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戏剧家教育家赵太侔先生塑像在中国海洋大学揭幕
http://www.huaue.com  2015年1月22日  来源:华禹教育网

  日前,我国著名戏剧家、教育家、国立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校长赵太侔先生塑像在鱼山校区图书馆前落成,青岛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绍军,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青岛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明共同为塑像揭幕。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静主持揭幕仪式,并宣读塑像碑文。
  
  赵太侔(1889年-1968年)原名赵海秋,后改名赵畸,字太侔,山东益都(今青州市)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1919年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文学与戏剧,1925年回国任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授和戏剧系主任。
  
  1930年,赵太侔受聘国立青岛大学教授,1930年底至1932年任国立青岛大学教务长;1932至1936年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1946至1949年复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任山东大学教授,山东海洋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教授,兼任民革青岛市委副主委,山东省政协常委。
  
  赵太侔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工作、生活了28年,期间,他潜心戏剧理论研究与教育,倡导国剧运动,培养艺术才俊;又治校理教,延揽名师,使学校群贤毕至,学术日昌,抗日战争胜利后,使国立山东大学发展成为5个学院14个系,且海洋特色初成,成为当时颇具规模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晚年致力于文字改革研究,亦卓有建树,撰写了《汉字新法打字机拟议》和《汉字改革方案》等文稿。
  
  当天,出席塑像揭幕仪式的还有赵太侔先生的孙女赵红女士,他当年在英语教研室的老同事杜曾荫、张春寿、夏宗伦3位教授,青岛历史文化研究专家代表田广渠先生,以及赵太侔先生的学生代表等。在现场,大家一起回忆了与赵太侔先生共事的点点滴滴,表达了对他的尊敬与缅怀之情。
  
  赵太侔先生塑像由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教授在到校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制作完成。该塑像的落成揭幕为底蕴深厚的中国海洋大学又添一处颇具历史意义的人文景观。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宣传部、档案馆相关负责同志出席揭幕仪式。
  
  文/图:冯文波
  

               图为赵太侔先生塑像
  
  附:
  
               赵太侔:历史不会忘记
  
                   杨洪勋
  
  赵太侔先生(1889-1968),山东益都(今青州市)人。中国著名的戏剧家、教育家。1930年至1932年任国立青岛大学教授、教务长;1932年至1936年,1946年至1949年两度担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教授。
  
  一、赵太侔是我国著名的戏剧家,是中国戏剧运动的先驱
  
  赵太侔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期间专攻西洋戏剧,是中国现代戏剧院校的创始人之一。1925年赵太侔与余上沅、闻一多恢复了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增设了戏剧系,赵太侔任系主任、教授。这是第一个国立的戏剧教育机构,戏剧艺术也由此进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1929年赵太侔在泰安民众剧社的基础上,创办了山东实验剧院,任院长,培养了一大批文艺精英,济南由此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个戏剧中心。1930-1932年赵太侔任国立青岛大学教授、教务长。1932年春,在学校中共地下党王林和俞其威的领导下,海鸥剧社成立。海鸥剧社是山东省第一个红色剧社,是青岛左翼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东革命史和戏剧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1932年秋,赵太侔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在他的扶持下,学校的文艺社团非常活跃,成为当时青岛艺术界的重要生力军。
  
  二、赵太侔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
  
  赵太侔学贯中西,学养深厚,桃李满天下。自1925年起先后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山东实验剧院、国立山东大学和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担任教授、校长(院长)等职务,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期间,尤为突出。赵太侔于1932-1936年和1946-1949年两度出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时间长达8年。在任期间,赵太侔采取“兼容并包,民主办学”的方针,重视专家治校,广聘专家学者,充实师资队伍,致使国立山大在成立之初,就形成了阵容整齐,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在学科建设方面,在国立青岛大学两年实践的基础上,几经探索,形成了文理、农、工三院八系的办学规模,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赵太侔再度出任校长,肩负起重建国立山大的艰巨责任。复校之初,百废待兴,赵太侔抓住了延聘师资、收复校舍、设置院系和筹划招生等几项主要工作,使复校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赵太侔尤其注重学科建设。在赵太侔的努力下,学校的学科布局从抗战前的三院八系拓展到“理工农医文”学科布局较为全面的五院十四系的规模。完善的学科结构和强大的师资力量,为中国海洋大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形成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和山东海洋学院的创办,奠定了学科和人才基础。
  
