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视点:民族文化传承道阻且长 经济教育发展多方助力
http://www.huaue.com  2013年12月4日  来源:华禹教育网

  --中国海洋大学赴贵州铜仁安顺三下乡实践侧记
  
  本次三下乡赴贵州暑假实践活动结束已然半月有余,行程1700余公里,从黄渤之滨的齐鲁大地来到西南内陆的云贵高原。深入铜仁与安顺两地市,通过各种各样形式丰富的内容形式,围绕少数民族青少年文化传承这一课题,进行了一周的调查。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是保持我国文化多样性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经济尚较落后的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所遇到的困境与机遇令人深思。
  
  困境:文化冲击与经济阻力
  
  在本次调查走访中不难发现,传统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诸多困难。谈及原因,布依族研究专家、安顺市布依族学会会长马启忠老先生认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生存需要——“大部分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少数民族聚居区多为落后地区,假设生计尚不能满足,人们哪里有精力去传承保护文化?”除此以外,多元文化冲击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另一位布依族学者罗洪恩说道:“除生存需要原因之外,多元文化的冲击,生活状态的现代化以及当下大规模的城镇化运动也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
  
  文化传承缺失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一点影响是它导致文化传承后继无人,苗族芦笙是一种特殊的苗族乐器,而现在时代变迁正在面临失传的困境。苗族老艺人张景斌无不担忧地告诉笔者:“目前少数民族声乐情况而言,面临形式和内容都告竭而无人继承的窘境,而这不仅仅是少数民族声乐单方面的困境,当下很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只能通过人为记忆和文献记载勉强支撑,寻找继承人成为重大问题。”
  
  后继无人的传承长此以往发展必然导致民族认同感的模糊,桐木坪乡完全学校黄前兵老师民族成分为土家族,他在采访中说道:“父辈祖辈都没有传下来,没有保护这种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况且自己走出去之后就不会再回来,就更传承不下去了。再有这些文化什么的并不大众化,在日常生活中也用不到了。”
  
  保护:官方努力与利益驱动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刻不容缓,这是多方在近年达成的重要共识,然而是在推动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各方力量也是呈现多样化、非平衡的特点。其中,政府力量在其中扮演着中流砥柱的主导性作用。
  
  在安顺期间,实践队员参观了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基地并同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安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汉、苗、布依等民族在这里和睦共处,在日常生产生活基础上诞生了民族特点鲜明的体育运动,而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的对大力支持和保护,这里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才得以蓬勃发展。据悉,安顺的少数民族体育云开展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在2011年家门口举办少数民族第九届全国运动会上,该市在优势项目射弩、高脚竞速、鞠球上一枝独秀,屡获佳绩。而这些运动项目正是该市政府大力挖掘和保护的重点项目。
  
  对于这一点,运动基地负责人深有感触:“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目前主要依靠政府力量,以各大专院校和中小学校为依托,按‘先形式后内涵,先保存后挖掘’的总体思路进行。如果没有政府支持,单凭个人自觉性或者某些机构单方面推动是力不从心的。”
  
  不仅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政府的支持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各要素均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在铜仁,桐木坪乡作为一个侗族乡,然而在当地学校日常教育中,政府没有刻意突出民族属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当地民族认同感发生偏移,民族文化断带严重。桐木坪乡完全学校的陶琼莲老师是侗族,但她从外观判断已无任何民族特征,而她对侗族文化知之甚少。自己的父母辈,爷爷辈都不怎么了解自己民族的相关文化,她告诉笔者,在相隔不远的松桃自治县,文化保存较为完整,政府在当地开设了民族特色课程,局面因此大为改善。
  
  文化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它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因此只是政府发力所传承和保护的文化必然不可避免沾染上形式化和表面化的缺陷。马启忠先生强调:“民族文化的传承不在形式,而在内容。人是文化的载体,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归根结底需要少数民族个体发挥主观意愿。”利益驱动(来自经济上或精神上的正向支持)是发挥主观意愿的最好催化剂。
  
