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大学学强基 | 穷理尽微,个性发展
http://www.huaue.com  2024年4月20日  来源:北京大学招生办

  编者按

  怀揣学科梦想与科研热情,他们在“强基计划”的指引下从燕园起航。沉潜精微,突破前卫,基础学科的奥妙尽显无疑。求学问道,亲炙名贤,科研交流的魅力回味无穷。“强基”四年,他们在北大尽显身手,迅速成长,无论是学院生活、日常课程,还是师生交流、个性发展,都有精彩纷呈。听听“我在北大学强基”的故事,直击最一手的“强基”体验。

  01得天独厚,全面发展:

  学院的专属支持

  姓名:吴芷涵

  年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

  在本科学习阶段,我将更多精力聚焦于科研学习和实践。尽管本学期我仍需修学21学分的课程,但我仍能确保每周至少投入30个小时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大三暑假成功获得保研直博化学学院的资格后,本科生可以在大四期间修读研究生专业课程,为提前成为具备专业素养的科研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与导师和同学的交流合作中,我学会了如何高效解决问题,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些宝贵的经历更加坚定了我从事科研工作的决心。此外,强基计划还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使我能够参与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与国内外优秀科研工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些经历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使我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总的来说,强基计划对我的学术信念和科研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相信,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我将继续秉持强基精神,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为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02学科琳琅,书海浩渺:

  最难忘的专业课

  姓名:郁子轩

  年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

  在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修读的所有专业课程中,《结构化学》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这门课的知识层次十分丰富,不仅包含大量的化学知识,还时常借助数学、物理手段深入剖析化学问题,使我对化学结构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此外,这门课程的授课方式也别具一格,混合式教学在赋予学生自主权的同时,也帮助同学对较为抽象的结构知识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混合式教学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极大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在线学习平台上的资源让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补充内容,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灵活性。线下的面对面授课和讨论会则加强了师生互动,为答疑解惑创造了良机。

  此外,混合式教学还设置有与正课配套的讨论课和模型课。讨论课上,每个小组都要以报告的形式分享一个理论的发展过程,这对我理解课程中的抽象概念和相关知识发展历程大有裨益,并培养了我团队合作和公开表达观点的能力。模型课中,我们旋转、组合晶体模型,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晶胞,并一同讨论,在深化知识理解的同时,也提升了沟通协作能力。

  课程内容博大精深,涵盖量子力学、群论、晶体学等多个领域,很好地体现了强基计划对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和视野开阔的双重要求。学习后,我对量子力学在化学中的应用有了初步理解,群论则让我重新认识了分子对称性。这些都为我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强基生,我深感自豪。这个计划不仅提供了广阔学术平台,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在浩瀚的科学大海中遨游。通过跨学科学习和团队实践,我对未来充满期待。我坚信,只要持之以恒,定能在探索未知领域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为人类文明贡献绵薄之力。

  03深稽博考,研精覃思:

  本科生的学术科研

  姓名:傅尔加

  年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

  在将近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学院为我们提供了多维度、多层次的课程,比如主要专业课都会设置成“大班+小班”、“中文授课+英文授课”的形式。各类学生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自由选择的。

  物化所的周继寒老师所授的“三维成像前沿”,是化院的自主选修课。三维成像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领域,在生物大分子解构、纳米粒子三维结构解析等方面有重要应用。这门课在不过分强调数学原理的情况下,生动详实地展现了这个领域的朴素图像。我在大二下学期进入周继寒老师课题组旁听组会,大三上学期开始本科生科研的训练,方向是Pd@Pt纳米核壳的扩散层研究,主要应用的技术是原子分辨的电子三维重构。目前参与课题组内两个工作,主要关注双金属纳米核壳的扩散界面结构解析及构效关系。

  受北京大学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影响,大学四年如何走过,很大程度上看学生个人的志向和选择。我的未来发展规划是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取得博士学位,继续在科研领域做一些贡献。

  姓名:胡奕杰

  年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

  虽然在进入大学前有一定的化学竞赛基础,但丰富的课程内容、专业课程快节奏的学习依然让我感受到十足的挑战,这段学习经历为我之后从事具体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李彦老师的普通化学课堂上,我第一次系统地了解到了碳纳米管这一具有迷人结构的碳元素的单质形态,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将碳纳米管作为自己研究生阶段的核心研究对象,加入到了李彦老师的课题组中进行了关于单壁碳纳米管生长的研究工作。

  进入实验室后,我开始在师兄师姐们的带领下学习在石英、蓝宝石基底上单壁碳纳米管垂直阵列、平行阵列的生长方法,并认真学习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仪器分析表征方法。在此期间,我也作为一名本科生积极参与李彦老师课题组的组会讨论,在组会上进行了文献汇报和工作汇报,学习了各位师兄师姐的科研思路、研究方法。同时参与文章发表,参加纪念单壁碳纳米管发现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做墙报展示,既在批判性学习中加深了对于前沿问题的认识,也锻炼了科研汇报的能力。

  这一段科研经历及与组内师兄师姐的讨论让我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有了充分的认识,对于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以及研究生毕业后的发展方向有了自己的计划与展望:我希望能通过研究生期间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以拓展自己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对所研究领域进行充分的实验探索,有一个全面、清晰、深刻的理解。

  未来,我的目标是成为一名独立的研究者。我希望能够在学术界或工业界就重要的科学或技术问题开展自己的研究项目,并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贡献;我也希望能够与工业界合作,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社会带来更大的影响。

  04未名年华,鹏霄万里:

  燕园四载与无限未来

  姓名:戴一丁

  年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

  作为一名强基生,我对于在化院的学习生活最深刻的感受是“忙碌而充实”。

  在学习方面,在我们的培养方案中,既有帮助我们夯实基础的专业核心课,比如普通化学、有机化学等,也有让我们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选课的自主选修课,比如中级有机化学、中级无机化学等等,在前几学期还有许多实验课帮助我们学习实验知识,培养科研技能。

  在生活方面,化院学工的大家庭总是能带给我温暖。学院学工组织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涵盖学习,科研,交友,就业指导等多个方面,充实我们的课余生活。作为化院学工大家庭的一员,我从大一时担任各种活动场务,到大三组织筹备新生舞会、新生歌会等学生会工作,在团委老师和学长学姐的指导帮助下,我在两年多的学工工作中不断锻炼自己的能力,开拓自身的眼界,同时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科研方面,学院支持我们本科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课题组学习。在我们课题组,导师经常关心我们本科生的学习情况,帮助我的师兄也非常认真负责,对我要求很高,帮助我学习实验室安全守则、各仪器的使用,带我尽快走上科研的正轨。

  未来,我希望在研究生阶段继续学习,毕业后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于北京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