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全新出发!
http://www.huaue.com  2025年8月31日  来源:上海财经大学

  8月30日,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新)成立大会暨“走进数智时代的人文学科”论坛在校举行。校党政领导许涛、刘元春、姚玲珍、刘庆生、靳玉英,校内各单位代表,人文学院师生和校友代表,以及全国30余所院校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代表出席活动。

  刘元春校长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向莅临本次大会的各界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人文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各单位以及广大校友致以诚挚感谢。他表示,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对人文学科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学校围绕“打造数智时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财经大学”的定位,系统谋划、全面布局。新人文学院的成立,是学校优化学科结构、推动内涵发展、提升育人质量的重大举措之一,是一次应对变革、开创未来的战略性重构,要顺应数智时代发展趋势,深刻把握新文科建设内在规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交叉融合为路径,以赋能育人为根本,致力于建设成为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具有上财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一流人文教育与研究高地。

  成立仪式由姚玲珍副校长主持。

  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院长黄平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代表致辞。他表示,人文学院的战略重组正逢其时,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重要思想、构建具有鲜明财经底蕴的特色人文学科和推进文化传播及文明互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希望未来能与人文学院加强学术合作与交流,共同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作为兄弟院校代表致辞。他表示,人文学院的“新”要体现为向“真正人文”的学院转型,这对于上财在数智时代培养追求真善美、具有批判精神、加持深厚人文修养的高层次人才将具有深远影响。

  上海财经大学原人文学院院长、资深教授张雄在致辞中回顾了人文学院20余年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学校学科点布局和通识课程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他表示,学校对人文学科的高度重视、“AI+财经+人文精神教育”的战略定位以及师资力量的不断壮大将为学院事业发展带来新气象,自己将紧跟学校和学院的发展步伐,做出力所能及的学术贡献。

  许涛书记,刘元春校长,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李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孙向晨,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张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李佃来,上海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旭光,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献华,共同为新人文学院揭牌。

  王献华院长从学院发展定位内涵、师资规划、系统设置、教研基地、学术组织、人才培养、社会办学项目等方面介绍了新人文学院的基本情况以及未来发展愿景。他表示,学院将牢记学校的殷切期望和发展要求,努力建设成为情怀深厚、特色鲜明、国际知名、国内顶尖的新人文学院。

  靳玉英副校长宣读上海财经大学通识教育顾问名单。

  许涛书记向学校通识教育顾问代表颁发聘书。

  与会嘉宾围绕“人文通识教育与学科建设”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吴晓明从民族精神构成的角度阐明了人文学科的重要地位。他强调,人文社会学科未来发展的重任,要学会从学徒状态当中摆脱出来,积极探寻自我发展、自我主张的机会。这是哲学社会科学普遍的时代任务,同时也将影响和决定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命运。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彭小瑜从历史底蕴及现有学科特色两个维度谈到对上财人文学科未来发展的期盼。他认为,未来人文学院需要在学科交叉融合、学科建设国际化以及专业发展特色等方面着力布局,努力成长为新锐学科。

  李猛院长从通识教育与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出发,就面对技术发展怎么推动通识教育创新提出建议。他认为,一是要高度重视语言和阅读的训练;二是要充分考虑到新技术对具体教学模式的挑战;三是推进数字人文建设要以人文方式克服学生对技术的恐惧。

  孙向晨教授对上财在全球文科专业缩减、文科专业式微的大背景下致力于夯实人文基础学科建设、做精做强通识教育体系的魄力和眼光表示欣赏。他认为,建设通识教育,一要“心气高”,二要“做得精”,三要“重视学生真实感受”。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臧克和就上财人文学院的模式架构述及了两方面建言。一方面,从基础学科逻辑起点出发,找准学科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另一方面,从开放性、跨文化的视角,基于文明类型研究的优势,探索人文学科新的发展道路和模式,让人文学科重新焕发生命力。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邓安庆从高校教师的角度谈论其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以及在新文科、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通识教育的意义所在。他提出,在AI技术不断迭代的时代,人文学科只有牢牢抓住原基础、原根基,扎根于最原始的存在论根基之上,才不会迷失方向且有生命力。

  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冯国栋从AI对知识生产和知识接受产生巨大变化谈到具身认知和结构性阅读匮乏问题。他认为,AI体的表达程式化,造成创新性和有情感的表达非常匮乏,人文精神会变得愈加重要。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陈声柏结合数智时代AI对人文学科的挑战交流了其对建设人文通识教育的看法。他认为,AI在某种程度上激活了人文学科或哲学。上财的人文学科和人文通识教育要同经济哲学一样,坚持鲜明的财经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坚持文明互鉴和交流,促进形成新的通识教育、新的人文观,形成上海财经大学人文通识教育的特色路径。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日明基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学科建设的经验,对上财人文学科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言。他建议,人文学科要在正视自身起点以及基本目标压力和矛盾的基础上,加强精品化建设、学科融合和师资队伍建设。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荣强认为,经济类院校建设人文学科,要聚焦服务经济人才培养核心目标,打造差异化学科发展方向。一是打造一组全校学生的必修课,作为高质量核心通识教育课程;二是建设一批丰富多元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三是开发一系列经济+人文交叉学科课程,培养一批既懂资本运作,又能理解地缘政治、历史文化、道德伦理的复合型人才。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倪玉平从学院发展愿景的角度建议,基于学院现有的中文、历史、哲学、艺术系,加强力量整合,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贯通,产生新的学术知识增长点,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杨红伟认为,数智时代加强通识教育建设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做到真正的“通”,要避免受到现有学术制度和不同学科之间课程体系安排的约束,建议给予人文社科学者更多的成长空间。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朱承期望,面对数智时代不可预测的未来,人文学科要积极参与到智能化的浪潮中去;要更加明确其学科规范,使其更加符合人的需要,实现智能人文化;要促进民众摆脱机器智能的负面影响。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李化成围绕人文通识教育与学科建设如何结合的问题进行分析。他认为,学科建设的核心指标之一是人才培养,而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行动中实现自我教育,以此实现人文精神的浸润并进一步传递给他人,从而完成“立德”和“树人”之间的正向闭环。

  “走进数智时代的人文学科”论坛在武东路校区同新楼举行。俄罗斯科学院教授Roman Lunkin应邀作题为“西方世界中新的意识形态分歧”讲座,并同与会嘉宾和人文学院师生进行友好交流。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特别是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重塑世界。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新)将以本次成立大会为契机,在学校学科发展布局的战略引领下开启数智时代人文学科建设的新征程,通过深刻把握新文科建设内在规律,积极探索人文通识教育与人文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的特色路径,努力打造具有鲜明上财特色的人文通识教育品牌。
 关于上海财经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