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雕龙育贤才 穿山越海通八方——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发展纪实
http://www.huaue.com  2018年12月28日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大潮起珠江。在改革开放40年的壮阔历程中,广东始终发挥着窗口、示范和先锋作用。在这里,一所有着60年办学历史的交通类院校,始终坚持“立足交通、服务交通”的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为粤港澳地区交通运输行业培养了大批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助力粤港澳地区经济腾飞。它,就是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广东交职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交通强国的宏伟目标。建设一支数量充裕、能力过硬、有力支撑行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成为当务之急,这对交通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广东交职院担重任、勇先行,按照“融合教育性与职业性,对接产业、集群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主动对接行业,实施集群发展,优化专业结构,深化内涵建设,培养高质量人才,初步实现了学校“精准对接行业办学,专业主动适应行业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新要求”的改革目标。

  动态优化专业集群彰显行业特色

  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精准对接产业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专业布点数、学生规模大多集中在财经商贸、电子信息及教育与体育等大类。专业错位直接导致人才缺口,以先进制造业为例,2016年广东省毕业生人数为1.2万,而全省人才需求量为6.6万,人才缺口高达5.4万。

  “显然,职业教育的重点不再是人才数量‘够不够’的问题,而是人才质量‘高不高’的问题。为支撑广东产业转型升级,职业教育调整优化专业设置、精准对接产业结构势在必行。”广东交职院院长张俊平认为,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先导性作用,这就要求交通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主动对接行业、优化专业结构、实施集群发展,唯此才能深化内涵建设,培养高质量人才。

  早在2009年,广东交职院就承担了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调研”子项目等相关5项教改课题。“我们通过调研了解到,当下高职教育已经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单一要素设置专业的做法已不合适,需要从外部需求、内部条件以及高职办学的客观规律等多要素综合评测专业发展状态,进而优化调整专业结构。”该课题组负责人朱强说。

  经过反复研究,广东交职院提出了“四向度”专业分析方法,即以“行业需求、办学定位、技术基础、教学资源”测评专业发展状态,以对接行业需求倒逼专业调整;以立足办学定位彰显行业特色;以兼顾技术基础,适度加强专业间关联耦合性,避免专业集群的零基效应;以依托教学资源增强专业的集聚共享效应。

  根据4个向度,广东交职院构建了专业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对学校原有68个专业进行测评,并分为攀峰型、特色型、维持型和淘汰型。其中,汽车检测、智能交通等专业列为攀峰型,航海技术、城轨运营等专业列为特色型,这两类专业优先重点发展。人力资源、商务英语等专业被列为维持型及淘汰型,将限制发展或者逐步关停。

  与此同时,广东交职院全面分析粤港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构建了“三主两辅”专业组群方法,并采用“行业岗位群”“学科技术基础群”“产业链群”3种方式组建专业群,以提高专业间的支撑度,提升办学效能。

  2012年10月,广东交职院制定了《专业结构优化与集群发展改革实施方案》,全面开展专业建设改革实践。首先,确定“公路、水路、轨道三路引领,机电信息、经济管理两翼发展”的专业布局,强化交通特质。其次,对接交通土建、轨道运输、智能制造等行业领域的发展,确定路桥、轮机、智能交通等7个龙头专业。最后,初步组建土木、轨道、汽车等7个关联性强、支撑度高、凸显交通行业特质的专业集群。

  “在此基础上,广东交职院建立了专业结构动态调整长效机制,以3年为一个周期,定期评价专业集群成效。”朱强告诉记者,2012年以来,全校共裁撤了商务英语等34个专业,改造了公路运输管理等19个传统专业,新增了新能源汽车等3个对接新业态的专业,专业设置更加符合学校办学定位,更加彰显交通运输特色。

