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47家单位齐聚中国民航大学共研低空经济人才培养 |
http://www.huaue.com 2025年5月23日 来源:中国民航大学 |
|
5月22日,中国民航大学举办以“低空经济新机遇 校企协同创未来”为主题的低空经济人才培养研讨会暨校企供需对接会,研讨低空经济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与实践路径,搭建校企深度对接平台,助力产业人才梯队建设。政府主管部门、行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147家单位齐聚中国民航大学,围绕低空经济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同时为中航大学生提供了千余个就业岗位。天津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市教育委员会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处处长杨明,中国民航大学校长丁水汀出席并致辞。中国民航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志强、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汪磊分别主持。
杨明就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三点希望和要求。一是高校要与企业相融合。学校要主动对接企业、走向企业,结合企业人才需求、科研需求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实现校企“双向奔赴、互利共赢”的发展新局面。二是高校发展要与区域发展、产业需求相融合。高校要围绕企业需求和市场发展需要,实现学校科研与企业实际需求、产业发展无缝衔接,发挥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区域发展、服务行业发展的作用,打造人才链、科研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新生态。三是高校人才培养要与就业需求相契合。高校要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特别要加强低空经济专业建设,推出更多创造性学科、交叉性成果,为学生就业搭建更大舞台。
校长特写。JPG
丁水汀指出,此次研讨会暨校企供需对接会承载着三重深意。一是服务国家战略的主动担当。研讨会搭建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高端平台,让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为国家战略落地提供坚实支撑。二是应对行业挑战的迫切需要。通过供需双方的深度对接,深入了解市场需求,持续优化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设置,共同探讨低空经济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与实践路径,使人才培养更好适应低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三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有力举措。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将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推动低空经济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升级,有助于低空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当前低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校党委积极布局,明确航行体系安全保障低空经济发展、负碳能源推进绿色航空升级、人工智能赋能民航智慧运行、适航与智慧运维支撑国产大飞机商业成功等四条重要赛道。四条赛道相互支撑、协同发展,共同构成了中国民航大学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战略框架。中国民航大学将充分发挥自身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方面的优势,为低空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为国家战略产业的升级贡献重要力量。
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大庆,中国民航大学教务处处长冯兴杰,合肥市发改委战新处处长、国先中心(合肥)副主任陈思,天津云圣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专家柯贤亨,深圳联合飞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兼研究院院长范欣林,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三所电磁空间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宇海,杭州低空无人机运行服务中心主任、浙大城市学院滨江创新中心首席专家车海翔,中国飞龙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党委干部、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孙伟嘉分别作主题报告。内容涵盖地方低空经济建设、企业实践、技术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勾勒出低空经济发展前景,也为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端的精准对接提供了指导。
为推动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学校还设置了7个分组研讨,组织学院与企业单位分别围绕优势专业赋能低空经济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校企协同育人等内容,就低空经济领域人才培养标准、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等进行深度交流,为低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路径建言献策、协同发力。
当日下午的供需对接会上,千余名学生现场与就业单位积极沟通交流、投递简历。在双方交流过程中,企业代表对学生们的表现频频点头,展现出对中航大学生的专业学识和综合能力的充分肯定。
当前,中国民航大学依托已有的“顶尖安全、一流交通、知名航宇、精品信息、交叉理学、特色文管”民航顶尖学科生态,在交通运输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设置低空经济研究方向;开设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专业;鼓励各学院充分利用优势专业赋能低空经济人才培养,打造低空智慧运行与管理、低空飞行器智能制造与维修、低空经济运营管理等“民航基础知识+低空专业知识”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学校积极“破圈”,与多地政府、科研机构签署战略协议,发起成立天津市低空经济产业联盟,与天津市宁河区政府共建天津首个低空经济创新产业园,与深圳市光明区共建低空研究院,与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民用航空适航审定中心与临空区大兴片区管委会共同签署《关于推动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挂牌中国民航大学空中交通管理学院浙江低空人才培训基地……
未来,中国民航大学将与相关单位携手打通低空经济“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加强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全力打造全国低空经济人才培养的新高地和人才集聚的“强磁场”,让更多学生投身低空经济产业,让更多创新成果助力低空经济产业升级,推动中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
关于中国民航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