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华东理工大学召开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大会︱创新创业学院揭牌成立 |
http://www.huaue.com 2025年7月19日 来源:华东理工大学 |
|
7月14日,华东理工大学以“交叉创新 共铸卓越 智启未来”为主题召开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大会,共同探讨数智时代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路径、新范式,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会上,华东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正式成立。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赵震,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副处长孙勇,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顾佩华,天津大学浙江国际创新设计与智造研究院副院长向航,我校党委书记蒋传海,校长轩福贞,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龚跃,副校长李涛、王慧锋、朱为宏、阎海峰、赵黎明,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夏江雯,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柴华,校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杜文莉,各职能部处单位负责人、直属单位负责人、各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分管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副院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以及系主任、专业责任教授、博士点导师组组长等2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我校党委副书记沈海涛主持。
赵震代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对学校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大会的召开和创新创业学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上海市整体纳入教育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市和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综合改革试点省市。华理召开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大会,以人才培养为牵引推动学校综合改革,是学校更好地对接国家所急、发展所向、社会所需,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考虑和使命担当。他希望,学校聚焦国家和上海发展需求,聚焦特色发展核心优势,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多学科交叉育人,促进重点产业人才供需精准匹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级水平,实现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双向赋能,提升整体育人效能。
蒋传海作开幕式致辞,他首先对莅临大会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欢迎,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的上海市教委和社会各界表示感谢!他指出,召开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大会是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回答教育强国建设时代命题、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切实行动。学校将以本次大会为崭新起点,胸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优化学科结构、创新育人方式、建强导师队伍、完善质量保障、改革评价机制等方面持续攻坚,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人才支撑,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轩福贞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本次大会进一步深化了认识、碰撞了思想、凝聚了共识,更加坚定了华理走好特色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信心与决心。聚焦奋进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蓝图和重大发展任务,就做好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他提出4点要求:一是强化育人理念革新,筑牢立德树人根基;二是聚焦拔尖人才培养,构筑人才高地;三是突出教学改革创新,打造示范标杆;四是优化资源保障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他强调,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是一项战略性、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全校上下要树牢“一盘棋”意识,以“一条心”的担当、“一股劲”的拼搏,扎实推进各项育人举措落地见效,奋力谱写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崭新篇章,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华理力量。
会上,赵震、徐坤、顾佩华、蒋传海、轩福贞、沈海涛、龚跃、李涛、王慧锋、朱为宏、阎海峰、赵黎明共同为创新创业学院揭牌启动。创新创业学院的成立旨在进一步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交叉发展。作为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实训教育、科技人文教育、商业转化实践的一块“试验田”,学院将进一步统筹资源、提升能级,成为综合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大平台,为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华理方案”。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作“智能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变革的思考与实践”主题报告,分享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的认识、北邮探索和未来展望。他指出,新兴技术的加速演进为促进教育转型提供了变革契机,北邮打造集AI for Education、AI for Management、AI for Science为一体的“AI-EMS”联动机制,探索个性化学、差异化教、智能化研、精细化管的数智北邮开源生态。学校重点开展了以打破教与学、学与用边界为重点,教学、科研、产业资源贯通,数据、模型、算力等要素支撑的“UNETS”平台建设,一体推进未来教师、未来课堂、未来学校和未来学习中心等建设,打造“无边界大学”。
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顾佩华作“探索人工智能时代工程教育新模式与新范式”主题报告,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现有工程教育模式面临的挑战、工程教育的转型与发展、建设未来技术与创新学习工场系统、科研反哺教学提高工程教育水平、探索智能时代工程教育新模式与新范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他指出,未来工程教育将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全球视野、可持续发展、伦理与社会责任,并与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深度融合。
王慧锋聚焦“交叉创新 共铸卓越 智启未来”,分享了学校在创建智慧工程教育全新范式中的实践路径。华理本科教育已逐步形成“卓工、厚理、尚文”的学科专业布局和“学在华理 铸就卓越”人才培养“金字塔”体系,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打造了“3+1+X”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锚定数智时代人才培养新要求,学校构建“价值引领+技术赋能”双轮驱动育人模式,开创智慧工程教育(AIEEE)新范式,通过Education(教育范式重构)、Engineering(工程能力进阶)、Evaluation(评价体系升级)三位一体系统性变革,打造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生态,达成“AI双星”育人目标——培养“有智、有识、有能、有责”,且“懂科学、会技术、能应用、善革新”的新时代华理人。
会上,与会人员聚焦“交叉创新,提升拔尖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共铸卓越,探索复合型硕博培养新模式”“智启未来,开创智慧工程教育全新范式”等3大议题,深度探讨了“学院何为”“学科何为”“专业何为”等内容,为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诸多富有洞见的思路与方案。
|
关于华东理工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