  把脉行业人才需求细化培养方案

  在组建专业集群的基础上,广东交职院明确专业集群人才培养规格和能力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探索行之有效的集群化教育教学方式,实现了专业集群由“物理组合”向“化学反应”的转变。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既重教育性又重职业性,教育性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职业性强调学生融入交通运输行业技术进步新需求。”广东交职院高教研究所胡昌送说,基于这种认识,学校以专业集群为单位,开展行业企业调研,全面梳理了学生毕业3—5年后的岗位能力要求,将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细分为技能型、技术型、综合型3类亚型。

  他解释说,汽车检测、物联网等专业对理论基础和技能基础要求较低,对技能的广度和熟练度要求较高,列为技能型专业,着重强化学生技能。路桥、软件技术等专业属于技术型,更重视学生基础理论,对技能要求较低。而物流管理、城轨运营等专业则要求学生有技术基础和理论知识,划归综合型专业。

  在细分专业类型的基础上,广东交职院还厘清不同类型培养着力点,有针对性地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对路桥、软件技术等技术型专业,加强数学、力学、JAVA程序设计等专业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增大课程设计的比重,并适度拓宽专业面。

  为了配合人才培养方案,广东交职院还在学制、招生方式等方面配套改革。如汽车等技能型专业,招生方式侧重中高职衔接、“3+技能证书”,教学组织实施“三学期制”,按实践引发理论学习的方式,设置基本技能、综合技能、特色技能3类课程平台,采用综合技能测试进行毕业考核。

  为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精准,广东交职院开展了大量调研。“我们以专业集群为单位,调查分析毕业生的岗位群面向和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开发了包含1100多个模块的专业集群职业能力模块库。”广东交职院学生招生就业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全面修订了七大专业集群37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了专业集群平台建设,更加注重教学资源共享。

  以汽车维修类专业为例,学院调研了13家4S店、76家汽车维修企业,借鉴英国、德国等国家教学标准及宝马、丰田等企业员工培训标准,根据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员的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将职业能力及相应岗位划分为6级,形成了汽车专业6级职业能力体系和对应的职业能力单元模块库。

  差异化构建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

  专业集群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课程体系。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有所不同。技能型人才由实践引发理论学习,技术型和综合型人才则由理论导入实践教学。

  据广东交职院教务处处长王劲松介绍,2015年,广东交职院重构了“平台+模块”专业集群课程体系,既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教育性要求,又解决了专业集群的技术基础和知识能力协同培养问题。

  记者了解到,平台课分为全校通识课、选修平台课和公共基础平台课,所有学生必须修满学分。模块课则有所区别:技能型专业模块课分为跨群和群内技能课、综合技能课和特色技能课,技术型和综合型专业分为跨群和群内基础课、专业选修必修课、集中实践课。同时,不同专业模块占比也有所不同,技能型专业课内实践比例要求不低于65%,技术型和综合型专业则不低于35%。这种差异化考核方式,进一步优化了课程体系。

  考虑到新型课程体系对教学条件要求较高,广东交职院一方面加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教学仪器设备,近3年投入1亿多元更新了教学仪器设备,并依托国家发展改革委产教融合项目建设了清远产教融合基地;另一方面,学校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据广东交职院轨道交通学院党支部书记吴璇华介绍,学院先后与广州地铁、深圳地铁、港铁轨道交通(深圳)有限公司等20多家行业骨干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积极探索轨道交通专业群过程管理型订单培养模式。

  新型课程体系的落地,需要重构课程教学实施方式。在广东交职院教务处处长王劲松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为此,学校共建共享了跨群平台课程、专业集群基础课程等精品开放课程175门,其中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25门、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

  在此基础上,广东交职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课程中全方位融入交通运输行业技术进步新要求,主动适应新经济、新技术和新业态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如对汽车、运输与经管等专业集群实施大类招生、按需培养,既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又实现了精准对接行业用人要求的目标。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一次转专业、二次分流、三次订单”改革,即学生在校期间有一次转专业机会,通过转专业实施学生二次分流,通过建立各类行业订单班,实施三次选择,畅通了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渠道。

