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南开大学深化卓越“公能”教育 创新构建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
| http://www.huaue.com 2025年11月13日 来源:教育部 |
|
教育部简报〔2025〕第39期
南开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将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核心精神谱系融入质量文化建设,培养兼具“爱国爱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的“公能”人才,着力推进“南开卓越公能人才培养体系3.0”落地实施,持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路径,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贡献力量。
一、强化价值引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一)建强铸魂育人关键课程。持续深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特色的大思政育人体系,多渠道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出台《关于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规定》《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实施细则》等系列文件,以“金课”标准持续建好思政课程,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以思政选择性必修课和思政选修课为“双翼”的“一核双翼”思政课程群。牵头成立全国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联盟、编写涵盖大中小学16门思政课的“三进”教学指导方案,组织编写《新时代爱国主义大学教程》等系列教材,夯实爱国主义教育理论根基。
(二)深挖爱国教育特色资源。以“爱国三问”引领爱国主义教育,将重温“爱国三问”作为“开学第一课”和“毕业最后一课”重要内容,师生共创排演《爱国三问》等十余部爱国剧目,建好八里台校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马克思主义在南开”等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汇集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资源。强化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新入伍大学生的“爱国报国先锋”示范作用,承办“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将南开特色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转化为辐射全国的示范品牌,引导学生将爱国情转化为报国志、强国行。
(三)打造实践育人品牌项目。开展师生“同学同研同讲同行”育人实践,年均组织万余人次师生分赴全国各地开展“师生四同”社会实践,引导师生践行南开“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办学宗旨,将专业所学与国家战略、时代需求相结合,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知、情、意、行”的统一。依托百余个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启动“我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思政课建设,110余个师生课题组围绕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困难问题、人民群众的期待期盼贡献智慧与力量,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
二、推动专业适配,夯实自主培养根基
(一)突出需求导向,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印发《学科集约化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本科专业质量提升与优化调整方案》等文件,系统谋划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明确学科专业发展路径及进出机制,推进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开展常态化人才需求分析、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和就业质量反馈,为专业优化调整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对本科专业实施年度监测评估,动态优化调整,坚持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核心导向增设新专业,近年来优化调整本科专业约30%。
(二)突出战略引领,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实体化成立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统筹推进新物质创造、认知科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四大学科群建设,制定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建设发展规划,加强紧缺急需领域学科专业布局。开设数字经济、金融科技、智能医学等14个人才培养特色班和8个复合型人才培养班,试点八年制“医学+”培养模式,打造从“通识基础”到“专业进阶”再到“多元拓展”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以智慧化教学生态系统赋能学科交叉建设,以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三)突出实践对接,提升供需适配水平。构建“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双轮驱动的项目制实践教学体系,整合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多重力量,通过联合培养、共建实践基地、拓展“师生四同”品牌、建设乡村工作站等举措,夯实产教融合育人载体。建设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立足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结合,依托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创业导师工作站和创业实验室,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更好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完善成长路径,提升自主培养质效
(一)优化大类培养路径。以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大类培养方案,学生入校后重点学习大类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实现“先体验后选择”,确保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意愿得到有效满足。通过开放跨专业修读课程、微专业课程及辅修学位,实施转出专业全放开、跨专业保研全放开等,充分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开设“新生研讨课”,加强学术前沿引导、学术规范指导和学业规划支持,增强学生生涯规划能力,赋能学生自主成长。
(二)突出拔尖特色培养。围绕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急需领域专业人才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立48个拔尖贯通、本研创新、定制复合和多元特色培养项目,如复合型人才项目班、新工科与新文科特色班等,实施小班化、个性化和导师制的特色培养,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精准化成长路径。健全“零门槛”二次选拔机制,遴选具有学科潜质和特长志趣的学生进入40个拔尖班、复合型人才项目班和特色班,使培养体系更加契合学生成长需求,有效激发释放学生潜能。
(三)拓展多元成长渠道。打造新时代优秀青年人才后备计划,构建基础学习阶段与科学研究阶段相贯通的本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基础学科伯苓班和新工科卓越班纳入其中,实现长链条、贯通式培养。完善三级进阶辅修体系,将辅修按15学分、30学分、50学分划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授予微辅修证书、辅修专业证书和辅修学位,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突出交叉融合人才培养特色,成立跨学院教学团队,聚力建设智能金融、商业数据分析与决策等19个跨学院跨学科的微专业和13个高阶课程项目,推动资源整合与育人模式创新。依托国际前沿小学期、暑期“云课堂”、“全球南开”交流项目等,汇聚国际名师来校讲学,持续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和领导力培养质效,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
关于南开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
|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