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视点:那些年,我们一起经历的教育改革
http://www.huaue.com  2013年12月19日  来源:华禹教育网

  教育,是大国崛起的源头,是中国梦的开端。可是作为中国强国之本的教育,却屡屡遭人诟病:“应试教育”、“升学名校热”、“高考独木桥”等等,使得“教育改革”这个词伴着一代人一起磕磕绊绊地成长。奥数竞赛、校长实名制推荐、自主招生、异地高考等等,被一代代人见证着,体验着。
  
  近日以来,关于“北京高考英语降分”的教育改革事件,再一次在街头巷尾惹来争议。所谓的“教改”,是打破教育不均衡的一把利剑,还是人们茶余饭后付之一笑的谈资,这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全民之战”
  
  这是一门从十多年前兴起,到现在依旧长盛不衰的竞赛科目,甚至已经发展到了全民奥数的境地。竞赛,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数学竞技选拔这方面的人才,其难度远远高于同年级的数学题,出题范围超出所有国家义务教育水平的范畴。这便奠定了奥数的本质是为选拔数学尖子。
  
  可为什么会出现全民奥数的现象呢?毫无疑问,因为这与升学挂钩。问起奥数,家长们的怨声载道丝毫不亚于奥数重负下的学生。一位母亲说:“看到现在孩子学奥数都学得很可怜。随随便便一道题我和她爸爸都不会做,有的时候她遇到解不出来的题,我们还得打电话给她学过奥数的表哥表姐才能给她回答出来。但是又没有办法啊,大家都在学,小孩子大人一起受苦。”
  
  现在许多初中高中知名高校的门槛,明里暗里都与奥数成绩挂钩,一张奥数一等奖的证书是通向名校大门最快的谕令。一位父亲也无奈道:“没办法,中国人太多了,教育资源太有限了。奥数也算选拔人才很公平的一种考试,我们都安慰小孩说,既来之,则安之。不能改变就去适应吧。”
  
  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屡屡谈到削弱奥数在各种升学中的影响,可是毕竟小升初、中考不如高考一般的全国性考试,家长学生们并不希望在初高中就面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所以地方教育参考奥数作为选拔内容在各种禁令下也依旧盛行,奥数教改收效甚微。
  
  自主招生——“另一块独木”
  
  “华约”“北约”“卓越联盟”,这些称呼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它们与世界大战已经无关,但却代表着另一场无声的战役。
  
  为了改革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局面,自主招生应运而生。自主招生,又名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于2003年正式启动,如今已有十年历史。其目的是选拔具有某方面突出特长与能力的考生,入选考生在高考时享有一定的加分政策。
  
  各大具有自主招考资格的高校,通过自主招生的加分人数仅仅占当年招生人数的5%左右,可是根据高考网的信息,每年报名人数在2011年就已经达到了40万人,相当于某些省一年的高考总人数,并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递增。但是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招生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中对招收对象有具体明确规定:“招收的主要对象是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这一规定明确指出自招并不具有普遍性。并且其题目与高考题目关联并不很大,一部分同学盲目追求自主招生加分,投入过多时间精力,往往会给高考带来不利影响,适得其反。
  
  一位同学形象地比喻说:“高考是一座独木桥,我们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自主招生不过是搭了另外一座独木桥。在考生这个庞大的基数面前,再搭一座独木桥的做法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同学们口中,自主招生都是一项费时费力的考试,但是为何每年还是吸引无数考生?因为高考背负的意义实在太过重大,对每一位考生身心都是一大磨练,自主招生分担了高考的唯一性——“若能在自主招生中获得加分,大大排遣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压力”一位参与了“华约”自主招生的考生如是说。
  
  但自主招生的名额必然是有限,它只是高考分支下一种选拔“奇才”、“怪才”的考试形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高考的决定性地位。它只是给了万众考生一个美好的希望,考生中的绝大多数仍然要决战残酷的高考。
  
  中学校长实名制推荐——“精英的梦”
  
  北京大学在2010年推行的一项自主招生政策——在面向社会公示的前提下,各校长可实名向北大推荐优秀学生,经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学生,可成为高校自主招生直接候选人,也被大家戏称为针对精英的一项改革。这一项招生政策的出台,立即引起了社会的热烈讨论。反对声支持声不绝于耳,各抒己见。
  
  一些反对意见是:“部分校长位居官位而疏于教学一线,他们是否具备推荐优秀学生的能力?怎样能保证校长推荐的公平性,不会在环节中出现利用权力谋取钱财的可能性。”“在这个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的社会里,北大还对本来就占有优势优势教育资源的高校实行推荐制,这对身处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学生来说这样公平吗?”但也有这项政策的捍卫者表示:“这是对于一考定终身这一高考制度的又一次冲击,对于优秀人才的一种认可方式。“
  
  一位经历过中学校长实名制推荐的北大学生也对这一政策有着自己的感悟:“我经过校长实名推荐的面试后,所看到的校长实名推荐制还是只是处于发展状态,与高考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他们其实是在更直接的考察这个人是否具备升入大学中的能力。但是这样的选拔策略因为其低淘汰率一直广受社会质疑,因而什么样的人拿到这样的资格也成了一个大家关注的问题。优秀的中学拿走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格的名额,进一步拉大超级中学与普通中学的差距,而这样的情况会使学生间的竞争提前,将给学生在更小的年纪造成更大的压力,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但是对于学校来说,学校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招收到一批很优秀的学生,他们来自各省超级中学的佼佼者,同时这样一个名额也不可能让他们过于放松,反而需要对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
  
  迈向校园中的精英阶层,出类拔萃成为佼佼者,想必是每一位中学生的梦。中学校长实名制推荐无疑在这些尖子生当中掀起了一次博弈:他们寄托着学校的希望,受到大家的瞩目,背负沉重的压力,始终严于律己。这可能是精英们的骄傲,也是伤痛。
  
  结语
  
  教改是“减负”还是“加压”一直以来饱受争议。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但教育资源稀缺的国度里,推行改革的难度可想而知。无论是奥数禁令、自主招生还是实名推荐,都是希望改变高考一直以来施于大众的压力——中国每年六月的这一考试,在国民心中都是一场“决定命运”的生死战。名校、大学是从出生开始就加在许多小孩身上的束缚。教育改革并不是空谈,它确确实实也在一步步调整,一步步从各个方面缓解这种高考的命运论。
  
  可是这些都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到高考的地位。无可否认高考是目前为止中国选拔人才最公平公正的一种方式,是缩小一个普通家庭与上层社会最快速的一条途径。可是这对于高考公平性的种种赞誉,都是建立在中国教育不公平的前提下的。如果我们可以做到优秀教育资源合理分配,教育的各个环节都能公平公正,高考还会是我们选拔人才的唯一指标吗?如果教育能做到公平,我们就可以有更多样化更合理的形式来对学生们进行考核,更多样的形式激发不同学生的创造力与潜能,使学生的能力更趋于多样化,从而进入教育的良性循环。而不是像如今一样,批量生产出考试机器。
  
  教改施行最开始的那一代人已是当今社会的中流砥柱。再回首,教改已走过数度春秋,一代代人在教育的打磨下变得成熟。也许现在的我们,只能给如今的教改立下一块无字碑,一切功过得失,还得留给后人来说。
  
  文:肖钦茹
 关于中国海洋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