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冷水团海水鱼类养殖技术研讨会在中国海洋大学召开
http://www.huaue.com  2015年5月13日  来源:华禹教育网

  5月11日上午,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胜利楼会议厅组织召开黄海冷水团海水鱼类养殖技术研讨会,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王守信、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董双林等出席会议。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宋继宝主持会议。
  
  会上,董双林代表中国海洋大学致欢迎辞并以“黄海冷水团海水鱼类绿色养殖工程”为题,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开展离岸绿色养殖工程的必要性、黄海冷水团的水温和溶解氧情况、高价值海洋冷水鱼类、冷水团绿色养鱼模式、离岸绿色养殖工程实施路线图、面临的问题等内容。
  
  董双林指出,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但海水鱼类养殖产量并不高,且存在养殖鱼类品质较低、养殖成本高、养殖污染严重等问题,尤其是在高品质海洋冷水鱼类养殖方面,由于夏季我国近岸和上层海水温度过高,导致冷水鱼类无法度夏。而我国黄海西北部有一个面积达数万平方公里的(黄海)冷水团,其夏季底层水温低于10℃。可开发利用这一独特的冷水资源规模化地开展高品质、绿色鱼类养殖,即实施“离岸冷水鱼绿色养殖工程”。
  
  董双林表示,实施离岸冷水鱼绿色养殖工程的难点和关键在于设施和技术。夏天可以将网箱沉入冷水团或将养殖工船浮于冷水团上方(抽下层水)养殖冷水鱼类;在水温较低的其他季节可将养殖设施移至表层和近岸海域养殖。在养殖品种的选择上,可考虑引进鲑鳟鱼类(如大西洋鲑)、鳕鱼、裸盖鱼等高品质鱼类。
  
  董双林指出,该项目既符合山东省“海上粮仓”建设的要求,也符合国家渔业发展的生态优先原则和海洋强国战略的深远海优先原则。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关键养殖技术研究和养殖工船平台搭建,到2025年前后使其发展成为设施先进、产品绿色、无环境污染、产值达到500至1000亿元的现代化产业。
  
  陈学恩教授、万荣教授、宋协法教授分别以“黄海冷水团及其监测、预报的可行性”、“黄海冷水团海区大型养殖网箱系统概念设计”、“养殖工船结构及改造方案”为题介绍了在黄海冷水团开展绿色养殖需要具备的有关条件和今后的研究重点。
  
  雷霁霖对在黄海冷水团开展离岸冷水鱼绿色养殖的项目表示赞赏和支持,尤其是对打造大型养殖工船的方案给予了肯定。他指出,发展黄海冷水团养殖项目,既要做好鱼类品种的选择,也要注重模式创新,通过建设大型养殖工船,使这一产业从“工厂化”迈向“工业化”。还要做好黄海冷水团年际变动规律和水质特征、附近海流因素的研究,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和积累,使其发展成为我国绿色养殖产业的典范和渔业强国的标志。
  
  王守信指出,“黄海冷水团海水鱼类绿色养殖工程”不仅符合山东省近期启动实施的“海上粮仓”建设工作中提出的生态优先、海陆统筹、连片立体、持续利用的原则,也与“海上粮仓”建设中全面打造离岸自然发展带、近岸融合发展带、岸基标准化发展带、内陆生态发展圈和远洋渔业发展极的内容相吻合。王守信表示,在发展思路上,利用黄海冷水团开展离岸冷水鱼养殖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和由陆地到海洋、由浅海到深远海的规划布局,发展潜力巨大;在发展模式上,该项目的提出符合“海上粮仓”建设中提出的“离岸自然发展模式”,应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海上粮仓”建设模板;在产业培育上,要坚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原则,逐步构建起集养殖、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产业链条。王守信表示,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将积极参与、支持该项目的组织实施,并将其作为“海上粮仓”建设的重点项目来抓,力争在“十三五”建设中纳入国家规划。
  
  会上,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山东省海洋生物环境研究院、青岛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日照市万泽丰渔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这一绿色养殖工程进行了探讨交流。
  
  中国海洋大学科技处、水产学院相关负责同志及部分师生参加研讨会。
  
  文:冯文波
  
  
 关于中国海洋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