  抗战前,涉海专业只有海洋生物专业,在此基础上,赵太侔提出创建海洋学院,并撰写了创办大纲上报给当时国民党教育部,由于条件所限,先期创办了海洋研究所和中国第一个本科水产系。
  
  三、赵太侔是青岛名人文化的重要缔造者
  
  我们知道,在青岛小鱼山国家级文化街区,形成了一个闻名遐迩的文化名人故居群,如今已被建设成为文化名人故居一条街,成为青岛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立(青岛)山东大学搭建了青岛文化的一个平台。
  
  赵太侔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八年的时间,所聘请的专家学者近200位,他们很多在学界享有盛名。
  
  如果没有国立山东大学,没有作为校长的赵太侔爱惜人才,青岛文化史肯定也要重新改写,我们在赞美老舍、童第周等文理大家的同时,应该感恩于赵太侔先生,不应该忘记这位青岛高等教育辉煌的开启者,是他,把这些文化精英请进了青岛;是他,以国立山东大学为平台,引领这些文化精英,共同铸造了青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化辉煌。
  
  四、赵太侔是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知识分子
  
  早在辛亥革命前后,赵太侔就积极投身于国民党的反封建爱国运动。他在读中学时,就参加了同盟会,是山东同盟会的老会员之一。1926年他参加了收回汉口九江租借的工作。在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期间,作为国民党的进步人士,在历次学潮中,他还是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对爱国的进步师生进行保护。
  
  1949年4月,青岛即将解放。经过几年努力,山东大学已经成为学科齐全、师资力量强大、教学设施完善的综合性大学,在国内同类大学中名列前茅。赵太侔深爱自己亲手建设起来的山大,他把自己的生命与山大紧紧连在了一起。
  
  青岛解放前夕,国民党海军总司令桂永清叫山大图书馆馆长刘崇仁找赵太侔,让赵乘坐他的军舰一道走,被赵太侔推脱掉了。接着第十一绥靖区司令官刘安祺逼迫赵太侔与他一起乘军舰去台湾,赵太侔不为所动。当刘安祺在南逃前奉命赶到绥远路18号(现包头路18号)赵太侔住所,意欲胁迫赵太侔同行时,却发现已是人去楼空。原来,听到风声的赵太侔,已在童第周、丁西林、杨肇燫等人的帮助下,偷偷住进对外不开放的山大医学院附属医院第四病房。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当山东省人民政府教育厅长王哲代表政府到山东大学办理交接手续时,赵太侔密切配合,圆满进行了移交。
  
  新中国成立后,年迈的赵太侔先生,又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他作为山东大学和山东海洋学院的教授,坚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尤其致力于文字改革研究,撰有《汉字新法打字机拟议》和《汉字改革方案》等文稿。他擅长草书,曾将草体偏旁分门别类编列体系,给汉字改革增添了新方案。
  
  “文革”中,赵太侔受到迫害,1968年4月的一个深夜,赵太侔纵身跳进青岛栈桥前海,一个孤独的身影从世间消失了,他以生命的尊严,洗掉了那个动乱时代强加在他身上的污垢。他生前沉默寡言,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他死后无限寂寞,永沉历史的暗流之中。他是历史的失语者,也是历史的遗忘者。
  
  1979年11月24日,山东海洋学院为赵太侔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悼词中,对他的一生给予了公正的评价。我们不应该忘记赵太侔,这位曾经青岛和海大历史的书写者!
  
  
 关于中国海洋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