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剧学院2门课程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http://www.huaue.com  2025年9月1日  来源:上海戏剧学院



  近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关于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公示》,拟认定5999门课程为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课程1000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500门,线下课程1842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2206门,社会实践课程451门。

  上海戏剧学院2门课程,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多幕剧演出创作

  《多幕剧演出创作》课程,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对原创或中外经典剧本深入分析、开掘、排练及演出,使学生全方位运用各种艺术方法和手段,集编、导、演能力于一体,创造完整的舞台演出。本课程已有60多年的历史,创作并积累了逾百台风格各异的中外经典及原创作品。

  本课程是戏剧影视导演专业课程的总集合、总体现、总检验,并与各专业师生配合协作,综合运用现代剧场技术进行艺术表达。构建“经典解构-原创孵化”双轨教学模式,通过文本分析、导演构思、创作演出的“三轴心”训练及舞台时空矩阵设计,系统培养学生三大能力与素养,即敏锐分析与深刻开掘的思辨能力、独特演出样式的构思与创造能力和统领各艺术部门的整合能力。

  课程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关注当下,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考察,用脚丈量大地、用心感知生活、用情维系人民,特别强调原创作品,注重价值引领。同时进行跨专业、跨领域的专业融汇、科艺融合、产教融通的综合学习,创建了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乌镇国际戏剧节等多个实践基地,通过协同育人的新方式,培养复合型创新导表演艺术人才。

  《传统戏剧表演》

  《传统戏剧表演》课程,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表演(戏剧影视)专业的核心课程,提炼中国传统戏剧(戏曲)表演训练方法之精髓,培养话剧、影视演员的肢体创作能力及表现力。旨在通过学习程式动作,领悟其写意、虚拟、神似的精神内涵,塑造具有中国气韵、民族风范的鲜明生动人物形象,并创造性地化用于现当代艺术创作。

  本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戏剧表演的美学精神、艺术特征,并进行理论分析与自主应用,掌握中国传统戏剧独特的肢体表演语汇,创造意境、突显韵味、塑造形象,且能创新发展,适应未来戏剧多元化需求。

  本课程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一是提炼从“单一纯粹的模仿”向“创造性及全面素质提升”、从“单一的形体动作”向“身心合一的表演创造”转化的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使学生把握“规范”与“突破”的思辨性创造。二是创造性地转化吸收了西方训练方法,形成“以东为体,以西为用”的教学理念。以美学、哲学、生理学、符号学、心理学等跨学科视角提升学生能力培养的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明确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成效。为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文件提出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旨在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建设万门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有力支撑。自2019年以来,上海戏剧学院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入选市级一流本科课程27门。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是上海戏剧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2024年,《构建一引三融体系培养未来艺术人才——上海戏剧学院课程、教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正式发布,进一步推动“一引三融”建设体系落实落深,强化思政引领,推进“专业融汇、科艺融合、产教融通”,推进课程“三度”、教材“四扶”建设,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艺术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新模式。学校将继续秉承“至善至美”校训,以“专业化、融合式、应用型、高水平”为办学定位,以培养“品德正、基础厚、专业精、实践强”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卓越艺术人才为目标,发挥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不断以排头兵奋进的姿态积极服务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持续为国家培养艺术专门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上戏力量。
 关于上海戏剧学院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