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届国际玉米生物学论坛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 |
http://www.huaue.com 2025年10月21日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 |
|
10月17日至19日,由华中农业大学主办的首届国际玉米生物学论坛(International Forum on Maize Biology,IFMB)在校举行。该论坛旨在通过促进跨学科交流、跨区域合作,加快玉米研究的突破,解决诸如气候适应、产量提升和营养优化等关键挑战,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解决方案。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等10个国家,包括剑桥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法国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马普分子植物生理研究所、格雷戈尔·孟德尔研究所、根特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及华中农业大学等70所单位的500余名学者及研究人员参加会议。
10月17日上午,论坛开幕式于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举行。论坛共同主席Jeffrey Ross-Ibarra教授主持了开幕式。他表示,当前,全球正面临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双重挑战,玉米不仅是重要的农业作物,更是全球粮食安全的基石。他期望本届论坛能够推动玉米基因组学、抗逆性与育种创新等领域的前沿研究和国际交流,汇聚亚欧美45位顶尖专家智慧,共同探寻玉米提质增量的解决办法,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智慧与力量。
校长严建兵教授代表主办方发表了欢迎辞,他对与会来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他指出,本届论坛旨在汇聚全球顶尖智慧,共同推动玉米生物学的前沿研究与交流合作,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解决方案。作为主办方,华中农业大学将充分发挥在玉米生物学领域从基础到应用的深厚研究积累与平台优势,为此次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全方位支持。同时,他特别对“111”项目对本次论坛所提供的支持表示了衷心感谢。
本届论坛为期三天,核心会议紧密围绕玉米生物学的七大关键领域展开,全面涵盖了玉米从基础研究到育种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共安排了超过40场高质量的学术报告。“玉米复杂性状的多组学与遗传调控”领域汇聚了6位报告人,深入探讨了玉米多样性的遗传基础。“胁迫生物学”专场有7位专家分享了玉米在抗病、抗虫、抗逆等方面的最新机制解析。“发育与进化生物学”领域邀请了5位学者,从花器官发育到基因组进化,揭示了玉米的生命奥秘。此外,论坛还设置了“大数据挖掘”“种质资源创新与育种”等专场会议进行深入交流。
多位全球顶尖学者参加本次论坛,展示了玉米研究领域的国际一流研究成果。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美国科学院院士Blake Meyers教授介绍了小干扰RNA在玉米生殖发育领域的研究工作;Jeffrey Ross -Ibarra教授分享了人类活动对玉米多样性影响的万年历史。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的David Jackson教授报告了其在玉米茎尖干细胞单细胞分析方面的突破性发现。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植物生理研究所的Alisdair R Fernie教授带来的工作则代表着全球植物功能代谢组学的前沿方向。法国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的Alain Charcosset研究员分享了在骨干玉米材料选育工作中对遗传资源的精确利用的经验。奥地利格雷戈尔·孟德尔研究所的Magnus Nordborg教授带来了他对27个拟南芥基因组进行系统性比较的前沿研究成果,深入阐述了如何通过这种大规模基因组比对,揭示遗传多态性的全貌,并开创了一条无偏见地表征遗传变异的新途径。英国剑桥大学的Madelaine Bartlett教授通过研究草花的形态演化背后的机制,提出了分析植物进化发育的新思路。比利时根特大学的Hilde Nelissen教授则瞄准了植物的茎顶端分生组织,通过绘制大规模的转录图谱,解析了植物生长方向的奥秘。瑞典于奥默植物科学中心的Kelly Swarts教授从群体结合动态的视角出发,分析了玉米复杂性状的适应性进化过程。
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样令人瞩目。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的张启发教授提出以全谷黑米为核心培育“绿色营养超级稻”,推动主食结构变革,助力人类健康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的赖锦盛教授报告了涵盖广泛遗传背景的数千份玉米基因组的深度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在稀有变异的关键作用、多基因选择、基因层面关联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探索,为玉米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宝贵的资源。徐明良教授则报告了玉米抗灰斑病免疫机制的重要进展。中国农科院李新海研究员系统评价了国内外玉米种质资源,筛选出多种抗病、抗旱材料,并明确了中国主要玉米种质的杂种优势群分类。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的王海洋教授重点阐述了如何利用基因组学指导的策略,对关键株型性状进行遗传改良,以培育更适合密植、光能利用效率更高的理想株型玉米新品种。山东大学的谭保才教授报告了单子叶植物细胞壁中阿拉伯木聚糖阿魏酰化的机制。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巫永睿研究员报告了调控玉米籽粒结构发育的关键基因及其作用机理。华中农业大学的杨宁教授则报告了玉米和大刍草花序分化的细胞与遗传基础。另有来自全国其他单位的8位报告人从玉米的环境适应性、抗病抗虫、发育及产量等性状调控机制与育种应用方面进行了精彩报告。
同时,为鼓励青年学者积极开拓创新,论坛设立了8场专题报告,来自国内外8个单位的青年学者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与参会嘉宾进行交流研讨。除前沿学术报告外,论坛还特设了“高端期刊论文发表”专题研讨会,邀请了包括《细胞》《分子植物》《基因组生物学》《细胞-基因组》《自然-通讯》《自然-植物》等国际期刊资深编辑,与科研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旨在提升该领域科研成果的传播效能和影响力。
在10月19日上午的闭幕典礼上,论坛共同主席David Jackson教授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作为国际玉米生物学论坛的首届,在推动玉米生物学国际协作与知识交流方面的重要里程碑意义。据介绍,本次论坛首次成立了国际组委会,直接参与论坛重要决策以及论坛荣誉奖项的评选。在颁奖环节,David教授宣布了在论坛执行委员会与组织委员会的严格评审下,从160份墙报中评选出的16份获奖墙报作者名单以及7位报告获奖青年学者名单,并在现场举行了颁奖仪式。
据悉,本次论坛深刻践行了不仅要“走出去”而且要“引进来”的国际学术交流理念,有效搭建玉米学术研究国际交流平台,下一届论坛将由四川农业大学承办,旨在汇聚全球智慧,继续为解决农业与粮食安全领域最紧迫的挑战而共同奋斗。
|
关于华中农业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