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科诺奖得主受聘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两岁了! |
| http://www.huaue.com 2025年11月22日 来源:复旦大学 |
|
11月20日下午,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暨两周年空间启新仪式在湾谷科技园D1二层举行,该空间具备完善的会议设备、舒适的公共交流空间,将为相辉学者的学术交流、人才洽谈等提供优质服务。
启新仪式上,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奥马尔·亚吉(Omar M. Yaghi)教授正式受聘为相辉研究院战略科学家委员会首席顾问,并于11月21日上午做客“相辉高端学术讲坛”,面向复旦师生作主题报告。
未来,研究院将立足新空间举办相辉高端讲坛、国际论坛、青年沙龙活动,推动不同学科在碰撞中融合、在交流中突破,成为孕育丰硕成果的基础研究重镇、荟萃全球英才的学术殿堂。
立足新空间策源上海科技创新“金名片”
自2023年11月成立以来,相辉研究院作为上海“基础研究特区”的核心载体,在上海市委和复旦大学协同发力下茁壮成长,成为汇聚全球英才、孕育原创突破的重要平台。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亚明在致辞中表示,依托复旦大学建设的相辉研究院,是上海加快建设基础研究先行区、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一项关键举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研究院发展。当前上海正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全力支持像相辉研究院这样的高水平创新平台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的原创性研究。期待研究院锐意改革,加快打造成为全球顶尖科学家近悦远来的学术殿堂,为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上海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新空间启新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对相辉研究院的发展寄予厚望。他期待未来相辉研究院能成为制度创新的“先行区”、凝聚人才的“强磁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成为世界基础研究地图上的重要坐标和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一张“金名片”。
仪式上,新科诺奖得主奥马尔·亚吉教授受聘战略科学家委员会首席顾问,这标志着相辉研究院在国际学术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为研究院的战略发展规划、人才引进标准和学术研究方向提供顶尖智慧。
在随后举行的启新点亮仪式中,与会嘉宾共同完成了寓意深远的“学术流沙”点亮环节。此前在签到过程中,多位跨学科学者已依序注入代表各自学科的彩色流沙,象征多元交融的学术生态。最终,由周亚明副秘书长、金力校长、奥马尔・亚吉教授、赵东元院士、包信和院士、沈维孝院士共同倾注象征生机与突破的“相辉青”流沙,将这幅学术图景定格升华,标志着相辉研究院在学科交叉与原始创新方面开启全新征程。
仪式由复旦大学副校长汪源源主持,上海市人才局、上海市教委等相关人员出席。20余位“相辉学者”与“相辉青年学者”参与本次启新仪式,这支高水平科研队伍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集成电路、生物医学等多个前沿领域。随后,相辉学者在分论坛学术沙龙中,共话学科交叉与融合。
长周期支持为“无用之用”撑起一片天
作为第一个承接上海高校基础研究高地建设任务的管理服务新型载体,相辉研究院以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的系统性改革为核心,建立符合基础研究发展规律和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的研究环境。
相辉研究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表示,研究院成立的初衷,是把有潜力的科学家们聚集在一起,抛开功利去做一些“无用之用”的研究。“我们鼓励科学家做一些大问题、大探索,能真正为社会、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成立以来,相辉研究院始终牢记“国之大者”,秉持“选人是基础、选题是关键”,逐步构建起以长周期支持、学术自治、交叉融合为核心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
在人才引育上,研究院探索“以信任为前提、以问题为导向”的精准引育机制,建立了主动引才、大师荐才、上门聘才的引才新策略,并在校内挖掘出一批富有科学理想和情怀、甘坐“冷板凳”、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系统性或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成果的优秀青年科研人员。不唯论文、不唯头衔,聚焦“反常识、高风险、颠覆性”的研究。两年来,累计培育、引进 31 位相辉学者和相辉青年学者,海外引进占比近 80%。这些学者均活跃于国家急需和上海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展现出蓬勃的创新活力。
在学术生态与服务保障上,研究院敢于打破条条框框,实施长周期学术评价,为人才松绑;提供长期稳定的资源支持,实行经费总额包干制和科学家负责制以保障资源使用自主权。通过打造高端学术讲坛、提供“一人一策”的精准服务保障,营造了让人才心无旁骛、潜心研究的宽松自由环境。
在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相辉学者林治武看来,相辉研究院让科研人员能从长远出发进行规划,不用受到考核的桎梏,聚焦于“大问题”,往科研大方向努力。“大问题肯定是花一段时间慢慢摸索、试错的这么一个过程。所以我觉得相辉研究院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研究大问题的环境。”
此外,研究院建立了开放活跃的学术交流机制,举办经常性、专业性、高质量的学术沙龙、小型研讨、讲座报告等。邀请国内外高水平科学家开展跨学校、跨领域、跨团队科研交流,鼓励相辉学者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促进复杂前沿科学问题的多学科融合创新和协同攻关。
伴随新空间启新,赵东元期待,借相辉研究院这个平台,不同学科专家未来可以在头脑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提出新的概念、发现新的规律。正如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的青年研究员、相辉青年学者陈贤哲所说:“与比我更优秀的人交流,能让我快速成长,同时我也很享受这种过程,希望未来相辉研究院能提供更定期的跨领域学者交流机会。”
人工智能+材料化学=?诺奖得主复旦开讲
21日上午,廖凯原法学楼一楼报告厅座无虚席。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奥马尔·亚吉以“AIMATRY:聚焦材料化学的人工智能新学科”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分享人工智能在新材料设计与结构性质关联方面的具体应用与广阔前景。
亚吉从早期配位网络出发,详细叙述了网格化学在构建稳定结构(MOF、COF、HOF等 )的贡献,金属簇的引入带来的刚性键角给予这些结构高度多孔且稳定的特征,而基于拓扑的同网格设计策略又极大地丰富了这些结构的种类与性质。就具体应用而言,网格化学在商业化的进程中也迈出了一大步,已有吨级的生产线,并且已在二氧化碳吸附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此基础上,亚吉提出利用AI为材料学与化学赋能,即AIMATRY(AI×Materials×Chemistry)。利用大语言模型LLM与机器学习等方法联结结构与性质,可以赋能并加速新材料的发现与设计。当前,利用LLM设计的MOF在特定性能方面已然可以领先传统MOF。
主题报告结束后,亚吉与现场同学亲切交流。当提及如何解决AI预测MOF结构的问题时,亚吉指出,可利用大量优秀数据和化学知识来构建更好的预测模型,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单一的学科或方向难以解决自然科学的前沿问题。
当被问及结构缺陷对框架材料影响时,亚吉认为,缺陷有时反而可以作为催化位点,对一个对象的认识需要针对具体的应用。“在我的实验室里,人工智能解放思想的方式是,它允许你探索比以前更广阔的空间。”
“科研路上难免有失败,是什么支撑着您一直走下去?”面对学生关于科研动力的提问,亚吉坦言,从小在贫困家庭中长大,让他在面对任何一个机会时都会毫不犹豫抓住它。他认为,在科研中即使有失败,也可以化为前进的动力,来取得更大的成功。“所以在我的实验室里,不存在什么东西不起作用的想法,生活中的一切也是如此,我认为这种态度非常重要。”(作者:雷蕾 李旺智)
|
关于复旦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
|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