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学院:扬帆远航 跃上葱茏
http://www.huaue.com  2017年6月27日  来源:江西日报

  历史挥动如椽巨笔,在赣北大地上,绘就了一幅九江学院发展变化的壮丽画卷:传承千年文脉,白鹿洞书院、濂溪学堂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历经百年办学,从1901年的但福德护校开始,到新世纪后合并组建国立公办综合性大学;立足“应用技术型”学科群建设,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和创新创业发展,九江学院面向江西服务地方、辐射全国放眼世界,时时处处焕发着蓬勃生机。

  2017年,九江学院面向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收万余名新生。校风馥郁、活力绽放的九江学院热忱欢迎有志青年来校学习。相逢在具有千年文脉滋养、百年办学历史的校园,会让学子们增强自信、涵养素质、全面发展。

  千年文脉薪火相传

  九江学院是一所秉承千年文脉和优良传统的大学。1072年,周敦颐在这里创办濂溪学堂,开启理学之先河。宋初,人们在庐山国学的旧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1179年,朱熹重振书院,一时群贤毕至、讲学传道,白鹿洞书院名声鹊起,成为全国四大书院之首。具有千年历史的濂溪学堂和白鹿洞书院赋予学校深厚的教育底蕴与人文精神。作为现代意义的高等学府——九江学院,其办学历史肇始于1901年由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创办的但福德护士学校。1952年该校改称为江西省九江市卫生学校,1958年升格为九江医专;原九江师专创建于1958年;1959年1月,中共九江地委决定将九江师专、九江医专、九江工专合并,成立九江大学,1959年2月九江大学正式成立。1962年8月,全国高等院校进一步调整,调整中,九江大学撤销停办。原解放军高等军需财专创建于1981年;原九江教育学院组建于1985年。200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上述四校合并组建本科综合性大学--九江学院。千年时光荏苒,百年春华秋实,九江学院演绎了一曲曲爱国为民、求新图强的壮丽诗篇。

  合校升本以来,学校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全体师生员工励精图治、和衷共济,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培养体系完整的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现在的九江学院,全日制在校大学生达到3.3万余人,近3000亩的赣北大地上点缀着漂亮的学生公寓、教学大楼、图书馆、体育场馆,青衿园、正学门、爱莲池、五柳湖、两南山等人文景观遍布校园。

  社会的巨大变革,赐予了九江学院拓展事业的良机;数代人的艰苦创业,铸就了九江学院今日的辉煌。如今,九江学院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办学条件得到了不断改善。一所有着千年文脉滋养、百年办学历史的综合性本科大学,正如喷薄欲出的红日,激情涌动、生机盎然。

  桃李芬芳誉满天下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确立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深入开展以“质量工程”为核心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学校现有35个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有200个国家级、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有10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设立了“流域管理与生态保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杨叔子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了美国耶鲁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多个高端学术团队。学校依托“学科联盟”,与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高校签署合作协议,遴选了8个专业开展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学校实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通、学科建设与质量工程相融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生考研率逐年上升。

  学校实施素质拓展计划,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走进九江学院,就会感受这里活泼的青春气息和和谐的育人环境。校园内,课堂教学管理规范、课外活动精彩纷呈:创业与成才访谈沙龙、奇思妙想创意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T恤设计露天展演、机器人创新空间等等,各具特色,富有创意,吸引着众多学生参加。学校每年的科技文化节、体育文化节、国学经典诵读等更是开展得有声有色。涵盖文化、娱乐、体育、科技等各类的60余个学生社团,为校园增添一股股活力,激发着学生的创新热情,洋溢着闪亮的青春光芒。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创业教育大赛等赛事中均取得优秀成绩。学校连续多次获得江西省文明单位称号,校园安全稳定及后勤服务管理等工作多次获得国家级与省级表彰。

  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开展以好习惯、创业精神、国学素养等为内容的特色教育,进一步深化全员育人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学校的“五三二一”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与经验,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荣获“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示范单位”称号。学校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建立了九江学院大学科技园。入园企业已达90余家,并成功获批为省级大学科技园。学校推行辅导员、班主任相结合的学生管理机制,开展全员育人,构建平安和谐校园;通过党团组织、课堂教学、网络传播、生活园区、社团活动等渠道,抓住学生成长中的社会实践、就业创业、心理健康等关键环节进行热心指导,注重把学校的地理区位优势、学科建设优势、非物质文化传承优势和书院文化优势等丰厚资源,转化成育人优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九江学院生源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学校还设立了多项奖助学金支持、资助莘莘学子完成学业、圆梦创业。

  在校桃李芬芳,出校祖国栋梁。如今九江学院20多万毕业生遍布全国,为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军工企业、民营公司和其它产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无论是成为著名学者、知名企业家,还是作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工作者,九江学院学子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在各自岗位上发奋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师资队伍凸显活力

  学校围绕“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加强师资建设;以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促进教师提高教学、科研的综合能力。学校实施“培养培养者计划”和高端人才引进计划,鼓励教师进修提高,采取了三项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聘请一批,先后聘请了100多位学术造诣深、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院士、博导、专家担任兼职或客座教授,并柔性引进了多个高水平教学科研学术团队,他们按约来学校进行教学科研合作和讲学。二是培养一批,选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开展研究,举办教师高级研修班到国内外名校集中脱产学习。三是引进一批,采取优惠政策引进了200余名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名家与后俊,共同打造了九江学院的师资平台。走进九江学院,你会感受到这里浓郁的学术氛围。无论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还是高品位的濂溪讲坛,经常邀请名师大家来校传经讲学,使广大学生可以一睹鸿儒名师的风采,共享人文和科学精神。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在学校设立的“叔子爱莲奖学金”,引导学生立德立品、成人成才。

