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国民航大学:2025年度民用航空研究前沿热点词发布 |
| http://www.huaue.com 2025年11月25日 来源:中国民航大学 |
|
11月21日至22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年会在京举行。会上,全国民用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作为本年度学科研究前沿热点词“首发”,发布了2025年度民航研究前沿热点词,空中丝绸之路、负碳航空、航空业循环经济、航空碳信用、低空智联网、低空物流、低空装备适航、体系安全数智测评平台、航空仲裁、特定运行风险评估等10个词入选。
本次民用航空研究前沿热点词由民用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秘书处组织征集,经过分委会提名、全国委员会委员投票、关键领域专家审核、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复核最终形成,反映了当前民航在绿色发展、低空经济、安全保障、对外交往、法治建设等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2024年,全国民用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首次发布研究前沿热点词,可持续航空燃料、低空经济、无人驾驶航空器、城市空中交通、低空航行体系安全、通用航空、普遍安全监督审计计划、国际航空枢纽、安全韧性、亚轨道飞行等10个词入选。热点词发布后,受到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央视网、《中国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科学报》等媒体的关注报道。
全国民用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于2024年3月正式成立,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指导下负责开展民航领域名词的编写和审定工作,下设航空器适航性与安全、航空器运行、航空器维修、空域与空中交通管理、机场、航空运输经济与管理、民航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航空器搜寻救援与事故调查、航空安全管理、通用航空、航空法等11个分委员。根据国务院批示,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中国民航大学是全国民用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和秘书处单位,丁水汀教授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单位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等。
2025年度民用航空研究前沿热点词解读
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通过加强和拓展与沿线国家的航空运输合作,构建起的以航空运输为核心,涵盖基础设施建设、航线网络联通、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和临空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立体化互联互通网络。空中丝绸之路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完善海陆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布局的重要环节。中国依托与共建国家间签署的航空运输协定,持续深化基础设施、客货运输、人文交流等务实合作。2017年6月,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建设空中丝绸之路。202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向世界宣布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明确提出加快空中丝绸之路建设。2025年8月,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报告》。报告指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朋友圈”持续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展、服务保障功能充分彰显,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负碳航空 carbon-negative aviation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一种旨在追踪航空业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最终实现碳吸收大于碳排放综合效果的新型航空业态。其核心实现路径是航空能源变革,即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为代表的新型能源,通过全生命周期内碳捕获、碳封存、碳利用等多元技术达成负碳排放。在此基础上,结合兼容100%可持续航空燃料的低碳飞机、发动机及地面基础设施,搭配高效航空运输体系与民航碳市场政策调节,经系统性融合发展,形成兼具社会与经济可持续性的航空业发展模式。
航空业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 in aviation
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围绕航空全产业链“设计—制造—运营—退役”全生命周期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航空业态。循环经济是民航业落实“双碳”目标的核心发展模式,例如制造环节采用可回收材料、运营中推广可持续航空燃料、维修时推行航材梯次利用、退役后实施航空器绿色拆解,最终替代“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模式,可覆盖飞机制造、航空运输、机场运营、维修拆解等全场景需求。2024年,航空业循环经济已成为全球民航产业转型的关键方向,其在全链条落地与产业协同上的进展尤为突出。随着环保法规收紧与资源效率要求提升,行业正从分散的循环实践转向系统性布局,可持续航空燃料应用试点范围持续扩大,退役航空器部件回收率显著提高,部分枢纽机场已构建全流程绿色运营体系。近年来,航空业循环经济在模块化飞机设计、航材数字化溯源、废旧材料再生工艺、可持续航空燃料低成本制备等方面均取得重要突破,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机制更趋成熟。随着全球绿色转型加速,航空业循环经济的应用场景将持续拓展,既为制造商、航司、维修企业创造新的价值空间,也推动民航业向“低消耗、高循环、可持续”转型,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支撑。
航空碳信用aviation carbon credit
