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横跨多学科领域讲座为商科生提供个人健康成长养分
http://www.huaue.com  2015年2月26日  来源:文汇报

  从云计算、国产大飞机的制造现状到雾霾的治理机制;从世界地图编制中涉及的历史与科学,再到礼敬中华传统文化和人生智慧……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学期,这些主题横跨文、理、工等多个学科领域的讲座,都集中出现在了上海财经大学的“科学·人文大讲堂”上。
  
  对大学生来说,听讲座是一种非常随性的体验大学文化的方式。大学时有各路名家、学者到访,而讲座的主题又各不相同,学生们可依凭个人兴趣,各取所需。但在上海财大,创办迄今已有2年的“科学·人文大讲堂”却有一点特别:从讲座议题范围的设定到主讲人的选聘,背后都有一番精心周到的安排。
  
  如此“刻意为之”,是因为学校对于卓越财经人才培养有一番深刻的思考:除了夯实专业基础,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更为关键。“科学·人文大讲堂”对于上海财大的学生来说,就像有利于个人健康成长的“维生素片”。
  
  大师大家纷至沓来,讲座学术含金量甚高
  
  走进上海财大,普通人能从很多细节处感受到这所学校浓厚的商科底蕴。从学科设置看,这里有大把“热门”专业——金融财会、经管类专业近年来备受考生和家长追捧,而这些专业占据了学校的半壁江山。从毕业生就业去向看,历年都有大量学生集中在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企业财务部门工作。
  
  “好专业”、“好出路”推高了学校声誉,但也带来了人才培养上的问题。关起门来,老师们看得真切。“虽然考生分数很高,但不排除有一部分同学是出于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来报考的。”上海财大学生工作部长冯润民坦言,大学教育除了要努力去除学生身上的浮躁之气,更重要的是,培养财经领域的拔尖人才光施以专业知识和技能远远不够。“如果学生的视野狭窄,上不通天文下不知地理,对于科学的前沿领域和传统的人文经典都相当隔膜,今后即便凭着专业敲开了心仪的行业或企业的大门,5至10年后要成为商界领袖和行业精英,走得更高、更远,恐怕会很吃力。”
  
  从两年前开始,上海财大面向所有在校生推出“科学·人文大讲堂”。和普通的讲座不同,每一期大讲堂的讲座,从选题到主讲人,事先都经过精心策划。迄今,“科学·人文大讲堂”已举办50多次,内容涉及宇宙学、生命科学、微电子、生物与新医药、载人航空航天、新材料、大数据等高新技术领域,以及人类学、传媒等文史哲领域。
  
  “现在的大学生,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的手段固然较过去便利得多,但也客观上造成了学生阅读碎片化、记忆碎片化等问题。”有感于这一点,冯润民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中外经典,系统地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砥砺学生心智,这在“科学·人文大讲堂”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学期,讲堂陆续推出的“《论语》中的核心价值观因子”、“中国传统人生智慧”、“先秦诸子的理想人格”、“老子的人生智慧”等学术讲座,都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为了保证“科学·人文大讲堂”的学术含金量,学校在主讲人的遴选上也设置了较高的要求。在科学研究领域集大成者的两院院士、国家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以及百家讲坛的授课者等,都受邀走上讲堂。中科院院士杨雄里、闻邦椿,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邬贺铨等,都曾先后登上上海财大的“科学·人文大讲堂”,和学生们零距离交流。
  
  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发展提供后劲
  
  难得的是,为了推进“科学·人文大讲堂”的建设,营造博雅校园,上海财大还专门建章立制,完善了配套制度。目前,每场讲座约60-90分钟,每月定期举办3-4次。在学校最近推行的一轮本科生教改中,“科学·人文大讲堂”被纳入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
  
  据介绍,作为上海财大推进本科生通识教育的实质性举措,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压缩了第一课堂约15%的课程学时,将其投入第二课堂。而在对第二课堂的设置中,“科学·人文大讲堂”被设为单独的、可折算学分的模块。学生在校期间修读10次讲座,提交1篇讲座心得,经考核合格后即可获第二课堂1个学分。
  
  与学分相挂钩的机制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参与“科学·人文大讲堂”的热情,但冯润民说,这也是“科学·人文大讲堂”建设初期的必要一步。要求学生听讲座后写内容摘要,这不仅是很好的学术训练方式,更希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最理想的状态是,哪怕今后没有学分、没有写讲座摘要的要求,这类科学或人文类的学术讲座也能成为上财学子发自内心的选择。”
  
  谈及“科学·人文大讲堂”,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樊丽明表示,“上海财大素有通识教育的传统,学校首任校长郭秉文先生曾提出,办理大学应力求达到通才与专才平衡,可使‘通才不致流于空疏,专才不致流于狭隘’。全球视野需要中西融合、民族精神需要以史为鉴,卓越财经人才所需要的创造力、决断力、组织力都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扎实的专业功底、良好的沟通技巧。如果说专业知识是推进器,那么通识教育就是发射架,只有二者兼备,才能培经世之英,育济国之才。”

  作者:樊丽萍 吴春伟
 关于上海财经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