  蜡染是安顺地区少数民族的特色纺织品,由于其独特而精美的工艺,90年代以来得以享誉国际,制作蜡染也开始获利颇丰,正是由于这种利益驱动。又出现了不少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回乡“补习”当年缺失的传统技法,并运用所学的现代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用图样进行批量生产的现象。个人取得大量收益的同时也无形中使得蜡染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在此基础上的一个盈利模型引人深思———在一定经济基础、物质富足的基础上(少数民族同胞有更多时间从事非生产性活动)由一个注重民族事务的政府制定开明政策,并能够产生经济利益驱动。这样,政府赢得了政绩和民心,而少数民族同胞乐于主动传承本民族文化,唯有多方利益达成良好的均衡,少数民族文化保存才得以有生存的土壤。
  
  传承:民族认同与教育培养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文化传承,文化有如水滴,其活力只能在与其余文化的互补交流中不断优化才能汇聚成川。而汇聚成川之后的文化唯有流动起来,即进行传承与发展,才能形成“活水”,积聚活力,形成强势文化。强势文化的力量不容小觑,我们可以称之为“软实力”,相比经济、政治、军事等,文化实力的潜移默化更加具有以柔克刚之能力。频繁上演的中原地区农耕民族在被征服后反过来在文化上将漠北游牧民族征服的历史,或者当下美国麦当劳可口可乐和好莱坞大片的全球传播无不都体现了强势文化的咄咄逼人。
  
  文化传承中最要紧之事为何?专家认为正是在民族认同感的培养,人们唯有认可了自己的民族属性,才有可能接受本民族文化,也才有可能积极予以传承,假设在同一民族当中,本民族文化成为族群成员所共有的信仰与价值规范,起到沟通的中介,他们便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也就能够有效的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这样的文化便会发展成为强大的内向凝聚文化,对外便会展现出旺盛的活力。古老的犹太民族历经千年,磨难无数,散落四境。正是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忠贞不渝的认同与坚持,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才能在经历无数驱逐和屠杀后顽强生存下来。凤凰涅槃、破茧重生,拂去历史沧桑在犹太民族在当今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举世瞩目。
  
  在安顺走访调查期间,我们参观了安顺市屯堡文化研究中心,屯堡文化是当地一种独特的文化,屯堡人是纯正的汉族人,其祖先来自今天的江南和江西等地,是600年前由大明王朝派遣到西南地区的屯田大军的后代。正是由于一种高于周围少数民族的自豪感和对于汉族文化的优越感在特殊情况下放大的民族认同感使得他们顽强的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屯研中心研究员张金诚介绍道:“从主观上来说,屯堡文化得以传承主要得益于‘族群互动’。明清以来屯堡人都是这样,自觉地把自己与其他人分开了。这是因为他们有归属于中原王朝的认同感。”
  
  民族认同感的强大力量足以诞生文化奇迹。这正是当下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中所应当找寻的力量。反观当下,由于在民族划分工作上粗枝大叶的求快求全。譬如发生一些人数较少的民族被人为划分到其他少数民族名下,这种牺牲弱势民族利益的做法,甚至连民族属性都无法明确,民族认同感又从何而来?
  
  文化传承的根本动力在于民族认同感,至于文化传承的形式则更多外在体现为教育内容与形式,青少年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新兴力量。对于青少年的教育重要性可见一斑。这其中自然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更多的被人们忽略的领域是家庭教育。
  
  在学校教育方面,据调查了解,贵州省少数民族聚居区均不同程度开设了各式各样的少数民族特色课程不在少数。安顺学院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基地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在贵州省台江县,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改造成为学校里的课间操,这种寓教于乐的创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成果颇为丰硕。这正是广泛开展的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中平凡不过的一例。
  
  研究民族文化多年的马启忠先生却有着更深刻的思考,即这种“先保留形式,再挖掘内涵”的方式其生命力和延续性是否有足够保证?他说道:“这种保护方法可能会失真。就如同鸟是布依族图腾,象征带来了谷种。体现了布依族稻田民族的特质,如果不理解这些深层意义,只穿着带有图案的衣服,便是指标而不治本,怎么保护呢?”
  