民航业量化碳排放抵消价值的标准化环境权益凭证,核心是由权威机构认证,将林业碳汇、可再生能源开发等减排项目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转化为可交易、可核算的信用单位,供航空公司、机场等主体购买,用于抵消自身难以避免的碳排放,助力实现减排目标,可覆盖航班运营、地面保障、基建建设等全场景的碳抵消需求。典型应用场景包括欧盟推出的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以及国际民航组织(ICAO)推出的“国际航空碳抵消和减排计划”(CORSIA),目的是通过购买碳信用或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来“抵消”那些无法通过燃料或技术改进直接减少的排放。
低空智联网low-altitude intelligent network,LAIN
以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和卫星通信等技术为支撑,构建低空空域内多类型飞行器、地面设施与管控系统之间的智能互联网络。在民航领域,低空智联网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传输与分析,实现对低空飞行活动的动态监测、精准调度与安全保障。它不仅支持载人和无人机的协同运行,还为空域管理、气象服务、通信导航和应急响应提供数据支撑。低空智联网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感知全覆盖、通信全互通、管理全智能”。该网络的建设是推进低空经济发展和民航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基础。
低空物流low-altitude logistics
在国家民航空域管理体系和安全监管框架下,利用低空空域(一般指1000米以下)开展货物运输、投递与配送的新型航空物流模式。它以民航低空空域资源为依托,采用有人或无人飞行器(如无人机、通用航空飞机、旋翼机等)作为运输载体,通过智能调度系统、空地协同通信网络以及航迹监控与风险防控机制,实现小批量、高频次、短距离的航空运输服务。低空物流是民航运输体系向低空经济延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航空运输与智慧物流深度融合的产物。它在技术上依托低空智联网、北斗导航、5G通信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管理上纳入民航的飞行计划、空域审批与运行监控体系,在应用上覆盖城市应急物资投送、医疗运输、快递配送、支线货运等多个场景。从战略层面看,低空物流的发展有助于构建“干线—支线—末端”一体化的立体民航物流网络,促进低空空域资源的高效利用,推动民航运输体系的智能化、绿色化与普惠化,为我国低空经济和民航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低空装备适航airworthiness for low-altitude equipment
针对设计构型多样、技术迭代迅速的低空技术装备(涵盖低空航空器、动力系统、关键部件和智能控制系统等),通过建立适用多种低空应用场景和不同装备构型的安全保障规章标准体系,采用多样化、个性化的符合性方法路径,确保其全寿命周期内始终处于安全运行状态的系统性技术管理过程。该规章标准体系以系统安全要求为统领,通过结构安全、控制系统、人工智能三类核心安全要求,实现与装备对象和应用场景的解耦,是一种与装备对象和应用场景无关的创新性适航规章标准体系。发展低空装备适航是民航落实国家低空经济战略的关键支撑,其通过创新适航规章和引用标准体系,推动低空装备技术持续迭代升级,为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提供安全技术底座,从而助力实现国家空域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生态协同发展。
体系安全数智测评平台digital intelligence testing platform for system-of-systems safety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对真实体系空间中的体系架构、系统设备、业务流程的运行状态及运行环境进行数字建模,并且通过智能技术进行体系级别的安全性加速试验,具备大规模体系推演数字孪生能力的大科学装置。基于数智测评技术可量化评估低空安全链的监视及时性、决策准确性和处置可靠性,既可以对现有装备的安全水平进行评估,也可以反演提出对新装备进入航行体系的安全水平要求,有效解决传统试验验证成本高、周期长、复用性差及灵活性不足等问题,从而为低空体系安全设计提供支撑。
航空仲裁aviation arbitration
当事人在航空争议发生之前或之后,通过签订书面协议,自愿将纠纷提交至双方同意的独立第三方裁决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它作为仲裁的一种特殊类型,涉及航空争议的解决,包括航空公司与货物托运人、航油供应商、硬件服务代理商、航空器维修商以及航食供应商等所签署的各类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商业争议和纠纷。航空仲裁具有专业性、保密性、域外可执行性等优势,是一种高效、专业和经济的解决国际航空纠纷的方式。与诉讼等争议解决方式相比,航空仲裁具有公正性、专业性、易于执行性、一裁终局性、灵活性、保密性和经济性等显著优势。
特定运行风险评估specific operations risk assessment,SORA
由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主导、联合无人系统规则制定联合体(Joint Authority for Rulemaking on Unmanned System,JARUS)开发的一套系统性风险评估方法,用于评估和管理无人机(UAS)在“特定类别”下运行的安全风险。特定运行风险评估是一套由10个步骤构成的风险评估方法体系,围绕风险识别、评估、缓解及成果整合展开,用于对特定运行类别中无人机飞行所带来的风险进行分类,并确定相应的风险缓解措施及安全目标。它有助于操作人员明确运行限制条件、确定对运行至关重要的人员(如远程操作员、观察员、维护人员等)的培训目标、明确无人机的技术要求,并制定合适的操作程序(这些程序将成为操作人员手册的一部分)。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参考特定运行风险评估的方法提出了基于运行风险等级划分方法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分级分类适航审定方案。近年,特定运行风险评估已成为全球无人机合规运行的重要安全依据,其标准化步骤为无人机特定场景运行提供了清晰风险防控路径,也为各国无人机管理规则制定提供成熟参考,推动全球无人机运行安全管理走向规范化、精细化。
2025年度学科研究前沿热点词共68条,涵盖民用航空、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物馆学、计算机科学技术、水利科学技术、煤炭科学技术、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编辑与出版学、测绘学等11个学科领域。这些热点词由相应的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专家根据2025年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综合评价推出。旨在揭示当前学科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同时也作为对科学发展历程的一种记录,反映了一个时期内科学发展的重点和特点。
|
关于中国民航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
|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