亚、西亚及南亚)、西南路网(通向南亚尼泊尔、印度)、东南路网(通向缅甸、印度东北部)。他强调,“高原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以坚实的考古与文献证据表明汉唐丝路向青藏高原的延伸,对深化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姚大力教授围绕“夏真的存在吗?”这一问题,从原始汉语起源及龙山文化到商之间的演进展开回答。他指出,汉藏语系于公元前3900年左右自华北中部开始分化,原始汉语人群形成于东部,而藏缅语祖先则向西迁移。商人可能最初非汉语人群,后在扩张中征服并被同化于一支早先存在的汉语人群,从而解释了龙山至商的文化转变逻辑。姚大力强调,关键不在于确证“夏”的存在,而是以多学科方法重新审视商以前的历史,推进对华夏文明起源的认识。

  佐川英治教授以《十六国北朝史的再思考——以古代晚期(Late Antiquity)为视角》为主题进行分享。他指出,隋唐诸多制度并非直承秦汉,而主要起源于魏晋南北朝,其中十六国北朝的历史变革对东亚世界形成尤为关键。他借助“古代晚期”视角,以君主称号变化揭示该时期多元性:十六国时“天王”与“皇帝”并存,显示政权对“正统”的不同诉求;北魏时“可汗”逐渐取代“单于”成为游牧世界使用的君主号,太武帝时期的“天子”成为融合皇帝与可汗的称号。至隋唐,君主被称以“圣人可汗”或“天可汗”,同时亦自称“皇帝天可汗”,王权进一步渗入佛教世界。唐朝由此脱离了单一的中国中心观,成为了所谓的“二元性帝国”中的中华。

  本次论坛系复旦大学历史学科创建100周年志庆活动之一。从9月12日至14日,中外学者将围绕“历史中的空间”“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古典时代的形塑”“从明清江南出发的全球史”“中国思想的古今演变”“近世以来的中国与世界”等7个主题开展21场讨论。
 关于复旦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