  他告诉笔者,学习少数民族文化必须掌握少数民族语言,因此迫切需要进行双语教学,从而降低语言障碍。很多青少年上学时所受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冲突,没有时间学习本民族语言,造成文化传承的障碍。他特别强调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重要性----布依族语言没成体系,口耳相传。节日“六月六”时家长非常重视,会进行摆古,讲故事。历史、文化、生产工艺、民族道德等。通过节日来传承文化是很多民族的传统。这同家长所受教育程度并没有太大关系,而是生产生活中潜移默化、自然形成。感受语言氛围必须深入乡村、走入基层。
  
  教育:唯经济论与教育意识
  
  本场实践活动中,实践队员曾到当地两所学校开展活动,一所是铜仁市桐木坪侗族乡九年制完全学校,一所是安顺市郭家庄小学。两所同样位于西部不发达省份乡村的学校的学生却给队员以迥然不同的两种印象。
  
  在桐木坪乡,队员停留了两天,并在学校教室简单住宿,那里的孩子们淳朴中不失灵动,善良中不失美好。实践队按照计划安排在该校多媒体教室进行了科普教育,到场的孩子认真而配合让队员们非常有激情。对于开展的课题研究,他们积极配合,忙前忙后。实践活动期间正值学校篮球队集训,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孩子在操场上奔跑、挥洒汗水。他们的老师,既是教育上师长,也是生活上的伴侣。训练行将结束,一位女队员不甚扭伤了脚踝,操场上的喧闹瞬间停止,人们纷纷围拢过来,井然有序又不失温暖的把女孩抬到操场一边的藤椅上简单治疗休息。六年级学生杨天航大大的眼睛里满是对未来的渴望,身为篮球队队员的他热情的为队员们跑前忙后,被队员们亲切的称为9号。离开时他将队员们送出很远才不舍道别。最后时分他支唔着提出自己心底唯一的愿望——队员们送出的贝壳很新奇。想要多些给自己的弟弟妹妹们。
  
  而安顺市某学校之行则是因为事前联系了一个同样赴贵州进行支教的非官方大学生团队,计划分配半天时间前去进行相关交流。然而最终的成果,无论是同大学生同仁们还是那里的学生们得交流沟通,都不尽如人意。这里的孩子们很吵闹,全无征兆的同队员打成一片,拉着我们的队员四处疯跑,对于实践队活动却没有任何有兴趣的表示。并且对队员们并不十分尊重,时值暑假,学校没有课程安排,操场上满玩耍的孩子,同伴们之间吵闹和抓扯。状况的确缺乏管控。
  
  细节往往值得深思,这里的孩子对电子产品有着疯狂的迷恋,他们会用蜂拥上来抢着要队员的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相机等数码产品。要求我们为他们打开游戏。相反学校的图书室却是大门紧闭,堆满灰尘似乎很长时间没有开启。
  
  个中差别值得深思,我们长久以来总会提及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有决定性影响,这种思考是否有些过于主观而欠缺实践呢?
  
  桐木坪乡并不发达,交通的闭塞使得大山深处的集镇只有一条非常曲折蜿蜒的盘山路同外界相连,闭塞的环境并没有消磨这里人们对于发展教育的渴望,淳朴的民风使得这里的孩子单纯而善良,师生关系融洽。提及教育的普及,来自中心学校下属村小的陶琼莲说道:这里有明显辍学现象,家长和老师重视教育,国家还有保学率的规定(至少百分之九十以上)。学校安排一个月至少一次家访,就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再通过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
  
  乡里集镇只有一条主路,学校坐落在主路尽头,坐北朝南的五层教学楼同两侧稍矮的住宿楼和办公楼将学校围成口字型,学校,是这里最气派的建筑。相比之下,乡党委政府办公楼就显得寒碜许多,不起眼的大门甚至还没有周围民房高,这里的主政者笃信,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命运,才能摆脱贫困。
  
  而另一所学校所在地则是距离安顺市区不远的一座颇具规模的村庄,沪昆高速从村外的田野划过一道长虹延伸向远方。村里早已修起了柏油马路甚至在路旁装上了太阳能路灯,不时可以看见私家车进进出出。人们在物质上并不匮乏。这里的人们往往由于城市化建设土地征收获得赔偿而获得大笔资金,也有通过丰富的煤炭资源靠山吃山或大量外出务工而走向物质富足的。然而随着物质的发展精神层面却没有实质性进步提高,过于追求财富而忽略教育和精神层次建设二者差距的拉大就有如一个人右腿健硕而左腿萎缩,必然是无法站立行走的。
  
  可见,少数民族地区抓教育,不仅要注重物质层次,更要在精神方面上下功夫,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和意识,真正做到科教兴国,摆脱贫困。
  
  “发展经济,把文化撇在一边,总有一天会受到惩罚。不发展文化经济也无法立足长远。”马启忠先生的话引人深思。
  
  文:王家鑫
  
 关于中国海洋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