  近年来,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学科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在2000余名专职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有820余人;有研究生导师70人和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6人;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等44人;入选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3人和“百千万人才工程”16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省政府特殊津贴1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教授受聘为我校名誉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教授受聘为我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袁隆平院士、程天民院士和中国科学院严陆光院士等学者受聘为学校名誉教授。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先生受聘为我校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科学研究跨越发展

  学校科研与教研工作多措并举,积蓄了发展后劲。第一,注重对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树立严谨治学、勤于思索、努力钻研、合力攻关、勇攀高峰的优良风气。第二,鼓励教师瞄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科技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第三,安排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中青年教师在特聘教授的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第四,加大了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近几年,学校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每年投资3000多万元用于教学设施建设。目前,学校有各类实验教学中心(综合实验室)28个;有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和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41个。有庐山实习培训中心等校内外实习基地220余个。

  通过上述举措,全校上下形成了重教学科研的氛围,也取得了明显成效。2016年,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项、国家社科基金6项立项资助,省部级项目64项,各类科研项目纵向经费达5000多万元。学校教师发表核心级以上学术论文350篇,获批国家授权专利66项。在2015年“新型光电功能材料的制备、能量输运与转换机理研究”成果获江西省政府自然科学二等奖的基础上,2017年,学校完成的“恶性肿瘤细胞双重靶向两亲性载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再获江西省政府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学校还长期与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了百名博士与百家企业的对接活动。通过对接活动,博士们深入到各自对接的企业中去,在为企业进行业务咨询、技术指导、设备改造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校还设立了院士工作站,使学校科研团队在院士及其团队的带领下,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服务地方经济、促进“昌九一体化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学校鼓励科研团队与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共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中心以及围绕重大专项的联合公关研究中心,力争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

  校园文化璀璨夺目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使命,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主阵地。九江学院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弘扬以庐山为地标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特别在推进庐山文化系列研究、校园文化育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

  学校不断丰富以庐山为地标的地域文化研究内涵,建立了江西省高校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设有“非遗”博物馆。为保护与传承九江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积极开展湖口青阳腔戏曲、瑞昌剪纸、武宁打鼓歌和九江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活动,走出了一条高校与地方“联姻”、保护与传承“非遗”的新路。学校的《保护“非遗”,传承文明——九江学院大力开展九江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活动》,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学校抢占学术研究制高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经典文化。成立了陶渊明、陈寅恪研究院,创建“庐山国学译馆”,连续出版了庐山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和高校公共外交研究。组织编撰出版了《江西历代进士全传》、中华经典公理化诠释系列书籍、《百年中国社会风习寻脉》和《高校公共外交研究与实践》。2015年,“庐山文化研究丛书”第5辑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2016年学校先后举办了“纪念周敦颐诞辰999周年学术研讨会”、“2016年陈寅恪研究学术研讨会”和“第二届世界名山学术研讨会暨高校公共外交论坛”,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与好评。

  特色办学服务社会

  九江学院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大力加强特色学科群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主动应对地方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学科重组、调整学科结构、促进学科交融,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学校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利用学校地处庐山之麓、长江之滨、鄱阳湖之畔的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应用技术型学科群建设工程,凝心聚力,在省内外获得良好声誉。

  一是积极依托以庐山为地标的优秀文化资源构建学科群。学校形成了以“陶渊明研究”“陈寅恪研究”“青阳腔戏曲研究”“庐山宗教研究”“白鹿洞书院研究”“庐山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中华经典的公理化诠释”为特色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群体。二是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及九江沿长江经济带建设构建学科群。学校做强相关工科专业及国际经济与贸易,带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通讯与信息工程、企业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营销与策划等学科发展。三是积极策应省政府部门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昌九一体双核发展”战略构建学科群。学校做强生态旅游开发、环境保护等学科,带动植物学、动物学、水生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工、生物制药、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湿地保护和水体生态修复等学科发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九江学院的“庐山文化传承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流域管理与生态保护”博士后流动站,省级重点实验室“数控技术与应用实验室”“系统生物医学实验室”,以及省级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庐山文化研究中心”“社会系统学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学校十分重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当前与爱尔兰、法国、芬兰、韩国、柬埔寨、美国、尼泊尔、日本、泰国、英国、印度等10多个国家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现有来自31个国家300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学校积极聘请外籍教师和邀请海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合作研究。作为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积极参与海外华文教师培训工作。学校积极创办海外“孔子学院”,开创汉语国际推广新局面。2009年12月,学校同柬埔寨王家学院等合作建立了柬埔寨第一所孔子学院,柬埔寨孔子学院连年获国家汉办表彰。2017年5月,学校正式挂牌成立柬埔寨研究中心。2014年10月,学校与美国萨凡纳州立大学合作建立了萨凡纳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各项教学工作有序进行。学校每年选派教师赴国外访学进修和学术交流,选拔学生赴国外交换学习和就业。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九江学院聚庐山灵气、蕴长江波澜、展鄱湖浩瀚,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坚持立德树人,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撰稿:吴彭年)
 关于九江学院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