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南京大学:3+5位南大人当选两院院士 |
| http://www.huaue.com 2025年11月21日 来源:南京大学 |
|
11月21日,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共有144人当选,含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73人,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71人。
其中,南京大学副校长、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周志华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施毅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陈延峰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其他在南京大学工作和学习过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当选者有:戴子高、陈衍景;中国工程院院士当选者有:廉玉波、周建华、张强。
南大教师名单
周志华
当选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
周志华,男,1973年11月出生于广东广州,籍贯江苏盐城,计算机科学家、人工智能专家,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授。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年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2025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志华教授自1996年起先后在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留校任教,2003年晋升教授。历任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计算机学院院长、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兼)、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兼)、南京大学副校长等职务。曾/现任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理事会主席、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教育部高校计算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及人工智能专家委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兼职,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主编、《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副主编等。
周志华教授长期致力于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研究,在机器学习基础理论、方法算法与关键应用方面作出了系统性、原创性贡献,特别在面向不充分信息、多义性对象、开放式环境的机器学习理论方法与算法应用方面,不仅取得了国际同行瞩目与认可的开拓性与引领性成果,还服务国家关键领域重大需求与重点企业智能化核心技术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四项,以及IEEE计算机学会Edward J. McCluskey技术成就奖、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等,是当选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理事会主席的首位中国大陆学者。他全力推进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成功创建C9高校首个人工智能学院,率先发布我国首个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教育培养体系,撰写的教材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出版并被海内外六百余院校使用,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的工作为推动我国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领域综合实力跃居国际前列作出了突出贡献。
施毅
当选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
施毅,男,1962年9月生于江苏宜兴,籍贯江苏大丰。现为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微电子学院院长等。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年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等。2025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施毅教授1983年在国防科技大学获得应用物理学学士学位,1986和1989年在南京大学分别获得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9年留校任教,1995年晋升教授。历任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先进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微电子学院院长。曾在日本东北大学、东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等作访问研究。现任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江苏省电子学会理事长等学术兼职。
施毅教授长期从事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面向国家发展需求,承担系列重大科技项目,在半导体纳米科技领域,特别是半导体表界面物性调控、材料和器件方面作出了开创性和系统性贡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分别排1和3)、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排1)、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1)和其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发表SCI论文700余篇(包括,Nature正刊3篇、Nature/Science子刊30余篇,IEEE系列期刊及微电子领域顶级会议IEDM、VLSI、ISSCC等论文50余篇),SCI他引3万余次,获授权发明专利80余件,主编英文专著2部。
陈延峰
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陈延峰,男,1963年6月出生于云南宣威,籍贯四川开江。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年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2025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延峰教授自1980年起先后在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铸造专业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0年到南京大学物理学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留校任教,1997年晋升教授。历任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务。期间曾在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作访问研究。曾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超材料分会副理事长、美国物理学会《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编委DAE。
陈延峰教授长期从事材料物理与声学超材料的研究,在物理基础、技术创新、重大工程应用三方面作出了系统性和原创性的贡献。发展了声学超材料能带理论、创制出声拓扑绝缘体并建立了声拓扑绝缘体能带理论;研制出低频宽带、平薄轻质的吸声降噪超材料,解决了低频噪声治理中面临的材料笨重、频带窄等难题,被应用于国家电网、煤层气发电站的降噪工程,并通过了超高速动车组、国产大飞机等重大工程的应用验证。截至2025年11月,以第一或(共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21篇,包括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5)、Nature Physics (3)、Nature Materials (2)、Science (1)、Nature Reviews Physics (1)、Nature Communications (12)、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0件、美国专利2件。牵头制定声学超材料团体标准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5)、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奖(2012-2013)。陈延峰曾主持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截至2025年11月,已培养博士生40名,所指导的博士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和提名1篇;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5篇,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4篇。
在南大工作和学习过的新当选两院院士
戴子高
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戴子高,1964年11月生,1987、1990、1993年分别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南京大学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3至2020年先后担任南京大学博士后、讲师、副教授、教授。2025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戴子高教授长期从事高能天体物理的研究,发表360余篇SCI论文,其中Nature6篇、Science4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11篇(截止至2025年8月),被引用超过18000篇次(ADS检索),H因子66,连续九年(2016-2024)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连续三年(2022-2024)入选ScholarGPS天文学领域终身影响全球前0.05%顶尖学者榜单。
陈衍景
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
陈衍景,1962年生于山东省定陶县。1980—1990年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攻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获南京大学第四届新星科学奖。1995年起在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现属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任教,现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独立完成)、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和其他省部级奖励6项(排名2、3、5、6、7、9)。陈衍景主要从事矿床学研究。1987年发现了23亿年前环境突变事件,破解了古元古代成矿大爆发和富氧大气圈形成之谜,为《地质年表》增设23亿年纪界提供了关键依据。
廉玉波
当选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
廉玉波,1964年出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于2000年9月获南京大学高级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廉玉波于2004年2月加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现任比亚迪集团首席科学家、汽车总工程师、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长期从事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系统设计开发工作,主持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和整车平台。荣获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周建华
当选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
周建华,1962年12月出生,1992年获南京大学天文系博士学位。现任北斗二号地面运控系统总师,长期在科研第一线从事我国卫星导航定位领域科研和工程研制建设工作,是国内外卫星导航领域知名的专家。参与并主持完成了国家重大项目“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增强系统工程研制建设任务,承担了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星应用等20余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著作及专业技术报告40余篇。
张强
当选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
张强,二级研究员,甘肃省气象局原一级巡视员/总工程师,第十届甘肃省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硕士、博士毕业,现任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研究员、甘肃省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气象学会干旱气象专业委员会主任,担任《干旱气象》主编、《高原气象》、《干旱区研究》和《沙漠与绿洲气象》副主编及《气象学报》等学术期刊编委。长期从事干旱气象、陆-气相互作用和区域气候变化研究,主持完成包括国家“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和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13项国家级课题或项目。
|
关于南京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
|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