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千里万里,祖国在心里
http://www.huaue.com  2020年10月4日  来源:大众日报

  【编者按】今年10月1日,是新中国71周年华诞,适逢中秋,双节同至,意义非凡。在举国欢度国庆,喜迎中秋的喜悦气氛中,《大众日报》推出“月满神州 家国情浓”国庆节特别报道专题。10月2日出版的《大众日报》,在“2020国庆纪事”栏目对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刘惠荣教授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十余年来潜心极地法治研究,为国家极地决策制定以及开展极地探索与保护建言献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彰显了当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现转发文章如下:


  “这张照片是我在南极长城站站区拍摄的,每个站区都有地标,标注了与著名城市的距离,像长城站距离北京17502公里,虽然说距离非常远,但是感觉我们的心和北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人烟稀少之地,千里万里,祖国在心里。”9月30日上午,手指电脑里的照片,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刘惠荣教授向记者讲起了自己与极地科考、研究的故事。

  “南极长城站的经历一生难忘。”作为极地社科专家和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第二批科考队员,2017年1月5日从北京起飞开拔,刘惠荣向南极进发。飞机从北半球穿过赤道,经停巴黎,越过安第斯山脉,跨过南太平洋,飞越麦哲伦海峡。3天30多小时的行程,经历气温近30摄氏度的圣地亚哥夏日,忽而降至彭塔的零摄氏度左右,1月8日上午终于抵达中国南极长城站。

  首次登陆南极,刘惠荣肩负的科考项目是“南极活动行政管理现场执法评估考察”,她不顾长途奔波劳累,争分夺秒地对长城站科考队员访谈调查,并拜访了韩国、俄罗斯、智利和乌拉圭等国家的科考站,考察管理情况,开展比较研究。

  “我在南极收获满满的,在结束科考的前一天,完成了项目报告和考察站执法评估指标。”刘惠荣回忆说,“该项目的开展,有助于规范和完善我国南极活动现场管理执法制度,为我国南极活动的科学立法奠定理论和实证基础。”

  刘惠荣对极地的研究,开始于2007年。2007年8月,俄罗斯北极科考队乘坐2艘“和平号”微型潜水艇潜至4000米以下的洋底插下俄罗斯国旗。插旗事件发生后,世界各国反响强烈,我国开始重视北极法律体系及北极治理研究。

  敏锐地捕捉到北极治理这一重大转变,刘惠荣将自己的研究视野和对象锁定极地法律和极地战略。

  受原国家海洋局委托,刘惠荣主持了我国首个北极战略研究专项课题“国际北极法律对我国极地开发与科考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

  办公室墙壁上有张大照片,刘惠荣面带微笑,坐在10多名年轻人中间。“照片上的成员,大部分是我最初带的团队成员。”刘惠荣说,当时国内极地社科研究领域几近空白,一切需要从零做起,相当于摸着石头过河。“受命研究,压力大,我给每名年轻人设定一个研究领域,大家从最基础的翻译入手,认真做好案头工作,几乎天天工作到深夜十二点。”

  在刘惠荣的带动下,团队成员众志成城,课题圆满结项,最终提交了数十万字的研究报告和我国第一部有关北极的专题法律法规汇编,研究报告中关于我国极地战略特别是国际法视角下开展国际合作的策略,成为我国极地考察“十二五”规划相关部分的重要参考。

  2013年,“登极”梦圆。作为我国2013年第四批北极科学考察队员,刘惠荣远赴位于北纬79度新奥尔松的中国北极黄河站进行科考,对中国极地战略研究项目作实证研究。在黄河站,她对站里的管理制度、后勤保障和周边环境保护情况等进行了详细调研,最终形成了详实的考察报告。

  站在书架前,手捧一本《北极地区发展报告(2017)》,担任该书主编的刘惠荣介绍,她与团队成员,从编纂2014卷开始,到现在的2019卷,已经连续出版了六卷。发展报告又称“北极蓝皮书”,主要内容包括北极区域治理、北极法律政策与发展动态、北极焦点问题研究等,研究报告具有权威性、严谨性和原创性等特点。

  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培育项目“北极地区发展报告”系列的阶段性成果,“北极蓝皮书”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不仅国内的相关学者广泛学习,国外的北极研究者也在纷纷研究这套“北极蓝皮书”,将其作为深入研究和探索北极事务的重要工具。

  连续跟踪研究北极地区事务以及编撰和发布《北极地区发展报告》以来,刘惠荣深切地感受到,国际社会围绕着由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的北极事务,正在形成北极事务的命运共同体。

  刘惠荣教授作为中国高校第一个完成极地科考的社科类女学者,锁定极地、深海等战略新领域,近二十年来致力于国际法海洋与极地领域的立法研究与法律保障建设,推进了多部海洋与极地相关立法的出台。2019年,她获首届“山东省十大法治人物”。

  今年国庆长假,刘惠荣打算利用这个“整块儿”的休息时间,安静地开展课题研究:一是仔仔细细地研究一下智利刚刚通过的南极法规,分析其对南极条约体系产生的影响;二是为下一卷北极蓝皮书的选题组稿做些准备工作。

  刘惠荣说,10多年过去了,如今极地研究不仅从冷门变得逐渐热门起来,极地事业还让她真切体会到了家国情怀所饱含的深刻内涵,“靠着这种情怀,胸怀使命,兴致盎然地投身极地事业,特别是听到《我和我的祖国》,优美的旋律响起,心潮澎湃,仿佛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在刘惠荣看来,南北极的考察经历,对于一个社会科学研究者来说,弥足珍贵。她说:“极地事业是国家的大事,更是值得我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这个事业,从学术角度说,有很多未开垦的‘处女地’值得我探索,去啃硬骨头,去为中国如何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增强自己的话语权贡献智库力量,我和我的团队愿意为中国的极地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记者:薄克国 通讯员:冯文波


  2020年10月2日出版的大众日报“月满神州 家国情浓”国庆节特别报道版面
 关于中国海洋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