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多项指标上打破世界纪录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重量级”成果,登上Nature |
http://www.huaue.com 2024年3月1日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
|
“我们创建了质子交换膜二氧化碳电解系统,让甲酸的生成率超过93%,并能连续稳定运行5000小时以上,在多项指标上打破世界纪录。”
日前,华中科技大学夏宝玉教授团队等联合研究发现,创建的质子交换膜二氧化碳电解系统,将废旧电池和温室气体结合起来,能形成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化工原料甲酸,实现变废为宝。
华中科技大学夏宝玉教授团队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自然》上发表,并得到中国科学报、新华社等官方媒体关注。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量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进而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含铅、锌等重金属元素的电池废弃后,如不妥善处理,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毒害作用。“通过二氧化碳电解反应,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燃料和化学品,是一条绿色之路。”夏宝玉教授萌生了这一想法。
一次,在校园散步时,夏宝玉偶然看到一辆破旧的电动车。他当即想到,市面上常见的电动车大多选用锂电池或铅酸电池供电,而铅酸电池正是他在此前的研究中关注过的。
针对这些难题,团队创新性地使用酸性电解液、开发关键催化材料、设计膜电极系统,研发出新型质子交换膜二氧化碳转化系统,显著提升了系统稳定性和二氧化碳转化效率。
看似直观、有逻辑的研究过程背后,却是研究团队在此研究方向深耕了近5年的智慧结晶。
2016年,夏宝玉教授加入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2019年,他就以华中科技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Science上发表了关于高效长寿命铂合金催化剂的研究长文,这也是华科大化学与化工学院首次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
一直以来,夏宝玉教授主要从事结构功能材料的设计及其在能源、环境等领域应用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并在新能源与新材料工程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
他带领研究团队在包括Science, Nat. Energy等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同行引用8000余次;参与3本专著编写(三章);申请专利6项(已授权3项)……
一如既往的厚积薄发,浸透了科技工作者对自主创新的坚守,凝聚着他们闯关夺隘、奋楫笃行的勇气,同时也展示着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气神。(数据截至2023年9月)
夏宝玉教授也凭借其卓越才能,入选2018和2019年度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2019年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Emerging Investigators。
他们笃志研学,步履不停;他们畅谈互动,启迪思想;他们分秒必争,攻坚克难。科研征途上,华科大人永不停歇。
秉持着这份冲劲,夏宝玉教授团队持续深耕在科研攻关的道路上。近日,团队在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制乙烯方面又取得重要进展,定向设计了一种能够高效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为乙烯的铜基催化剂(TS-Cu),并估计了该催化剂的工业化前景,发现系统每电解产生1吨乙烯将获得180美元的盈利,有望促进二氧化碳电解技术工业化应用。
华中科技大学为该项工作的第一完成单位及通讯单位,相关成果在《德国应用化学》刊发。
时代越是向前,越需要一大批好老师,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夏宝玉教授就是其中之一,他同无数华科大教师一般,潜心教学,因材施教;他亦同无数华科大科研工作者一般,潜心科研,勇攀高峰。
|
关于华中科技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