  针对路桥、汽车等传统交通类专业,学校积极拓展专业培养口径,主动适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要求。如路桥专业增加轨道工程选修课程、在公路运管专业中增加水上和轨道运输管理课程,主动适应综合交通运输的要求。近年来,全校开设了90多门跨专业的专业拓展课程或专业前沿课程,如在路桥专业增加了轨道工程选修课程,在公路运管专业增加了水上和轨道运输管理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交职院不断强化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在教学中的渗透,全方位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学校完成了400余间智能化教室的改造,为现代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有利保障。据广东交职院信息学院党总支书记江能兴介绍,学校将物联网大数据等基础知识纳入全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在运输与经管专业集群开设互联网+运输等课程,在机电、汽车专业集群开设人工智能等模块课程,在信息专业集群增加大数据信息管理等专业方向,主动顺应智慧交通发展需求。

  专业群重组二级学院统筹资源配置

  “新的专业分类和人才培养模式建成后,还需要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建立良好的组织、师资和资源保障机制。”张俊平说,2015年,学校按照专业集群重组二级学院,发挥专业集群教学组织的主体作用,统筹课程、师资、资源配置,使之成为资源配置的枢纽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

  同时,实行三级建制、二级管理,下放选人用人、评议考核、绩效分配等6项权力,鼓励各二级学院灵活采用教研室、课程教学团队、项目化团队等多种形式,夯实基层教学组织。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广东交职院建立了“多维尺度、分类评价,定量与定性、个人与部门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优化业绩和贡献导向的绩效分配制度,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和跨层聘用改革,每年拿出300余万元用于高水平教科研成果和教书育人典型奖励,激发校内活力,形成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

  近几年,广东交职院遴选了20余名高水平的专业集群带头人、育人平台负责人,培养了10余名“特支名师”“珠江青年学者”“教学名师”等领军人才,建成了6支省级专业教学团队、18支跨群平台课程教学团队,带动了全校教师深化教学与课程改革。水上运输类专业教学团队是广东交职院专业集群发展师资保障的典型代表,团队共有45人,其中高级职称占72%,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占84%,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人员占90%以上。

  广东交职院以专业集群为单位,积极开展实训基地和科技平台建设,提高专业集群资源共享效能。据广东交职院科技处负责人介绍,学校近年来新增省级以上实训基地19个、省部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5个,成为国家产教融合建设基地。同时,依照专业、课程、师资、学生质量等8个方面的显性成果,对专业集群实施考核,并按考核结果分类支持,采取资金投入、招生计划投放等差异化管理,划清跑道、分类发展,倒逼专业集群统筹规划群内专业的协调发展,环环紧扣,形成专业集群内生式发展动力机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6年努力,广东交职院专业建设实现了结构优化、内涵提升,人才支撑作用凸显,专业集聚度显著提高,交通运输特色更加彰显。与2009年相比,行业特色专业数和在校生数占比分别由49%和60%提升到70%和73%,教学资源使用率、共享率分别提升14%、45%;新增国家、省示范品牌等优质专业22个,新增省级以上实训基地19个、协同育人平台2个。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交职院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对粤港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支撑度稳步提升,服务行业发展能力凸显。近5年,学生先后荣获全国“互联网+”大赛银奖、职业技能竞赛国家级一等奖、“挑战杯”赛特等奖等省级以上奖项247项,竞赛获奖数年均提升25%。近3年,75%以上毕业生在交通运输企业就业创业,学校连续3年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切实实现了“立足交通、服务交通”的办学定位与服务面向,较好担当了时代和行业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学校名片】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59年,位于华南经济文化中心广州市,全日制在校生14300余人,是一所省教育厅主管、行业特色鲜明、工科为主的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

  学校坚持立足交通、服务粤港澳经济与社会发展,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2004年,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2013年,以“优秀”等级通过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2014年,学校《能力分级培养的汽车维修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016年,入选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2016—2018年,连续3年荣获“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院校”,2018年获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院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交通系统先进集体、广东省文明示范单位、广东交通教育科技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关于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