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大学校6项成果获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民航科学技术奖
http://www.huaue.com  2024年3月5日  来源:中国民航大学

  日前,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发布《2022年度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民航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通告》,中国民航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荣获民航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教授李顶河主持完成的“民用飞机复合材料结构修理的分析理论与优化设计方法及应用”项目获得一等奖。该成果由中国民航大学与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沈阳基地合作完成,突破了民用飞机复合材料结构修理关键技术,与波音、空客普遍使用的复合材料结构修理方法相比,可以全面替代并部分优于国外同类方法、工艺及计算机辅助工具,且可应用于下一代国产民用飞机的结构修理与安全性设计。项目组在长期研究过程中,发表论文63篇,撰写专著1部,授权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3项、关键工艺与工装55套/份、FAA/EASA/CAAC批准工卡/文件395份。项目成果已被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中航工业中国特种飞机研究所、南方航空公司、天骄航空公司等民机设计、制造和运维单位广泛采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赵长啸主持完成的“面向综合航电系统的适航安全性评估技术及应用”获得二等奖。该成果由中国民航大学、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家单位共同完成。研究团队围绕综合航电系统多功能驻留导致的非预期交互复杂、故障传播路径不确定、适航符合性证据汇交与确认困难等问题开展攻关,建立了综合航电系统安全性评估与适航技术体系,搭建了综合航电系统一体化设计验证平台,支持国内行业标准3份、国际标准1份、发明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5项,成果已在C919飞机A664交换机、C929飞机综合航电系统、某型军机综合航电系统、某型气象雷达、载网络系统等高安全关键航电系统的选型、研发、安全性评估与适航中取得应用,在降低了研发迭代成本的同时保证了新技术应用中的航电系统高安全性水平,项目成果对综合航电系统的进一步大规模应用及国产航电设备替代奠定了技术基础。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贾宝惠主持完成的“国产民机正向维修设计关键技术”获得二等奖。该成果由中国民航大学、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三家单位共同完成。研究团队首次提出了民机正向维修设计的思路,通过研究国产民机正向维修设计规范、民机系统和结构维修任务设计、维修资源优化配置和开发正向维修设计软件平台,首创了确定民机部件维修标准的损伤模式与影响分析方法,突破了基于机会维修的民机维修策略制定技术、基于遗传算法的民机维修资源综合优化方法,成体系地解决了民机正向维修设计的多个技术难点,并在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南航沈阳维修基地等设计制造和运营维修单位的维修方案优化、维修任务与资源优化配置等工作中成功应用,有效提升了国产民机的研发效率,呈现出显著的技术牵引力,降低了运维部门资源配置工作对人工经验的依赖,提升了维修过程中各类资源的利用率。项目成果可推广应用于直升机、军用飞机、空天往返等其他飞行器,以及高铁、海运、核电站等大型装备的运维保障设计,可大幅降低相关装备的运维成本,具有重大推广应用价值。

  科技创新研究院教授顾兆军主持完成的“民航重要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二等奖。该成果由中国民航大学与北京安天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突破了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制了二级部署的监测平台系统,实现了民航重要信息系统和2000多套对外服务网站的全天候全方位态势感知,产生直接经济产值约4300万元,形成发明专利3项、软著15项、论文30篇,共支撑牵头制定行业标准5项、支撑参与国标1项。项目成果已经在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局等多个单位推广应用,提高了行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形成了民航重大网络安全事件预警防范与应急处置联动机制。

  微小型航空发动机性能测控平台及控制器.png

  航空工程学院副教授付宇主持完成的“微小型航空发动机性能测控平台设计及应用”获得三等奖。该成果由中国民航大学、南京赛恩通航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全控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三家单位合作完成。该技术可实现对微小型航空发动机五大部件气路参数测量、流量测量、转速测量、推力测量;可实现压气机效率、燃烧效率、涡轮效率等计算;可实现发动机流量特性、转速特性等性能分析;可实现气路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为微小型航空发动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测控技术手段。该团队研发的航空发动机控制器在点火电压分配、主油路供油和转速控制等方面解决了发动机转速悬挂及超温问题,实现了发动机从启动到稳态运行的精准控制。该团队的研究成果优势在于:发动机性能实现、发动机运行安全限制、发动机关键数据获得、发动机故障信息反馈、用户操作界面友好等五方面,相关成果在多个企事业单位得到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四型机场研究院教授冯霞主持完成的“机场重要信息系统自主可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三等奖。该成果由中国民航大学、厦门兆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和浪潮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针对当前我国机场行业核心业务系统自主可控替代升级面临的缺乏指导性规范、技术挑战难度大等问题,基于“顶层设计+先导示范”理念,研究构建了涵盖“替代设计-适配迁移-测试认证”等流程、支撑机场重要信息系统体系化平滑迁移到信创基础平台的系列技术指南。依托指南,突破全链条自主可控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信创版“机场旅客安检信息管理系统”,在厦门机场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是我国机场行业核心业务系统中首例全栈信创产品,功能完备,性能可靠,具有自主可控、信息安全、底座安全等特性。该成果为机场行业重要信息系统自主可控提供了可应用、可参考、可复制、可推广的关键技术体系,对推动信创产品和技术在机场行业落地实施和创新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民航科学技术奖是面向全国民航领域设立的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科技奖项,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3个奖励等级,每年评审一次。本次共有44项成果获得奖励,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17项。

 关于中国民航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