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新增6位院士!
http://www.huaue.com  2025年11月21日  来源:北京大学

  2025年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25年新当选院士结果公布,北京大学共有6人入选。数学科学学院刘若川教授,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马丁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教授、瞿礼嘉教授,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陈衍景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肿瘤医院季加孚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若川,1980年5月生。199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2002年获理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012年起相继在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数学科学学院任教,201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19年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中国数学会第十四届副理事长。刘若川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算术几何与代数数论,在p进霍奇理论、p进自守形式以及代数K理论等当代数学的前沿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曾获首届“科学探索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中国数学会“陈省身数学奖”、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与国际数学联盟共同颁发的拉马努金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入选首批“新基石研究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其中,他独立完成的“p进霍奇理论及其应用”项目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马丁,1974年7月生。1996 年获四川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2009年起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任教,201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获聘2018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入选2025年“北京学者”。现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马丁主要从事催化研究,围绕能源与资源转化过程中的催化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性原创研究工作。实现了水分子低温活化、氢气制备与高效储放及氢-碳资源优化利用,建立了低温高效制氢、用氢和废碳资源高值转化的新机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催化青年奖、2017 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北京大学十佳导师、首届科学探索奖、首届新基石研究员等荣誉。

  邓宏魁,1963年12月生。1984年获武汉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免疫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2001年起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现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主任,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邓宏魁长期致力于开发调控细胞命运的新方法和建立多潜能干细胞制备的全新底层技术,尤其在化学小分子诱导细胞命运转变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开拓性贡献,首次实现仅利用化学小分子逆转发育时钟,使体细胞重新获得多潜能性。一系列成果不仅开创了全新的体细胞重编程体系,而且加速推动了细胞治疗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转化应用。曾入选2019年“Nature十大人物”,并荣获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药明康德生命科学成就奖、中源协和生命医学成就奖、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杰出成就奖以及突出贡献中关村奖等。

  瞿礼嘉,1967年12月生。1989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95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起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8年获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入选首届“新基石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担任北京大学基因功能研究与操控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植物有性生殖研究学会(IASPRR)副主席、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瞿礼嘉教授长期致力于被子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植物育性调控和杂交障碍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重点关注小肽-受体信号通路参与雌-雄互作关键节点及远缘杂交障碍形成的分子机理,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成果入选“2019年全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23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获2023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个人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和“全国创新争先奖”等奖项。

  陈衍景,1962年6月生。1990年获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起在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现属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任教,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现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陈衍景主要从事矿床学研究。创建了大陆碰撞成矿理论,阐明了碰撞造山带热液矿床形成规律,为国际矿床教材提供了“Chen’s CMF Model”,为《中国地质发展史》提供“科技创新亮点”;提出了热液矿床类型三分法及简捷准确的甄别标志,构建了新的热液成矿理论体系,消除了旧体系不适于大陆内部的局限;发现了23亿年环境突变事件,破解了古元古代富氧大气圈形成和成矿大爆发之谜,为修订《地质年表》和增设23亿年纪界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研究成果促进了矿床发现和勘查突破,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独立完成)、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

  季加孚,1959年12月生。1982年获内蒙古医学院临床医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北京医科大学肿瘤学硕士学位。2015年、2022年先后获英国卡迪夫大学肿瘤学博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博士学位。1990年起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外科工作至今,期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肿瘤学博士后研究。曾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现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胃肠肿瘤中心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肿瘤研究中心主任,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季加孚长期聚焦胃癌等消化道肿瘤疾病的临床诊疗和前沿研究,主导创立以外科为核心的胃癌综合诊疗体系,通过系列原创性研究确立了胃癌诊断及治疗多项国际新标准。通过创建胃癌精准外科新体系,确立胃癌围术期综合治疗新模式,制定胃癌免疫治疗新策略,显著改善胃癌患者生存。工作获得国内外认可,曾担任国际胃癌学会主席并首次在中国主办国际胃癌大会。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获光华工程科技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入选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北京学者”计划等。
 关于北京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