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新增3位中科院院士,2位工程院外籍院士!
http://www.huaue.com  2025年11月21日  来源:浙江大学

  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2025年新增院士名单。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申有青,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院长、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主任胡海岚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丸山茂夫、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李尔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新当选的院士们在各自工作研究领域都作出了长久而卓越的贡献。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他们。

  申有青院士

  申有青,男,汉族,1968年3月出生,山东日照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202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申有青三十余年来致力于高分子合成与递药系统的创新研究,设计“电荷反转”高分子等肿瘤刺激响应性新载体,发明树枝状大分子的高效合成方法学;创立“转胞运介导肿瘤蓄积与渗透(TAEP)”的主动递药新机制,突破制约递药系统疗效的瓶颈;发现电荷反转高分子皮肤渗透新机制,首次实现高分子无损透皮递送药物。在Natur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获中美授权发明专利37件,出版专著2部;创制3个高分子递药系统,获2件美国FDA、1件韩国、2件中国临床试验批件,并获2项美国和1项欧盟孤儿药认定、1项美国快速通道认定。以第一完成人获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21年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23年浙江省知识产权一等奖等。

  蔡秀军院士

  蔡秀军,男,汉族,1963年11月出生,浙江温岭人,民进会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202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蔡秀军长期致力于腹部疾病微创诊治与创新研究,在微创器械研发、技术创新、术式创建与智能诊治方面取得了原创研究成果。他研发腹腔镜多功能手术解剖器,创建腹腔镜刮吸解剖法切肝技术(编入美国外科学院多媒体手术教材),创建区域性血流阻断技术和完全腹腔镜绕肝带法二步肝切除术(蔡氏ALPPS)等,重塑肝脏疾病外科治疗格局。发明可降解肠吻合支架、可降解肠转流支架,创建“支架法肠吻合术”与“支架法肠转流术”,全球首创“免缝合”肠吻合与“免造口”肠转流。带领团队最早开展远程外科手术,开启5G远程机器人手术时代,攻克机器人手术力感知缺失的世界性难题。主持国家863项目、“十二五”国家支撑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牵头编撰指南与共识7部,主编专著与教材10余部,创办微创医学首本英文期刊《腔镜、内镜与机器人外科》,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6项,国际专利18项,获批11张医疗器械注册证。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及全国创新争先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重大贡献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2025年度发明创业奖(当代发明家)等奖项。

  胡海岚院士

  胡海岚,女,汉族,1973年9月出生,浙江杭州人,九三学社社员。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院长、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主任。202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胡海岚长期致力于情绪和社会行为的神经编码和调控机制研究,尤其在抑郁症的基础机制与转化研究上取得了既有理论意义又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系统性原创成果。她的团队首次提出了大脑外侧缰核这一特殊部位的神经活动导致抑郁症的新理论,鉴定出一系列参与抑郁发生的关键分子,揭示了快速抗抑郁药物氯胺酮发挥作用的生物学机制。通过开创测试社会竞争中优势等级的行为学范式,发现了介导“胜利者效应”和“竞争意外失利导致抑郁”这些重大社会心理学现象的物质基础,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研究成果。担任Cell、Neuron、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等期刊编委。曾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际脑研究组织IBRO-Kemali神经科学国际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等奖项。

  丸山茂夫院士

  丸山茂夫(Shigeo Maruyama),男,1960年3月出生,日本东京人。全职加入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202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丸山茂夫于2007年当选日本机械学会会士,2011年至2019年任日本富勒烯纳米管学会(FNTG)会长,2016年起任国际纳米管学会(NT)组委会主席,2023年获日本流体学会终身成就奖,同年当选日本工程院院士。他长期从事微纳、原子尺度设计制造研究,取得了多项开创性成果。多次在Science等顶尖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代表成果包括:建立了分子动力学模拟法研究微纳尺度传热的方法体系,发现了纳尺度下的非经典传热规律;发明了单壁碳纳米管的低温合成技术—乙醇化学气相沉积法,基于此国际首创了单壁管垂直阵列;实现了极小曲面原子级可控构筑,国际首创了同轴异质纳米管—一维范德华异质结。

  李尔平院士

  李尔平,男,汉族,1962年11月出生,河北平山人。2009年全职加入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202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李尔平是微纳芯片及封装集成电磁兼容国际开拓者和引领者。率先引入量子电流密度拓展麦克斯韦方程,发现了极小尺度电路中微观电荷转移的量子隧穿效应,推动了后摩尔时代纳尺度半导体超小型化技术产业发展。建立了电磁兼容跨尺度协同理论,解决摩尔定律逼近物理极限时的高频电磁干扰问题,成为高性能芯片及封装电磁设计规范主导设计标准。解决了宽带电磁隔离及高能效抑制难题,实现全方位电磁防护,带动我国在该领域研究世界领先。成果在微纳集成电路和通信产业广泛应用。2008年当选 IEEE Fellow,2009年入选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特聘专家后加入浙江大学。2022年当选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发表期刊论文420篇,专著6部,其杰出学术成果荣获国内外重要学术奖20余项,他还是全球唯一获该领域的国际三大奖的华人学者,国际三大奖为:最高奖IEEE理查德·斯托达特(Richard Stoddart Award)杰出成就奖(全球每年仅授一位)、劳仑斯·克明(Laurance G. Cumming Award)卓越贡献奖和IEEE技术成就奖。
 关于浙江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